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草中鴿 本書特色
德語文學桂冠獎項“畢希納獎”得主,“戰后三部曲”開篇之作,轟動戰后德語文壇、影響諾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等一代德語作家的劃時代之作1. 戰后德國文壇傳奇、德語文學桂冠獎項“畢希納獎”得主,代表作品中文首度譯介。沃爾夫岡·克彭是當代德語文學,特別是戰后德語文學的重量級代表作家,代表作“戰后三部曲”的發表成為當代德語文學史上的劃時代事件。克彭作品從未有過中文譯介,此次三部曲中譯本的推出可以填補這個巨大的空白。 2. “戰后三部曲”開篇之作,被譽為戰后德國的《尤利西斯》。本書是沃爾夫岡·克彭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951年發表后立即轟動德語文壇,被評論界譽為“開創新紀元的小說”。它在戰后德語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尤利西斯》在現代主義文學中的經典地位相仿,是了解當代德語文學的必讀之作。 3. 直面戰后西方世界的精神虛無,以獨特的表現手法呈現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通過巧妙運用意識流、蒙太奇與象征手法,將不同國家、階級與種族的眾多小人物的命運編織在一起。從細膩的碎片式的心理刻畫中折射出關于戰后文明崩潰的重大歷史問題,既具有直接的藝術沖擊力,又引人深思。 當代德國*偉大的小說家。 ——君特·格拉斯 誰沒有讀過這部小說,就不能認為自己了解1945年之后的文學。 ——馬塞爾·萊希-拉尼茨基 1.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納丁·戈迪默激賞,戰后德國文壇傳奇、德語文學桂冠獎項“畢希納獎”得主,代表作中文首譯。沃爾夫岡·克彭從1951年起發表“戰后三部曲”——《草中鴿》《溫室》《死于羅馬》,以獨特的現代主義風格全景呈現戰后德國的社會政治狀況。三部曲的發表成為轟動德語文壇的劃時代事件,德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因此將克彭視作“當代德國的偉大小說家”。 2. “戰后三部曲”開篇之作,戰后德國的《尤利西斯》。《草中鴿》是沃爾夫岡·克彭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951年發表后立即轟動德語文壇,被評論界譽為“開創新紀元的小說”“德國文學現代性發展道路上的里程碑”。與《溫室》《死于羅馬》組成著名的“戰后三部曲”,共同奠定了克彭在當代德語文學史上的大師地位。 3. 豐富的歷史社會內容與獨特的現代主義表現手法,書寫戰后一代的精神虛無。小說大膽運用意識流與象征手法,跨越國家、種族與階級,多視角、全景式地刻畫了眾多小人物破碎動蕩的命運,所有人尋求意義的努力都在一天之內以失敗告終。冷峻的詩意筆觸穿透戰后歷史的文明廢墟,對德國乃至整個西方的困境進行了深刻反思。
草中鴿 內容簡介
《草中鴿》是德國著名作家、戰后德國文壇傳奇沃爾夫岡·克彭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951年發表后立即轟動德語文壇,被評論界譽為“開創新紀元的小說”。它與克彭之后創作的《溫室》《死于羅馬》組成有名的“戰后三部曲”,共同奠定了克彭在當代德語文學目前的大師地位,為其贏得了包括德語文學優選獎項畢希納獎在內的諸多榮譽。 小說講述了慕尼黑1948年某一天內發生的一系列瑣碎事件,多視角、全景式地刻畫了幾組來自不同的國家、階級與種族的小人物在偶然中的交集。他們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各種令人不安的沖突與意外之中,一切尋求意義的努力*終都隨著一天的結束以失敗告終。作者大膽地運用了意識流與象征手法,通過剖析普通人錯綜復雜的精神狀態,對戰后德國混亂虛無的社會狀況,乃至整個西方文明的困境進行了冷峻的審視與反思。
草中鴿 作者簡介
沃爾夫岡·克彭(Wolfgang Koeppen,1906—1996)德國作家,戰后德國文壇傳奇。早年做過記者、演員、戲劇顧問、報刊編輯,20 世紀30 年代開始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傷心情事》等。1951 年起發表的“戰后三部曲”—— 《草中鴿》《溫室》《死于羅馬》以獨特的現代主義風格完整呈現了戰后德國的社會政治氛圍,轟動當時的德語文壇,被公認為戰后德語文學經典,奠定了克彭的大師地位。德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稱其為“當代德國最偉大的小說家”。然而,克彭在完成三部曲之后,從此停止小說創作,后期僅出版了幾部游記及回憶錄《青春》。1962 年,榮獲德語文學最高獎項“畢希納獎”。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