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編歷史小叢書 清史三百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5548838
- 條形碼:9787805548838 ; 978-7-80554-883-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編歷史小叢書 清史三百年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戴逸先生是我國著名清史專家、近代史專家、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北京文史館館長,是目前少有的能貫通清代前、盛、中、晚期的大學者。
·權威性——本書作者作為新中國清史研究的奠基者、開拓者,國家重大學術工程《清史》的主編,從清代的崛起到建立全國統治,從康雍乾盛世到清中期的衰落,進而到晚清大變局,對清代三百年的歷史作了概要而不失細節的討論,結構嚴謹,線索清晰。
·可讀性——本書內容來源于講座,從敘述結構上重歷史上的大關節,重在解釋清楚清史的發展脈絡,不糾結于細節,語言親切,代入感很強,閱讀本書,如同面對戴逸先生,親聆先生的講座。
新編歷史小叢書 清史三百年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內容清晰、邏輯嚴謹、極富啟發性的極簡清朝斷代史。作者戴逸先生,是目前少有的能貫通清代前、盛、中、晚期的大學者。本書將清史劃分為八個階段,從崛起到建立全國統治,從康雍乾盛世到清中期的衰落,進而到晚清大變局,作了概要而不失細節的討論。既從宏觀層面勾勒了清代三百年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的歷史發展,又從細節方面對清史以及中國近代史中的關節點和重大課題逐一進行細致的研究、論證,提出了清通而合理的解讀。本書還提點讀者和研究者關于歷史研究的科學方法,其思想性、學術性與普及性難能可貴地協和統一。本書還有一個閃光的特色:它貼緊時代發展脈絡,古為今用,用殷鑒不遠的歷史智慧為中國現代化過程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新編歷史小叢書 清史三百年新編歷史小叢書 清史三百年 前言
**階段:一支處于偏僻地方的弱小力量是怎么崛起的?——滿族興起和清朝建立(1583—1643)
從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一直到清兵入關,一共六十年時間。努爾哈赤起兵打敗了尼堪外蘭,統一了建州各部,接著又平定了海西女真輝發、、哈達、葉赫四部,共花了將近三十年時間,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個新興的民族在東北崛起,直到薩爾滸戰役和明朝對抗,使明朝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又經過多次戰爭,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后來又進入錦州地區,逼近山。滿族僅幾十萬人,人口很少,從統一內部開始,花了六十年時間發展成這么強大的勢力,跟明朝對抗,并且曾經圍攻北京,勢如破竹,百戰百勝。
曾經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滿族幾十萬人口怎么把漢族一億人口都征服了,那時也沒有什么先進的槍炮啊?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認為,**,由于滿族處于社會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階段——從走向封建農奴制,在這樣一個關頭,這個民族產生一種蓬勃的朝氣。社會發展處于上升的階段,農業也發達,經濟也發達。第二,由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兩代領袖的英明善戰,他們想了許多削弱明朝的辦法,而且創造了八旗組織。八旗組織是非常堅強善戰的組織,把整個滿族的人組織在八旗制度之下,整個滿族子弟剽悍勇敢,團結在領袖的周圍。第三,滿族內部民族凝聚力非常強大。一個處于上升階段的民族,一個在勝利中前進的民族,它不僅凝聚力強大,而且能夠比較果斷地解決民族內部矛盾。當時的內部矛盾很多,努爾哈赤跟舒爾哈齊的矛盾、跟褚英的矛盾,皇太極與四大貝勒之間的矛盾,以及多爾袞跟豪格的矛盾,但他們善于處理這些矛盾,不至于像太平天國鬧到一塌糊涂。第四,它向漢族學習,學習漢族的文化、制度,重用漢人,從李永芳、范文程、洪承疇、孔有德,一直到吳三桂。跟它對立的明朝則內外交困,腐敗不堪,在當時朝廷外有李自成、張獻忠起義,鬧得全國各地烽火連年;朝廷上又有黨爭,東林黨、非東林黨、閹黨激烈地斗爭;外邊還有滿族,三面夾攻,這樣的政權是勝不了的。看史料就知道這兩個政權的不同:一個是欣欣向榮;一個是焦頭爛額、四面楚歌。所以,*后人口少的滿族政權,將對于它來說是龐然大物的明朝打敗了。
新編歷史小叢書 清史三百年 目錄
**章 清朝的統一032
第二章 清朝盛世的高峰 066
第三章 嘉慶、道光朝的轉折 088
第四章 艱苦而折的近代化歷程 098
新編歷史小叢書 清史三百年 節選
第四階段:盛世是怎樣造就的?——雍正改革和乾隆統一全國(1723—1776)
