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放過自己,允許一切發生:不比較,輕松而堅定地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5623836
- 條形碼:9787115623836 ; 978-7-115-62383-6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放過自己,允許一切發生:不比較,輕松而堅定地活 本書特色
為什么,我們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是否有以下困擾?
怕被評價:怕說出自己的觀點、夢想會被嘲笑;
過度預想:想了一下可能遇到的困難就退縮了;
行為懶惰:道理你都懂,但就是無法付諸實踐……
偽裝成長:一直努力、追求完美,一放松就有負罪感……
我們總是被很多的目標、很多的觀點、很多的榜樣圍繞著,當我們被一次次的失敗打擊時,我們也曾一次次后悔--為什么不能選擇勇敢地做自己?為什么我們沒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力?為什么我只敢聽命于外部的聲音?
別緊張,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自己的要求,比自己想象的高的多。而這些念頭則會化作一條無形的繩索,緊緊束縛住自己。外面的聲音越多,越嘈雜,我們的內心就會越慌亂,念頭之繩也會將我們越纏越緊。
為什么我們不肯放過自己,讓自己更輕松地活呢?為什么,我們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是否有以下困擾?
怕被評價:怕說出自己的觀點、夢想會被嘲笑;
過度預想:想了一下可能遇到的困難就退縮了;
行為懶惰:道理你都懂,但就是無法付諸實踐……
偽裝成長:一直努力、追求完美,一放松就有負罪感……
我們總是被很多的目標、很多的觀點、很多的榜樣圍繞著,當我們被一次次的失敗打擊時,我們也曾一次次后悔--為什么不能選擇勇敢地做自己?為什么我們沒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力?為什么我只敢聽命于外部的聲音?
別緊張,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自己的要求,比自己想象的高的多。而這些念頭則會化作一條無形的繩索,緊緊束縛住自己。外面的聲音越多,越嘈雜,我們的內心就會越慌亂,念頭之繩也會將我們越纏越緊。
為什么我們不肯放過自己,讓自己更輕松地活呢?
作者表示,如果我們做某件事只是單純為了順應人心、遵從世俗,那么我們必然無法自如地實現個人的發展、創造自我的價值。
無論如何,重要的是要學會贊賞,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人和物,以敢于探索的心態融入社會,找回我們天性中的積極、熱情、好奇與創造力,方能擁有更有意義的生命。
◆關于心態,他說:"'積極思維'在成為潮流的同時,也帶來了潛意識的情感壓抑。"
◆關于安全感,他說:"不要忘記,"控制"意味著確定和安全感,這是人們獲得安全感的基礎。"
◆關于成功,他說:"對美好生活難以企及的標準滋生出的壓力,悄無聲息地在人們的思想中蔓延,*終扼殺人們的自我表達能力與質疑精神。"
◆關于創造力,他說:"不要渴望也不要試圖去提前了解*終的結局,不要把想法分為三六九等。"
本書將幫助我們認清內部和外部的障礙,看到妨礙我們前進的阻力,幫我們尋找一種新的可能性,以一種新的方式去生活、去愛、去創造。
放過自己,允許一切發生,不比較,方能輕松而堅定地活!祝大家都能擁有自由、有愛的生命。
1.作者1966年生人,出版過許多受歡迎的大眾心理書。是臨床心理學博士、管理學博士雙學位博士,致力于幫助高敏感人群突破自我桎梏。
2.你,敢于傾聽自己的聲音?敢于尊重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節奏,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嗎?為何你不敢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本書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和細致解答。
3.視角多元:從心理學出發,綜合父母、家庭、學校、文化,教育等方面,探索我們“不敢表達自己” “習慣無條件順從”的起源。
4.臨床心理學、管理學雙料博士,帶你深刻揭秘“意義感”匱乏背后的心理真相。
5.揭秘“不敢做自己”的本質,教你如何輕松而堅定地活。
放過自己,允許一切發生:不比較,輕松而堅定地活 內容簡介
我們現在總是被很多的目標、很多的榜樣、很多的鼓勵圍繞著,逼迫自己不斷前進。當我們被一次次的失敗打擊時,我們為什么不能選擇勇敢地放過自己?為什么我們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力,而只能聽命于外部的聲音? 本書作者通過研究發現,放過自己需要的是長期的勇氣,而不是瞬時的驅動力。我們需要堅毅、勇敢:敢于思考、訴說、行動、發明、表現獨特的自我,勇敢地跨過阻礙我們前進的障礙。 在本書中,作者為“放過自己”賦予了新的含義:放過自己不是任性,而是為生命創造更多積極的意義。本書幫助我們認清內部和外部的障礙,看到妨礙我們前進的阻力,這些障礙可能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以敢于探索的心態融入社會,找回天性中的積極、熱情、好奇與創造力,方能讓生命更有意義。
放過自己,允許一切發生:不比較,輕松而堅定地活 目錄
