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604009
- 條形碼:9787576604009 ; 978-7-5766-0400-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在考察、測繪了大量明代官式建筑遺構的基礎上,通過對原始資料與數據的分析及其與宋、元、清各代官式建筑做法的比較,對明代大木構架的構成及各部分的具體做法與演變進行了詳細分析與總結。本書以構筑方式為研究主體,配以大量圖片作為參照,增加了大量精細測繪圖及實例,并補充名詞解釋及細節內文,例如對柱子和鋪作層的連接以及一些梁桁的連接做法進行補圖深化,并調整了圖書版式,更方便讀者閱讀。本書適宜建筑學專業師生、考古文物工作者、文物建筑保護與修建工作者參考。
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第2版) 目錄
**章 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技術發展概況
1.1 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范式的含義與界定
1.1.1 “明代官式建筑”的含義
1.1.2 明代官式建筑與地方做法的關系
1.1.3 明代大木作技術與宋、元、清三代的關系
1.1.4 從明代大木作技術發展的階段看“范式”的形成
1.2 明代用材制度的激變與特征
1.2.1 材份制在明代的解體
1.2.2 斗口制在明代的建立
第二章 大木構架的類型與特點
2.1 殿堂結構形式
2.2 廳堂結構形式
2.3 柱梁結構形式
2.4 樓閣結構形式
2.4.1 基本類型
2.4.2 平坐結構
第三章 大木構架構成
3.1 平面構成
3.1.1 柱網特點
3.1.2 房屋面闊與進深的比例
3.1.3 開間的確定
3.2 剖面構成
3.2.1 舉高的加大
3.2.2 各步架深取值特點
3.2.3 折屋特點
3.3 立面構成
3.3.1 檐柱、斗棋、舉高之比
3.3.2 檐出、檐高之比
3.3.3 檐柱高與明間面闊的比例
3.3.4 側腳與生起
3.3.5 屋角特征
第四章 不同類型屋頂的特點
4.1 懸山頂
4.1.1 懸山山面出際尺寸及相關構造
4.1.2 山墻面砌法
4.1.3 懸山建筑大木構架類型
4.1.4 幾個典型實例
4.2 硬山頂
4.2.1 硬山頂起源
4.2.2 硬山頂在明代的特征
4.3 卷棚頂
4.4 盝頂
4.5 攢尖頂
4.5.1 攢尖頂幾種主要構架類型的繼承與發展
4.5.2 攢尖屋頂中主要構件的演變
4.6 歇山頂
4.6.1 梢間構架類型
4.6.2 歇山平面柱網類型及其與山面構造的關系
4.6.3 歇山山面構件特點及做法
4.7 廡殿頂
4.7.1 幾種常見柱網類型及構架
4.7.2 推山做法的成熟
4.7.3 脊端部構造的演變與定型
4.8 十字脊
4.9 木牌樓門
4.10 重檐
第五章 斗栱
5.1 明代斗栱的用材
5.1.1 斗栱用材等級劃分
5.1.2 斗栱用材取值的依據及其標志等級作用的減弱
5.1.3 斗栱用材驟減的原因
5.2 外檐斗拱的類型
5.3 柱頭科
5.4 平身科
5.4.1 平身科攢數驟增的原因
5.4.2 平身科數量及間距的確定與間廣、進深的關系
5.5 角科
5.5.1 鴛鴦交首棋形式的繼承與發展
5.5.2 由昂、斜昂、斜翹等構件的寬度(水平投影寬度)變化
5.5.3 附角斗的運用
5.6 溜金斗栱
5.6.1 各主要構件成因分析
5.6.2 明、清溜金斗棋的異同
5.7 室內斗栱
5.7.1 品字科
5.7.2 檁下斗棋
5.7.3 隔架科
5.7.4 丁頭栱
5.8 斗栱細部的變化
5.8.1 上昂的殘留
5.8.2 棋長
5.8.3 昂與昂嘴
5.8.4 要頭與齊心斗
第六章 大木構件分述
6.1 柱
6.1.1 柱的種類與式樣
6.1.2 柱徑
6.1.3 檐柱徑與柱高之比
6.2 梁的形制與斷面
6.3 額枋與平板枋
6.4 檁
6.5 大木構件及其制作
6.5.1 扶脊木
6.5.2 檁的交接及其與梁頭的關系
6.5.3 柱梁交接
6.5.4 平板枋、額枋與柱頭的相交
6.5.5 椽的做法
附錄1: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范式圖版(一~三十七)
附錄2:明代典型建筑年代考輯
參考文獻
后記
再版后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