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華太平家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34173
- 條形碼:9787220134173 ; 978-7-220-1341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太平家傳 本書特色
張愛玲贊譽,白先勇、阿城、莫言、戴錦華、張大春激賞的文學家朱西甯生命壓軸之作 大陸首次出版一部未竟的世紀之書,華氏家族百年史清末民初緩緩鋪開的原鄉長卷,古典與現代化交響的史詩 ★唯有文學,不能平凡。張愛玲贊譽,白先勇、阿城、莫言、戴錦華、張大春激賞的文學家,朱西甯生命壓軸之作,大陸首次出版。一部夢土之書,一場未竟的文學夢。——華太平家傳》是朱西甯長篇小說遺作,也是其畢生*重磅的作品。歷時十八載,七易其稿,八度啟筆,待沖破三十萬言大關時,全部紙稿卻遭白蟻蛀空,而他只說,這或許是上帝的旨意,之前寫得不夠好,繼而另起爐灶從頭再來,終成五十五萬字言。對于這位專注打造夢土的書寫者,時間也只好嘆息著站在一旁。“再給我十年,把《華太平家傳》寫完。”★一部未竟的世紀之書,清末民初緩緩鋪開的原鄉長卷,古典與現代化交響的史詩。一個年輕人在時代大變革來臨時的自我成長與選擇,一部以家史寫民族史的大河小說。——以多事之秋的一九〇〇年為起點,自義和團、八國聯軍、甲午戰爭到辛丑條約,遙想一段并不太平的“太平”盛世。回到現代化的原點,個人的命運、愛情的失落、時代的動亂、現代文明與古典田園的沖撞,面對這一切,該如何抉擇?家族史與民族史交錯疊合,一部為中華民族祈求太平之書。“《華太平家傳》不只是一部文學小說,更是一份遺愿,一種追懷,用來敬悼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光明單純的信念和那個時代里自負或卑微的活著的所有人。”★一幅緩緩展開的《清明上河圖》,傳統民俗百科全書,淳美人情風俗畫卷。田園牧歌的原鄉,純純粹粹的中國,盡展“老中國的抒情傳統”。——勤奮正直的華父、睿智慈祥的華祖、助人為善的李二老爹、德藝兼具的大美……展現一個革命時間表以外的、民間的中國。“讀《華太平家傳》,好一幅緩緩展開的《清明上河圖》:天子下殿走、西南雨、望門妨、神拳、清明早露、糧草、老棉襖、躲伏、乘涼烤火、地瓜翻秧、風水、馬窩、黃河見底、魚鷹、打野、年三十兒……歷歷在目,好看極了。”四時物語、民俗禮儀、庶民細事、方言土語,無不蘊藏著說不盡的綿綿情意與隱含的熱情,讓敘事呈現為現在式——永恒的現在,曠古的當下,建構出一種現代人已經無法想象無從經歷的田園生活。而華父與大美姑娘一段沒有結果的純真愛情,更是令人魂牽夢繞。 ★“要說中國有一本書是可以跟《追憶似水年華》比美的,那么就是這一本書。”王德威、唐諾、黃錦樹、虹影、張瑞芬、駱以軍誠摯推薦。用一支眷戀之筆細繪少時記憶中的故國風景,一部用記憶寫就的夢土之書,鐫刻生命深處的永恒鄉愁。——“懷鄉作家的*后一程,是回到千百頁的紙上文章。朱西甯的寫作,出實入虛,反而直透'想象的鄉愁'*深沉的一面。”“朱西甯的文字是一種絕美的白話文。朱西甯式的語言,不易模仿,不易復制。他離去后,也帶走了獨門技藝。他的語言,他的風格,成為臺灣文學的絕響。”★附朱西甯珍貴手稿與照片,劉慕沙、朱天文、朱天心專文領讀。開卷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侯孝賢監制、朱天文導演電影,口碑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之《愿未央》,即以《華太平家傳》一書為核心線索貫穿始終。 這里有我早年讀父親小說時的充實感,飽滿,有趣。他是用我們這個“實然”世界的材料,在打造他心目中那個“應然”世界的熠熠夢土了。晚年的他,當他說“我是寫給上帝看的”,我亦才忽然明白,對這位專注打造夢土的書寫者,時間也只好嘆息著站在一旁。 ——朱天文讀《華太平家傳》,好一幅緩緩展開的《清明上河圖》。好心情好風日好優閑時,可展全盡覽,若不,打開多少看多少,并無礙于賞讀的樂趣。其實從十九世紀開始,但凡有志之士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應現代化的問題。他其實是在用他的信仰回應中國的現代化問題。他在其中投入了所有的過往,是他一生思想的總結。 ——朱天心父親晚年專心《華太平家傳》的書寫,曾兩度易稿,**次寫至十多萬字不滿意重寫,第二次寫至三十萬字卻遭白蟻蛀蝕一空,再次提筆已是離世前十年,寫至五十五萬字,距離他原預估的三百萬字還遙遠。父親會遺憾嗎?在*后陪病的一晚,他和我說道《華太平家傳》中,大美這一線故事的后續發展,即便因化療體力衰弱,但仍神志清明地說了許多。這會是父親至終的懸念?我無法確定,只知這是任誰都無法替代的,即便是他的同業、兩位姐姐都無法續筆的。 ——朱天衣他是家人和學子們心目中善心誠實的君子,溫柔的強者——因為柔和謙卑,不易折斷;因為深沉自信,不易受傷。——劉慕沙本來《華太平家傳》是要寫出朱老師這樣的家族,*后一個人莫名其妙因為時代的變遷,流落到南方的小島,在那邊成家,種種,直到當下。應該是一部世紀之書。 ——唐諾我稱《華太平家傳》為一本夢書。在現代開始的彼端,朱西甯儼然有意回到時間的原點,重新來過。朱西甯的敘事典雅細膩;他喚停時序,轉而娓娓道出人事剎那風景,每有舊小說的筆意。在他迤邐展開的原鄉長卷里,朱西甯借心中典范人物,點染理想歷史圖式。他的一片民國江山,*后落實在鄉野、民間、日常生活的實踐上。這是他抒情的極致了。而這抒情的極致,借用沈從文式的話來說,就是生命“神性”的顯現。 ——王德威如果要了解中國文明和藝術的傳承,我認為《華太平家傳》必須看。要說中國有一本書是可以跟《追憶似水年華》比美的,那么就是這一本書。 ——虹影《華太平家傳》是以小說筆法徐徐展開的清末民間生活連環畫片。因此不只是一部文學小說,更是一份遺愿,一種追懷,用來敬悼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光明單純的信念和那個時代里自負或卑微的活著的所有人。 ——張瑞芬我在讀《華太平家傳》時隱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焦慮,它的背后有一團更黑暗的,兩邊沖擊時無論如何都調理不來的巨大災難,我總覺得這個東西必然會在小說沒寫完的下半卷中出現,譬如在《天子下殿走》這章,前半部呈現了小鎮農忙的景象,后半部隨著遲到的報紙抵達,敘述了整個義和團拳亂中西方勢力和拳民相沖突的情形,這樣的情節寫出了“五四”的語境與文化脈絡里痛恨的那個衰老中國和洋人在割地賠款的歷史真相背后那個復雜的基督教文明,這兩組勢力扭絞造成這種戲劇性沖突的背景。 ——駱以軍在《華太平家傳》里,朱先生仿佛是一個人類學家兼報道人,或是一個好奇的小孩一樣,將所有東西搜集起來再展現出來。不輕易放過任何事物、不視為理所當然,多了一份心思去理解與對話。這讓朱老師的寫作形成一個特殊的舞臺,所有特定的人時地事都成為一種真實而雄辯的存在,種種“物語”因而得以安然展開……朱先生的寫作一直有著對在急遽變化的世界里依靠舊秩序維生的人進退失據的處境充滿了同情心的特質。對再荒謬的狀況,朱先生不只批判亦同情,以一種戲劇性的場面提醒讀者多想想:為什么有人愿意以肉身抵擋這些抵擋不住的東西?那也不是一種上對下的憐憫,而是更超越的看待世界的眼光——天地不仁,但他有自己著力和用心的地方。因此,若說《華太平家傳》是寫給上帝看的,我愿意提供一種說法,即朱先生晚年的這部作品是為了自己內在的神性而寫,而這個自我小宇宙又能與上帝的大宇宙合一。他仿佛是一個永恒的上帝賜子,以一個好奇小孩的眼睛看著世界。 ——吳繼文五十五萬字,只循環了兩個寒暑,但已經夠了,完整了,因為它已形成一個宇宙、一種“逝去的美好”的全面保留,“保留”的不只是“生活”,也將生活成為一種掌故、知識,如同一本傳統民俗百科全書。他將所有美好的片刻無盡延展,以包裹所有不完整的缺口。當不完整被不斷的“繁衍”所填滿,遂造就了書中精神的一慣性和完整。 ——張瀛太朱先生的《華太平家傳》,這樣的寫作本身就充滿了美感——用書寫的行為去捕捉回一個永恒失落、被凍結在某個時空再也無緣得見的過去,將之一點一滴召喚回來。 ——郝譽翔朱先生描寫細膩情愫非常精彩,常常是“喧賓奪主”,反而超越了本來小說表面上義正嚴肅的主旨。在《華太平家傳》,朱先生又再一次借衣服來表達那種無法言說、綿綿不斷的情欲與情感。書中的主角我父,跟沈大美之間的感情,近不得身,空有滿腹情感無法表達。有一天沈大美就送給我父親自縫制的棉襖,平常鐵錚錚的漢子發現這件衣服后,感情突然細膩起來。晩上睡覺,還把棉襖上的一顆紐扣像含乳頭一樣含在嘴里一夜。第二天,這個紐扣變成了一顆「巨乳」,相較于其他紐扣十分明顯,甚至連沈大美都發現了。這個描寫實在太傳神,太經典了,讓我在終卷之后,還對這個紐扣念念不忘。這顆紐扣表達的,不僅僅代表情欲的需求,也意涵我父及母親疏離的親子關系,是情欲與母愛的雙重隱喻。這種細致的表現手法,比起女作家不遑多讓,甚至比所謂張派女作家更加細膩。