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考古新視野·內蒙古堡山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78646
- 條形碼:9787501078646 ; 978-7-5010-786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考古新視野·內蒙古堡山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內容簡介
本研究通過古人口學、人體測量學、古病理學等多種學科方法與手段,對采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大堡山墓地不同墓向的44例人骨標本進行系統研究: ,該墓地出土人骨標本的死亡年齡、骨骼形態、病理現象等方面不存在顯著的墓向差異。兩性比例相對均衡,平均預期壽命為34.35歲。似乎存在一定兩性分工,多患有齲病、根尖周病等口腔疾病,女性居民在發育過程中的營養攝入不及男性,但整體營養狀況良好。 第二,該墓地古代居民好發齲病的同時,后部牙齒磨耗較為嚴重,根據其四肢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好發部位及四肢長骨的發育情況來看,該墓地古代先民應擁有較為成熟的農業經濟,可為其提供大量植物性食物,同時該人群還攝取一定量的動物性食物,結合穩定同位素研究結果,推測其主要生活方式是在進行一定程度粟作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粟作農業的剩余產品(如秸稈等)飼喂牛、羊等動物以獲取生活所需的肉、奶等。 第三,該墓地兩性居民的顱骨形態特征較為一致,以中顱型、高顱型、狹顱型相結合為主要顱型特點;以中眶型、狹額型、平頜型的中面角、中等的面寬和面部扁平度為主要面型特征。結合古DNA分析結果推測其為中原移民與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原住民等古代人群進行多代基因交流的后裔。
考古新視野·內蒙古堡山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目錄
考古新視野·內蒙古堡山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作者簡介
張旭,1986年出生于內蒙古包頭市。2015年畢業于吉林大學考古系,獲博士學位。師從朱泓教授,學習體質人類學方向。在校期間曾赴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考古系進修生物考古學。2015年至今,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現為助理研究員。獨著或以di一、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參與撰寫考古報告3部,多次參加國內學術會議,曾赴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作大會報告。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