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互惠·增能·創生——學校與社區合作發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088077
- 條形碼:9787513088077 ; 978-7-5130-8807-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互惠·增能·創生——學校與社區合作發展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對當前學校與社區合作的現狀、困境和未來發展進行審視和分析。
互惠·增能·創生——學校與社區合作發展研究 內容簡介
學校與社區作為教育和社會的單位實體存在,其二者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對學生成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探究學校與社區合作發展之路不僅是教育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社區有效治理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真實訴求。但目前,學校與社區合作仍困難重重,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學校與社區合作研究也一直難以深入,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合作研究中的薄弱環節,缺乏方向一致且具說服力的研究成果。 本書依據“問題-分析-建議”的邏輯框架,從學校與社區合作的價值取向、實踐策略、困境、趨向等層面進行文獻評述,以濟南市歷下區甸新一小和甸新社區、名玉小學與名玉社區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文獻法、訪談法、觀察法的質性研究方法進行各類資料收集,并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編碼,以互惠理論、增能理論和教育生態系統理論為理論基礎,對當前學校與社區合作的現狀、困境和未來發展進行審視和分析。
互惠·增能·創生——學校與社區合作發展研究 目錄
**章 緒 論
一、研究緣由
(一)個人層面:不忘初心的七年之惑
(二)社會層面:挑戰與發展機遇并存
(三)國家層面:教育現代化政策推進
(四)國際層面:本土化與國際化趨勢
二、研究問題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實踐意義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學校
(二)社區
六、研究綜述
(一)國內外學校與社區合作的研究進展
(二)以往研究的特點與評述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設計
一、理論基礎
(一)互惠理論引發了合作機理的重構與實踐轉向
(二)增能理論提供了賦能與自我增能的思考視角
(三)教育生態系統理論揭示合作場域的結構分析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的選擇
(二)研究對象的選擇
(三)研究資料的收集
(四)研究資料的分析
(五)研究倫理說明
第三章 “因循守舊”與“順勢而為”:學校與社區合作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合作發展的博弈背景
(一)甸新小學與甸新社區之間的“強強聯合”
(二)名玉小學與兩個社區之間的“尷尬周旋”
二、參與主體“行為—意識”的多維審視
(一)安于現狀的“背眾”行為
(二)順應時勢的“從眾”行為
(三)自主探索的“出眾”行為
三、合作發展的促成方式
(一)“審慎”與“友誼”的相互性導致直接關系的建構
(二)“家委會”與“社工”的嵌入支持外力賦能合作
四、合作發展的實踐內容
(一)標簽化公共理性發展實態的“教育合作”
(二)以資源賦能共生發展需求的“民生合作”
(三)教育與管理層面和合博弈的“經濟合作”
(四)節假日互動活動協同組織的“時際合作”
(五)日常教學與實踐融合認同的“德融合作”
五、小結
第四章 “內卷外困”與“舉步維艱”:學校與社區合作發展的現實困境生成機理
一、“弱互惠”性學校與社區之間合作關系的受益失衡
(一)對融合理念的拋離導致“割裂”與“偏愛”
(二)對共生責任的逃避導致“敷衍”與“模仿”
(三)對傳統規范的盤桓導致“表面”與“形式”
二、“內卷化”學校和社區合作實踐發展的能量缺失
(一)低水平專業學習力下的增能障礙
(二)弱勢自我效能下的內生認知錯位
(三)不完美公共理性下的局限性賦能
三、“非定域性”學校與社區合作難以突破創新瓶頸
(一)形同虛設的寡助止步于局域利他
(二)迷惘的學校與社區合作道路荊棘
第五章 互惠:重塑學校與社區合作的價值發展
一、明晰學校與社區互惠合作的演化向度
(一)秉承學校與社區合作的廣泛互惠美德
(二)規范學校與社區互惠合作的政策導向
(三)提升學校與社區互惠合作的實踐理性
二、落實學校與社區互惠合作的實踐維度
(一)互惠共享的價值理念認同
(二)自我導向學習與反思對話
(三)支持民主協商與共同決策
(四)提供合作必需的物質資源
第六章 增能:深化學校與社區合作的內涵發展
一、為學校與社區合作關系“賦能”
(一)堅持以黨政引領,保持和強化合作底色
(二)加快政策化進程保障,提升合作權威性
(三)完善合作評估監督機制,提高榜樣效能
二、學校與社區的“自我增能”
(一)學校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教育品質
(二)社區應踐行科學治理策略,統籌合作發展規劃
第七章 創生:邁向學校與社區合作的協同創新發展
一、成為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有機構成
(一)以共同學習豐富實踐互動
(二)以相互學習推動共同進步
(三)以智慧學習引領深度探索
(四)以終身學習賦能合作未來
二、成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節點
(一)以合作教育課程協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請進來”和“走出去”協同創新人才培養
(三)完善合作平臺的構建以協同強化教育效能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 錄
附錄1:學校負責人訪談提綱
附錄2:學生訪談提綱
附錄3:教師訪談提綱
附錄4:社區書記或管理人員訪談提綱
附錄5:社區活動日常參與人員及社區居民訪談提綱
附錄6:家長訪談提綱
互惠·增能·創生——學校與社區合作發展研究 作者簡介
李文淑,山東建筑大學法學院講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社會科學與教育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家校社合作、基礎教育改革、社區治理、社會政策。研究成果:第五屆全國教育實證優秀學位論文獎獲得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教育學重點課題一項;主持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一項;參與其他級別課題2項;參編中外書籍3本;赴挪威、瑞典、芬蘭參與NERA2018-46th congress、ERNAPE2019、NERA2020-48th congress國際會議并做報告;發表CSSCI及其他中英文論文若干。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