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中國美術出版體制的建構與轉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49-1966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622014
- 條形碼:9787558622014 ; 978-7-5586-2201-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中國美術出版體制的建構與轉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49-1966 本書特色
★ 上海人美社:新中國美術出版體制發展歷程的鮮活樣本
★ 上海人美社:新中國“人民美術”藝術范式的出版重鎮
★上海人美社:新中國成立初期藝術家創作風格的風向標
新中國美術出版體制的建構與轉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49-1966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政治文化及歷史語境為依托,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從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中,在風云變幻的社會環境中,新中國的美術出版體制是如何被建構的,以此探討美術出版社作為新國家形象塑造者、新文化價值體系傳播者的形成過程、生產機制、傳播方式,以及藝術家在消失的“日常”中找尋個性抒發的現實路徑,以此剖析新中國美術出版體制與藝術發展歷程之間的互動關系。
新中國美術出版體制的建構與轉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49-1966 目錄
**節 《毛主席萬歲》的背后
第二節 美術出版體制的建構
第二章 “新”體制與“舊”制度
**節 美術出版“專業化”
第二節 “異質同構”期(1949—1952)
一、 美術工場
二、《華東畫報》
第三節 從“華東”到“上海”(1952—1955)
一、“新”出版體制的構想
二、“人民”的新含義
三、“舊上海”的轉化
第四節 從“正統”到“多樣”(1956—1966)
第三章 步步為營
**節 作為資本主義溫床的上海私營美術出版社
第二節 對“溫床”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私營連環畫的社會主義改造
二、私營畫片出版社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節 公私合營體制的建立
第四章 體制中的嬗變
**節 計劃與創作
一、創作任務的制定
二、創作題材的選擇
第二節 審查制度
一、三審制
二、送審
第三節 編室結構與創作
一、創作編室的建立
二、編室與創作方式
第五章 多種力量的結合
**節 私人畫室
一、 土山灣畫館與上海私人畫室傳統
二、出版社與新中國成立后的私人畫室
第二節 作為培訓機構的出版社
一、 年畫、連環畫創作培訓班
二、社中“畫室”
第三節 對“外”教學
第六章 傳播與交流
**節 出版、創作與新華書店傳播體系的建立
一、 流通體系的建立
二、出版發行與創作
三、發行覆蓋與創作
第二節 期刊的嘗試
第三節 萊比錫的新面孔
第七章 體制下藝術家的靈動
**節 體制與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一、體制下的藝術家
二、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家
第二節 政治掛帥與創作自由
一、 對“紅旗拳頭槍”的批判
二、在哪創作?
三、讀者趣味的考量
四、體制的“內”與“外”
第三節 稿酬與創作
結語 體制建構中的斷裂與延續
**節 “新” 中國與“舊” 上海的斷裂
第二節 在斷裂中延續 附錄
附錄一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6年編室結構及人員名單
附錄二 參考文獻
附錄三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大事記(1949—1966)
附錄四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49—1966)人員訪談錄 后記
新中國美術出版體制的建構與轉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49-1966 作者簡介
孫浩寧,女,1980年生于山東煙臺。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英國蘇塞克斯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出版、設計史、視覺文化理論等。任職期間多次參加高校組織的學術論壇和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并在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主要有《闡述美術設計創新中受到的傳統文化啟迪和借鑒》《針對美術設計創新里運用的傳統文化研究》《雙重的“真實”——宣傳畫中繪畫的攝影性與攝影的繪畫性轉換》等。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