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經濟人類學:法蘭西學院課程(1992—1993)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82004
- 條形碼:9787208182004 ; 978-7-208-18200-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濟人類學:法蘭西學院課程(1992—1993) 本書特色
◎劉少杰| 王寧| 朱國華| 張生| 藍江| 吳冠軍
聯袂推薦◎當布迪厄將經濟學的視域引向社會基礎的時候,他就挑戰了當代主流經濟學◎布迪厄證明了當“經濟人”這一假設脫離了時間維度,就成了純粹的虛構!
經濟人類學:法蘭西學院課程(1992—1993) 內容簡介
從古式社會到當代社會,我們經歷了一場廣泛而深遠的經濟革命——從禮物經濟到投入與回報“銀貨兩訖”經濟的革命。對此,部分社會理論試圖將后一種經濟模式應用于我們身邊所有實踐。經濟人類學便是對此提出挑戰的一門學科。 對于此理論論爭,法國社會理論大師皮埃爾·布迪厄于1992—1993年在法國法蘭西學院開授了專門課程,本書便是這門課程的課堂實錄。他在課堂上提出,他希望通過辨析、批判主流經濟理論對社會、人類生活的想象,為提出一種經濟人類學的替代理論作出貢獻。這種理論將打破個人理性選擇不受任何約束的觀念,并用由權力關系和象征性斗爭構成的經濟場域概念取代了純粹、完美的市場概念。布迪厄表明,在不求助于“經濟人”的接近清醒的計算意識或“有限理性”的邏輯的情況下,大多數經濟行為的“合理”特征可以以調整主觀希望與客觀機會來解釋。
經濟人類學:法蘭西學院課程(1992—1993) 目錄
編者說明/1
**講 1993年4月1日/1
序言:重提經濟學問題。理性行動理論。經濟行為與經濟世界的祛歷史化。禮物的情況。禮物現象學進路(德里達)。禮物的人類學分析。重新整合生活經驗,做實踐理論。科學所摧毀的時間。學究觀點。
第二講 1993年4月8日/25
聽眾提問:哲學家的無畏。回禮之于禮物的錯誤映射。超越禮物的主客觀。三種差異。前資本主義經濟對計算精神的阻撓。經濟秉性與集體壓抑。魅惑的經濟關系。集體無知的基礎。失落樂園的鄉愁。
第三講 1993年4月29日/55
適應規則與自欺欺人。象征性商品經濟。對經濟行為的歷史與經濟條件的遺忘。可計算性的產生。
第四講 1993年5月6日/71
象征性革命與范疇的顛覆。經濟世界與經濟話語的共同起源。計算意識的普遍錯誤。交換模型。挑戰與蔑視的打擊。集體期望(1)。禮物與權力。集體期望(2)。
第五講 1993年5月13日/97
經營經濟學的局限與象征經濟學。通過象征性交換建立持久關系。持續重建信念。市場的帝國主義神話與對商品化的抵制。經濟關系的象征性維度,以勞動合同為例。消費中的象征邏輯。理性行動的經濟條件。
第六講 1993年5月27日/120
社會學家與經濟學家。一種非歷史的演繹主義。一種雙重的祛歷史化。為了一種歷史主義的理性主義。市場的定義。純粹理論的歷史條件。
第七講 1993年6月3日/148
無法被定義的市場。自相矛盾的經濟理論。作為力量場的經濟場域。經濟場域的內在趨勢。區分效應與競爭。
第八講 1993年6月10日/173
馬克斯·韋伯的市場概念。間接沖突。哈里森·懷特模型。同源性與消費者的兩階段選擇。與韋伯的三重決裂。國家創造市場:以個人住房市場為例。
第九講 1993年6月17日/201
聽眾提問。經濟場域的分類之爭。經濟人的三個公設。選言謬誤一:個體與集體。(社會的)有限理性。選言謬誤二:目的論與機械論。目的性的幻覺。選言謬誤三:微觀與宏觀。
布迪厄作品中的“經濟行動的社會基礎”課程的情況
朱利安·杜瓦爾 /233
后記 經濟學與社會科學:經濟理論無能為力的替代方案?
羅貝爾·布瓦耶 /259
附錄一 法蘭西學院年鑒中的課程概要 /284
附錄二 人名索引 /287
附錄三 術語索引 /293
經濟人類學:法蘭西學院課程(1992—1993) 相關資料
布迪厄的經濟社會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他通過對經濟行為中的感性慣習、禮物饋贈、象征意義和實踐場域等方面的考察論述,突破了經濟學單純強調理性計算與邏輯推論的市場交易和經濟關系的思想理論。
——劉少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
布迪厄另辟蹊徑,把被經濟學家人為割裂的經濟和社會重新整合起來,從本體層面重構了經濟現實,并在經濟現實中找到了象征層面所占據的不可或缺的地位。睿智、深刻、幽默、流暢,富有創見。這是經濟社會學領域一本不可不讀的佳作。
——王寧,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在《經濟人類學》中,布迪厄從一系列迷人的禮物理論故事說起,告訴我們涂爾干的名言“經濟中并非所有東西都是經濟”為何有理;并且證明“經濟人”這一理性行動理論的假設,撇開時間維度就是一個虛構;而就像“看不見的手”那樣的市場概念,應該被由裝備了資本、慣習之類配套范疇的場域概念所取代。據說,醉心于數學公式的傲慢的經濟學家們對本書不以為然。但不管怎么說,當布迪厄將經濟學的視域引向社會基礎的時候,他當然就構成了對于當代主流經濟學的挑戰。此書系由講座整理而成,可讀性很強。
——朱國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布迪厄的課程講稿從對禮物之謎的解答出發,賦予禮物交換以時間屬性,同時從人們的秉性、慣習的角度展開對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的經濟行為的探討,作出了別開生面的解釋,在讓人感到妙趣橫生之余,又給人以深刻的啟發。
——張生,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作為布迪厄在《論國家》之后最重要的法蘭西學院講座,《經濟人類學》不僅僅延續作為場的國家對經濟行為的影響,也試圖駁斥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占主導地位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市場學說。布迪厄試圖通過“經濟人類學”的方式,讓經濟現象回歸到以人類實踐活動為基礎的社會關系之上。那種脫離社會基礎的經濟行為,只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虛構。
——藍江,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如果有人向你推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的書,建議你一定要再買一本皮埃爾·布迪厄的《經濟人類學》:后者讓你清晰地意識到,前者論證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只有界定出隱藏在主流經濟學底部的諸種人類學預設,我們才能徹底瓦解“理性經濟人”的神話。
——吳冠軍,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
教育 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經濟人類學:法蘭西學院課程(1992—1993) 作者簡介
皮埃爾·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生于1930年,卒于2002年。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法國當代社會學大師,也是世界上閱讀量、引用量最高的社會學者之一。曾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法蘭西學院、歐洲社會學中心等機構任職。
主要著作有《區隔》《實踐理論大綱》《國家精英》《世界的苦難》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