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76726
- 條形碼:9787545576726 ; 978-7-5455-7672-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 本書特色
托馬斯·特勞特曼是著名的印度學家和世界歷史學家。他在堅實的印度學基礎上開辟了世界環境歷史的新視野。李天祥把這本重要學術著作用通俗優雅的譯文介紹給中文讀者,使得讀者思考象這個雄偉的動物和人類社會特別是統治者交往的過程。戰象和戰馬在世界的政治軍事史上不可或缺。而象在被役使的同時,由于人類的開發和自然環境的變化,被迫節節讓出自己的生存空間。這本書的出版會使中文讀者對南亞以及世界的歷史進程感到耳目一新。
——劉欣如 美國新澤西大學歷史系教授
《大象與國王》一書以宏觀視角探討大象在南亞、東南亞、東亞、西亞、北非以及部分歐洲地區被利用的歷史,將涉及大象的自然史與人類史有機地融合起來,剖析了國王、大象、森林和森林民族之間的多重關系,體現了環境史上下求索的創新精神,值得重視。
——梅雪芹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大象的退卻》譯者
★一段跨越3000年、橫跨亞非歐的戰象制度文明
戰象制度開始于公元前1000年的北印度,終結于英國人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的18世紀。以恒河流域為起點,戰象的足跡逐漸遍布南亞,同時向西傳播至波斯、敘利亞、埃及、迦太基、希臘和羅馬,向東傳播至中南半島、爪哇島和印度尼西亞其他地區。亞歷山大大帝曾在印度與戰象搏斗,漢尼拔也曾驅趕戰象跨越阿爾卑斯山。
★密歇根大學歷史系教授的文化史力作,運用豐富的文獻史料與文物遺存
盡管已經消亡,但戰象形象仍以史詩、國際象棋、節日慶典等難以察覺的方式,活躍在我們身邊。作者托馬斯·特勞特曼,依據豐富的文獻史料與文物遺存,結合其專精的漢語、梵語等古代文獻,分析戰象的文化史意義。本書內附大量文物圖片與示意地圖,無論對歷史學者還是普通大眾都極具參考價值與閱讀趣味。
★中國獨特的大象文化記憶
中國從戰國時期就在戰場上遭遇戰象,到了明朝也依然有來自越南進貢的戰象,但中國從未形成戰象文化。在我們的文化體系中,大象有著怎樣的位置?甲骨文和青銅器上的象是什么形態?舜帝、周公、孫武和大象有著怎樣的故事?諸多問題等待著發現與解答。
★文明之問:動物如何與人類共存
時至今日,人象矛盾仍然不時出現在新聞中。本書作者指出,人口數量的增長是一個長期問題: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取得了災難性的成功。我們需要找到方法保護自己的未來,并在此過程中保護與我們共存的生物的未來。
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 內容簡介
大象龐大而莊嚴,從王權誕生之日起就是國王無法抗拒的尊貴象征。各個早期文明已存在馴養大象的現象,如埃及、亞述、美索不達米亞、中國,以及印度河流域。在這些地方,大象的主要用途是王室祭品和狩獵對象。然而,托馬斯·特勞特曼在南亞次大陸發現了特殊的用象制度,這一制度保護了它們的棲息地和種群數量:那就是戰象。
以恒河流域為起點,戰象的足跡逐漸遍布南亞,同時向西傳播至波斯、敘利亞、埃及、迦太基、希臘和羅馬,向東傳播至中南半島、爪哇島和印度尼西亞的其他地區。托馬斯·特勞特曼追溯了戰象的緣起、傳播路徑和文化遺存,描繪了一幅跨越了3000年的文化圖景。
為了維持這個獨特的制度,國王必須保護野生大象免受獵人的覬覦,也要保護大象棲息的森林不被砍伐,還要維護與森林民族的關系。因此,國王與大象的關系,實際上是國王、大象、森林和森林民族之間的四角關系——這是一個豐富且復雜的關系網。所有這一切,構成了我們所謂的文明。
19世紀,隨著英國人到來并統治南亞的絕大部分地區,人口數量暴增,獵象成為一項運動。戰象制度退出歷史舞臺,大象的分布范圍隨之縮小,種群數量也急劇減少。這一切都在時刻提醒著:我們需要找到方法來保護自己的未來,并在此過程中保護與我們共存的生物的未來。
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 目錄
**章 大象的退卻與留存
印度與中國//004
大象和馬//013