序言 Ⅰ
第 一章 當自我受限時
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哪些制約 / 002
我被抑制了嗎 / 004
沒有動力去實現夢想 / 005
為什么學習了海量的知識,還是無法解決問題 / 007
抑制的限度在哪里 / 011
消極心理 / 011
退化效應 / 012
如何打破這種命運的力量 / 013
第二章 別再強迫自己積極樂觀地面對一切了
變得美麗、快樂、健康、積極……別再說了 / 017
幸福博覽會 / 017
“積極思維”:這是一種新的道德風尚嗎 / 020
普遍的不適與失調 / 021
商業還是療法 / 022
一場名副其實的混亂 / 022
一種成功的療法 / 023
第三章 安全感是一種無形的束縛
服從還是被排斥 / 029
在父母影響下做出的選擇 / 030
名望是一種無聲無息的壓力 / 033
第四章 請將問題勇敢說出來
總想討好他人 / 039
“要么前進,要么毀滅”的文化 / 039
壓抑造成的危害 / 040
超負荷的情緒 / 041
害怕自己被人瞧不起 / 042
說服自己一切都會好的 / 043
不要打擾別人 / 045
第五章 自我審查
自我的選擇或是他人的選擇 / 051
“我會首先選擇聽從自己的內心” / 051
虛假的“認可” / 053
“我經常認為自己有過錯” / 054
對負面評價的恐懼 / 055
同理心過剩 / 056
第六章 我們對自己施加的暴力
形象的背后 / 060
減少對心理韌性的幻想 / 062
人際關系對心理韌性的影響 / 064
心理退化 / 066
我能為自己做什么?我該怎樣對待自己 / 068
為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未來做出正確的選擇 / 069
第七章 完美是不可能的
優秀的危害 / 073
改變現有局面和衡量標準 / 077
公眾參與 / 077
幫助年輕人找到方向 / 079
第八章 情緒的力量
輕而易舉 / 085
對坦誠相待的渴望 / 085
難以與人分享的感受 / 086
情緒管理的三個階段 / 087
困擾我們的情緒 / 090
否定憤怒情緒 / 090
恐懼是一種*基本的感受嗎 / 092
第九章 每個人都有*真實的激情
我們的自由與激情 / 098
欲望的力量 / 099
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 / 102
關于激情的其他觀點 / 103
第十章 擁抱自己的脆弱
對脆弱置若罔聞導致的混亂 / 108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109
你要是明白我有多丟臉就好了 / 111
什么讓你變得脆弱不堪 / 113
家庭矛盾 / 113
內疚感 / 114
身體虛弱 / 115
從同理心到自我奉獻 / 116
認為自己重任在肩 / 117
第十一章 被討厭的勇氣
接受被討厭 / 123
親密程度 / 125
保持適度距離 / 127
*好了解真相 / 128
第十二章 支持你自己的愿望
打破規則的勇氣 / 133
別想這些事了 / 134
我們想活在怎樣的世界里 / 135
選擇自己的理想抱負 / 136
簡單的愿望 / 137
想要引人注目還是自由自在 / 138
第十三章 反抗是一種美德
接受自己,成為自己 / 142
學會接受自我的漫漫長路 / 143
尋找我是誰 / 145
我知道,我存在 / 148
每種情況都是獨一無二的 / 149
逆流而上 / 150
第十四章 接納自己的缺點
換個角度思考——邁向元認知療法 / 155
回歸生活本來的樣子 / 156
依賴會帶來什么結果 / 158
像嬰兒一樣執著于口腹之欲的滿足 / 159
活出自己真實的本性 / 160
第十五章 “我因我們而存在”
接受命運的恩賜 / 166
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 / 168
集體的智慧 / 169
個人造就集體 / 171
接納自己 / 173
第十六章 激發創造力的過程
創造力的起源 / 178
所有的表象都是通過感知獲得的 / 182
開啟全新的創造力實踐 / 184
放過自己,允許一切發生:不比較,輕松而堅定地活 作者簡介
(法)薩維里奧·托馬塞拉(Saverio Tomasella) 精神分析學家和作家,法國籍瑞士人。1966年2月14日出生于法國圣克勞德(位于巴黎附近),父母均為大學自然科學專業副教授。 他共獲得兩個博士學位:2002年在納丁·杜爾努瓦(Nadine Tournois)的指導下獲得法國尼斯大學經營管理學博士學位(市場營銷和公關方向);2016年在塞爾日·蒂斯隆(Serge Tisseron)的指導下獲得巴黎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精神病理學和精神分析方向),每次論文都得到評審團的一致贊譽,并被授予特別榮譽獎。 他撰寫的多篇文章和多部圖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2012年,其著作《創傷后重生》(Rena?tre après un traumatisme )榮獲“尼古拉斯·亞伯拉罕和瑪麗亞· 托羅克獎”(Nicolas Abraham et Maria Torok)。2018年,其著作《改變我們的友誼》(Ces amitiés qui nous transforment)獲得“心理學雜志提名獎”。 他先后創建了精神分析研究中心(2008年),敏感性觀察研究所(2016年),并將每年的1月13日設定為“世界敏感日”(2019年起)。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