康熙朝后期的問題也多了。一方面兒子太多,二十多個兒子搶帝位搶得一塌糊涂,太子立了又廢,廢了又立,鬧得很厲害。另一方面官員貪污,吏治敗壞。康熙時的官餉很少,也是低薪制,三藩之亂時全國知縣不發俸銀,要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于是搜刮加劇,后來逐漸好轉。雍正上臺,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對此學術界分歧很大。我認為他是非法的,但他上臺后確實是厲行改革,嚴厲懲治貪官,成立會考府。雍正還從制度上進行整頓,實行高薪,耗羨歸公,設養廉銀,等等。沒有雍正的改革,乾隆難以為繼,所以應當肯定雍正的功勞。雖然雍正與準噶爾打仗時,沒有打大勝仗,但是他在改革內務上很有成績。雍正以后,國庫的存銀逐漸增加,國家有錢了。
從雍正上臺一直到乾隆四十幾年,這一段是康雍乾盛世的后期,也是*高峰。一個是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兩次平準,一次平回(),完成全國的統一,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大的功績。經濟上,繼承了康熙的有關政策,軍事上向周邊移民。中國從康雍乾開始移民的方向不一樣了,以前的移民都是從北向南——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從長江流域向珠江流域。康雍乾時期人口極度增加,移民向四面八方展開,中原地區是核心,向南、向西、向東北移民,很多移民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東北地區在清初時人口極少,南懷仁記載他跟康熙到松花江去,一過鐵嶺,全是大森林,遮天蔽日。鐵嶺在遼寧省,吉林、黑龍江也都是大森林、大沼澤地,但生態環境在清朝一朝破壞得很厲害,森林都被燒光了。所以我們應該有一卷生態志,要寫一寫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個工作是很艱巨的。農業上,乾隆大興水利。有一次,黃河青龍崗決口,花了兩年才堵上口子,用了半年的全國財政收入。清朝皇帝十分注重農業、關心農業,檔案館里保存著的糧價、雨水條子,記錄著每年每個月各個縣上報的各地下雨幾寸,糧食價格多少(大豆多少錢,米多少錢,小麥多少錢)。我想,把這部分檔案全部整理出來,這是大范圍的經濟和氣象資料,全世界沒有這么大范圍、長時間的資料,這看到繁榮,還要看到繁榮下面掩蓋的陰暗。如果跟當時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相比較,雖然我們國家的GDP相當高,但我們仍然是封建國家,仍然是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仍然是牢不可破的專制主義,傳統的阻力非常大,難以前進。所以,盡管GDP相當高,但后續的發展勁頭就差了,表現在專制政治太強大,人民沒有權利,不像歐洲出現了市民階級,掌握了一部分權利,并逐漸向中產階級發展。二是閉關自守。全國人民不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雖然國家已經與世界開展了規模相當大的交流,但是不允許老百姓接觸,如英國商人洪任輝的案件。洪任輝跑到北京去告狀,他本人沒有被殺掉,給他寫狀子的漢人倒被殺掉了,就是因為國家不允許中國人與接觸,妄自尊大,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別人都是蠻夷小邦。三是重農輕商,重視農業,輕視工商業,不保護、不獎勵工商業。別是思想統治上的高壓政策,“文字獄”搞得大家都不敢談現實,不敢談政治,不敢談進步,不敢談自由,也沒有自由。另外輕視科學,科學技術被認為是奇技淫巧。這樣一些陰暗的東西阻礙著中國前進,使中國沒有持續前進的動力。而當時西方的英是如此。當時很多人覺得科舉制度很不好,當時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都反對科舉制度,包括許多大官都說科舉制度不好,但是改革不了。舒赫德曾經上奏折提出取消科舉,后來被鄂爾泰駁斥。這個問題引起過爭論,但乾隆皇帝還是決定不改革。如果舒赫德的意見被采納,真正能把科舉改一改,或者能把通商的口岸多開一點,跟外國多接觸,對中國是不是有好處,當然今天很難說。但不管怎樣,它是有機會選擇前進的,清朝沒有前進,就是歷史的惰性
新編歷史小叢書 清史三百年 相關資料
媒體:
戴逸教授是中國當代少有的兼通清代前后期歷史的清史大家,無論是以其個人學術成果開拓重要研究領域,還是以其聲望與影響推動中國清代歷史研究的發展,他都卓有建樹。
——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遴選委員會
戴老師的學術成就得益于兩個字:一曰精,一曰通。精是說他有非常結實的文史底子,闡發見識有厚度;通是說他學識廣博,不狹窄。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前所長 羅明教授
新編歷史小叢書 清史三百年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戴逸(1926— ),原名戴秉衡,江蘇常熟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史學會第四、五屆會長,北京市文史館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等職。長期從事清史研究,著作等身,主要著作包括《中國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履霜集》《繁露集》《語冰集》《涓水集》等,主編《簡明清史》《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新編歷史小叢書》等,2013年獲得第二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