亞洲象//024
問題//047
大象與印度王權
第二章 戰象
理想的戰象//056
國王與大象//073
戰象的發明//100
戰象和森林民族//107
第三章 用途構成:四軍、王室坐騎、作戰陣形
四軍//116
王室坐騎//129
作戰陣形//140
第四章 關于大象的知識
實用性知識//152
象學//155
《政事論》//165
《阿克巴則例》//183
戰象習俗的傳播
第五章 北印度、南印度和斯里蘭卡
摩揭陀的崛起//198
十六雄國//200
難陀王朝與同時代的情況//204
大象和孔雀王朝//210
南印度//216
斯里蘭卡//221
第六章 近東、北非和歐洲
阿契美尼德帝國和亞述帝國//234
亞歷山大帝國//240
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244
迦太基//259
希臘和羅馬//263
薩珊王朝//267
伽色尼王朝//274
第七章 東南亞
印度教化的國家、印度化王國、進行印度化的王國//282
進行印度化的王國和大象//286
東南亞的印度史詩//292
神話中的軍隊和現實中的軍隊//298
印度模式的巔峰、終結和來生//309
大象的未來
第八章 維持平衡,展望未來
中國//315
印度和中國的土地倫理//321
戰象時代//329
運木象的短暫盛行//334
大象和民族國家//344
可能的未來//348
注 釋//354
參考文獻//390
譯后記//417
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 相關資料
梅雪芹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大象的退卻》譯者
《大象與國王》一書以宏觀視角探討大象在南亞、東南亞、東亞、西亞、北非以及部分歐洲地區被利用的歷史,將涉及大象的自然史與人類史有機地融合起來,剖析了國王、大象、森林和森林民族之間的多重關系,體現了環境史上下求索的創新精神,值得重視。
《自然》雜志
亞洲象的智慧、威嚴和強壯的體能并沒有被印度的君主們忽略。正如歷史學家托馬斯·特勞特曼在這本學術性的環境史中所指出的那樣,這種動物在戰爭中的用途及其驚人的飲食需求,確保了古代印度的大片森林可以得到王室保護,人們可以從中捕獲野生動物,進行專門訓練。
羅米拉·塔帕爾
尼赫魯大學印度古代史教授
在亞洲,人們往往記得大象可以作為王室坐騎,卻忘了它更大的功能是作為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許多世紀之后才被火炮所取代。憑借卓越而淵博的學識,特勞特曼為我們提供了解讀印度歷史的獨特視角,分析王權、戰象、環境之間的關系。
馬赫什·蘭加拉詹
阿育王大學環境研究與歷史學教授
特勞特曼的杰作涉及亞洲的大部分地區,還將故事延伸到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作品的核心是這種巨大的動物成為戰爭機器的故事,它們經歷了長達三千年的馴養和幾個世紀的磨煉。印度位于這個故事的中心,因為它在兩千多年前首先馴服和飼養大象,還對大象森林進行了官方保護。任何讀者在理解這種動物和它們的人類喂養者(或剝削者)時,都不能忽視這本引人入勝的作品。
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 作者簡介
托馬斯·R.特勞特曼(Thomas R.Trautmann),美國歷史學家、文化人類學家,密歇根大學歷史與人類學榮休教授,曾任密歇根大學歷史系主任和南亞研究中心主任。1997-2006年擔任《社會與歷史比較研究》主編。著有《印度次大陸:文明五千年》《語言與國家》《雅利安人與英屬印度》。 特勞特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歷史、人類學史和其他相關學科,尤其專精古印度梵語論典。他還撰寫了有關印度達羅毗荼人親屬關系和美國印第安人親屬關系的大部頭著作。特勞特曼常年在密歇根大學為本科生開設印度文明史通識課、專題課,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擅長用通俗淺顯的方式講授印度文明史專業知識。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