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長效果及其保障治理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321950
- 條形碼:9787522321950 ; 978-7-5223-2195-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長效果及其保障治理機制研究 內容簡介
黨的二十大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主題。高質量發展是高效率、高附加值、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相結合的增長方式。確保社會各階層、群體能夠均等地獲得生產要素、公平地享受到經濟增長的紅利,進而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也是包容性經濟增長的目標。作為*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金融市場能否服務于所有個體,是否設置了各種歧視性的門檻,決定了各層次群體是否具有均等的獲得要素的機會。包容性經濟增長倡導金融發展的普惠性,發展普惠金融被認為是實現包容性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書首先對比了中美不同政治經濟體制下的普惠金融發展歷程,總結了普惠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其價值導向的制度差異。其次,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考察了普惠金融發展在兩國收入分配、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和就業三個包容性增長維度的影響效果。研究結果表明,美國的普惠金融屬于一種非均衡、高效率型包容增長模式,該模式導致金融泛化嚴重、社會與家庭的貧富差距日益加劇;中國的普惠金融屬于兼顧結構均衡的弱型包容增長模式,該模式經濟效率偏低,但卻是符合本土國情和長效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很優選擇。然后,本書深入探討了兩國普惠金融經濟增長模式差異的根本體制原因,包括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保障機制三個方面。*后,提出應鞏固和改善我國的結構型普惠金融模式,就構建以支小支農為重點金融服務體系、開拓農民理財增收渠道、建設農村非財務征信體系、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應建議。總之,中美作為兩個具有鮮明發展觀的國家,有著各自發展普惠金融的出發點、運行手段和保障治理機制。通過對比研究可借此探討“華盛頓共識”和“北京共識”兩大發展形態下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長模式的運行差異,以及不同經濟體制所構建的保障機制的異同,為世界上正在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的借鑒與參考。
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長效果及其保障治理機制研究 目錄
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長效果及其保障治理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
余軍,女,1980年8月生,湖北利川人,土家族。河北大學世界經濟(金融學)博士,河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公司理財與金融的教學與研究,一直深入基層從事農村金融服務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調研工作。在《現代財經》《工業技術經濟》《武漢金融》等刊物公開發表26余篇,出版教材3部,主持、主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主要研究領域為普惠金融、中外金融制度、公司金融。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