第1章 生態安全屏障及其構建理論
1.1 生態安全概念解析
1.1.1 生態安全的概念
1.1.2 生態安全的內涵
1.2 生態安全屏障研究背景及進展
1.2.1 生態安全屏障研究背景
1.2.2 生態安全屏障研究進展
1.2.3 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案例
1.3 生態安全屏障概念與內涵解析
1.3.1 生態安全屏障的概念
1.3.2 生態安全屏障的內涵
1.3.3 生態安全屏障類型
1.3.4 生態安全屏障的特點
1.4 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理論架構
第2章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及其構建理論
2.1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概念解析
2.2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理論架構
2.2.1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構建思路及視角
2.2.2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的構建理論架構
2.3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評估方法
2.3.1 海洋生態安全健康評價方法
2.3.2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區功能評價方法
2.4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空間規劃方法
2.4.1 規劃目標
2.4.2 規劃原則
2.4.3 規劃方法
2.5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構建技術途徑
2.5.1 海洋生態屏障構建技術路徑的總體架構
2.5.2 海陸交錯帶的生態修復技術途徑
2.5.3 入海河流的生態修復技術路徑
2.6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構建政策融合
2.6.1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政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2.6.2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政策工具與手段
2.6.3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政策關注領域
第3章 渤海灣生態環境狀況及態勢解析
3.1 渤海灣概況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貌特征
3.1.3 入海河流
3.1.4 水文氣候
3.1.5 自然環境
3.1.6 海洋資源
3.1.7 歷史演變
3.1.8 區域規劃
3.1.9 經濟狀況
3.2 渤海灣生態環境狀況
3.2.1 海洋環境質量狀況
3.2.2 海洋水動力狀況
3.2.3 海洋生態狀況
3.2.4 海洋污染狀況
3.2.5 海洋保護區和生態紅線建設狀況
3.2.6 海洋工程及環境監管狀況
3.3 渤海灣主要生態問題
3.3.1 海灣面積減少
3.3.2 岸線結構變化
3.3.3 水交換能力減弱
3.3.4 海水富營養化
3.3.5 濱海濕地喪失
3.3.6 漁業資源衰退
3.3.7 珍稀生境退化
3.3.8 生態災害頻發
3.3.9 外來物種入侵
3.3.10 生態系統亞健康
3.4 渤海灣生態環境系統脅迫因子
3.4.1 自然災害對渤海灣生態系統的脅迫
3.4.2 人類活動對渤海灣生態系統的脅迫
3.4.3 渤海灣生態系統風險和脆弱性分析
3.5 渤海灣生態安全態勢
3.5.1 渤海灣生態安全的重要性
3.5.2 渤海灣抵御污染和突發事件的能力
3.5.3 渤海灣生態系統脆弱性
3.5.4 渤海灣生態環境轉變
3.5.5 渤海灣生態系統失衡狀況
3.5.6 渤海灣沿岸生態風險
第4章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系統評估
4.1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區概況
4.2 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評價體系構建
4.2.1 水質凈化屏障功能評估方法
4.2.2 水資源供給屏障功能評估方法
4.2.3 生境維護屏障功能評估方法
4.2.4 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指數構建
4.3 數據收集與分析
4.3.1 基礎數據來源與處理
4.3.2 InVEST模型數據來源與處理
4.4 渤海灣生態屏障區土地利用格局變化特征
4.4.1 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時間演變
4.4.2 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空間演變
4.5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評估
4.5.1 渤海灣生態屏障區水質凈化功能評估
4.5.2 渤海灣生態屏障區水資源供給功能評估
4.5.3 渤海灣生態屏障區生境維護功能評估
4.5.4 渤海灣生態屏障區生態安全功能指數評估
4.6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變化的驅動因素分析
第5章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空間規劃
5.1 規劃思路與研究內容
5.1.1 規劃思路
5.1.2 主要研究內容
5.1.3 研究技術路線
5.2 研究區域背景
5.2.1 自然概況
5.2.2 社會經濟概況
5.3 渤海灣周邊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及景觀格局分析
5.3.1 土地利用現狀
5.3.2 景觀格局現狀分析
5.4 海陸統籌格局下的渤海灣周邊地區生態網絡構建
5.4.1 生態源地識別
5.4.2 阻力面構建
5.4.3 生態廊道識別
5.4.4 生態節點識別
5.4.5 生態網絡空間評價
5.5 渤海灣海陸一體化生態網絡優化
5.5.1 生態源地優化
5.5.2 生態節點優化
5.5.3 生態廊道優化
5.5.4 整體生態網絡優化
5.5.5 渤海灣周邊生態系統服務空間分異
5.5.6 渤海灣周邊地區生態脆弱區空間分布
5.6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空間布局規劃
5.6.1 規劃范圍
5.6.2 規劃原則
5.6.3 規劃目標與指標
5.6.4 規劃分區
5.6.5 空間結構
第6章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構建模式及技術路線圖
6.1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的問題及技術需求
6.2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的技術模式
6.2.1 基于組合式人工魚礁一增殖放流的生態修復模式
6.2.2 河流濕地一體化生態修復模式
6.2.3 人工生態演替的互花米草防治模式
6.2.4 兼顧鳥類生境及截污凈化的河岸生態功能修復模式
6.2.5 “五字法”入海河流生態修復模式
6.3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的技術路線
第7章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管理對策研究
7.1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政策演進分析
7.1.1 海洋生態安全屏障理論及實踐
7.1.2 海洋環境政策工具分類研究
7.1.3 方法與數據來源
7.1.4 結果與討論
7.1.5 結論與展望
7.2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政策融合體系的理論基礎
7.2.1 海洋生態文明理念
7.2.2 陸海統籌理論
7.2.3 外部性與公共物品理論
7.2.4 利益相關者理論
7.2.5 系統論
7.3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政策融合體系構建原則
7.3.1 戰略性與操作性相結合
7.3.2 系統性與協調性相結合
7.3.3 區域性與全局性相結合
7.3.4 公平性與效率性相結合
7.3.5 激勵性與懲罰性相結合
7.4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干系人責任分析
7.4.1 政府責任分析
7.4.2 企業責任分析
7.4.3 公眾責任分析
7.4.4 社會組織責任分析
7.4.5 新聞媒體責任分析
7.5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政策融合體系構建
7.5.1 政策目標層
7.5.2 政策手段層
7.5.3 政策保障層
7.6 渤海灣生態安全屏障管理對策與建議
7.6.1 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實現跨區域多部門聯動
7.6.2 以灣長制為抓手落實屏障建設工作責任
7.6.3 優化海洋生態紅線維護屏障區生態安全
7.6.4 以碳匯交易促進屏障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7.6.5 分區分類推進海洋生態安全屏障工程建設
7.6.6 強化渤海灣生態環境風險預警與監測體系
7.6.7 利用信息手段實現生態安全屏障智慧監管
7.6.8 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共建海洋生態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