在臺灣的男性書寫。尤其男性小說家里頭,朱先生的陰性特質相當鮮明,也正是這種柔軟、綿密的情思以及源源不盡的耐力耐性,才能使他織就《華太平家傳》這樣的巨著,而無視時間長流,織了又拆,拆了又織。所以我認為這本遺作,不只超越性別二分的區隔,更展現了一種新的大河小說書寫方式,對雌雄同體、性別與書寫概念有興趣的學者,朱先生的作品,是很好的試例。 ——范銘如多年前收到您一封信,所說的背包里帶著我的書的話,是我永遠不能忘記的,在流徙中常引以自慰。……《鐵漿》這樣富于鄉土氣氛,與大家不大知道的我們的民族性,例如像戰國時代的血性,在我看來是我與多數國人失去的錯過的一切,看了不止一遍,尤其喜歡《新墳》。 ——張愛玲致朱西甯朱西甯是臺灣的一個文化界奇人,因為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很少有像他這樣,把基督教義及中國傳統兩者都看得這般認真。 ——夏志清朱西寧的《鐵漿》,我認為是他所有短篇中的佼佼者,主題宏大:中國傳統社會與現代文明的沖突;形式完整:以象征手法,干凈嚴謹的文字,將主題意義表達得天衣無縫。這真是一篇中國短篇小說的杰作。 ——白先勇居然在臺灣發現了魯迅與吳組緗的傳人。 ——劉大任朱先生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寫出來這樣優秀的作品,可惜我讀得太晚。若能早些讀到他這幾本書,我的《檀香刑》將更加豐富,甚至會是另外一番氣象…… ——莫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小說的噴薄,現在想起來還是不可思議。但是總結下來,還是有一層膜,幾十年形成的膜,借用文物販子的行話,有一層“包漿”。包漿也是種積累,積累的卻是灰塵,痰涎,粘穢。以前過年之前,家家戶戶是要用熱堿水將器物擦洗干凈的,對包漿毫不痛惜。相比之下,在我看來,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是能穿透包漿看到的透明。另一個奇跡是李娟的寫作,沒有包漿的寫作。我要說的是,這之前,朱西甯先生的寫作,早已是透明,而且是以沒有包漿的狀態來寫包漿。再之前,是沈從文先生的寫作。汪曾祺當年在西南聯大沈從文先生的班上,寫成習作《老魯》,沈先生認可,推薦出去發表。現實是有包漿的,現實主義的寫作,自然是對包漿與透明的擔當。 ——阿城
華太平家傳 內容簡介
“我有一點愿意,把當代人生活細微地留下來,讓后代子孫知道祖先們曾在這片土地上怎樣地生活。” 《華太平家傳》為臺灣文學家朱西甯的長篇小說遺作,也是其創作生涯*重磅的作品。全書原計劃三百萬字,作者傾其畢生功力,七易其稿,八度啟筆,完成五十五萬言后因病謝世,成為一未完成的交響史詩。全書共分三十五章,故事起自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遙想一段并不太平的“太平”盛世,以華氏一族百年家史為主軸,細述山東省鄉下面臨新與舊、中與西等時代沖撞時的種種風云變化。回到現代化的原點,家史與民族史交錯疊合,個人的命運、愛情的失落、時代的動亂,《華太平家傳》是一部未竟的世紀之書,亦是一曲古典與現代化交響的史詩。 作者的語言高度淳熟圓暢,敘述不厭精細,四時物語、民俗禮儀、庶民細事、方言土語,如清末民初緩緩鋪開的原鄉長卷,極具地方色彩與民間風情。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圖》,隨著卷軸緩緩開展,一幕幕飽滿有趣的庶民百態在字里行間娓娓流淌。并附朱西甯珍貴手稿和照片,以及劉慕沙、朱天文、朱天心的專文導讀。
華太平家傳 目錄
華太平家傳 作者簡介
朱西甯(1926-1998),臺灣小說家,作家朱天文、朱天心之父。 生于江蘇宿遷,祖籍山東臨朐。本名朱青海,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肄業。一九四九年隨軍赴臺,曾任《新文藝》月刊主編、黎明文化公司總編輯、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一生專注寫作,以小說創作為主,兼及散文、評論。著有短篇小說集《狼》《鐵漿》《破曉時分》《冶金者》《現在幾點鐘》《蛇》等;長篇小說《貓》《旱魃》《畫夢記》《八二三注》《獵狐記》《華太平家傳》;散文集《微言篇》《曲理篇》《日月長新花長生》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