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方克立論著集(全七卷)

包郵 方克立論著集(全七卷)

作者:方克立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3-04-01
開本: 其他 頁數: 3564
本類榜單:哲學/宗教銷量榜
中 圖 價:¥1018.8(6.0折) 定價  ¥169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方克立論著集(全七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6398
  • 條形碼:9787522716398 ; 978-7-5227-163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方克立論著集(全七卷) 內容簡介

方克立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中國哲學史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三大潮流交融互動說,到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說,再到馬魂中體西用說,體現了他對于中國文化三大潮流持續的關注和思考,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他主持下的現代新儒家研究,也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對于目前國內各種思潮的關注和批判也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本書稿盡量全地搜集了方克立先生生前的論著、序跋、書信等,按照方先生關注的主題以及理論創建分為七卷,分別是《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之路》《馬魂中體西用》《序跋集》《教育文集》《書信集》等,約150萬字。相信本書稿的出版,必將推動中國哲學的進一步發展。

方克立論著集(全七卷) 目錄

**卷 重印前言 / 1 **章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古代樸素的知行觀 / 1 第二章 先秦諸子的知行學說 / 10 一 儒家學派 / 11 甲 孔丘 / 11 乙 孟軻 / 24 丙 荀況 / 30 二 墨家學派 / 45 甲 墨翟 / 45 乙 后期墨家 / 53 三 道家學派 / 61 甲 《老子》 / 61 乙 莊周 / 68 四 法家學派 / 79 小 結 / 87 第三章 漢唐時期的知行學說 / 91 一 董仲舒 / 92 二 王充 / 101 三 佛教諸宗 / 116 甲 天臺宗 / 118 乙 法相宗 / 122 丙 華嚴宗 / 126 丁 禪宗 / 130 小 結 / 135 第四章 宋代程朱學派的知先行后說 / 138 一 程頤 / 141 知吾固有 / 141 致知在格物 / 144 知先行后 / 149 行難知亦難 / 156 二 朱熹 / 159 格物致知 / 160 知先行后 / 170 行重知輕 / 179 知行相須互發 / 183 第五章 明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 190 心即理 / 197 知行合一 / 205 致良知 / 214 第六章 清初王夫之、顏元等人的行先知后說 / 224 一 反道學的先行者 / 225 甲 陳亮、葉適 / 225 乙 王廷相 / 234 二 王夫之 / 243 能與所 / 245 致知之途 / 250 行先知后 / 257 行可兼知 / 264 知行相資以為用,并進而有功 / 272 三 顏元 / 283 小 結 / 306 第七章 近代魏源、譚嗣同、章太炎的知行學說 / 311 一 魏源 / 312 二 譚嗣同 / 321 三 章太炎 / 331 第八章 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 / 345 行易知難十證 / 350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知 / 357 因其已知而更進于行 / 367 知行分任 / 376 結束語 《實踐論》 中國哲學史上知行問題的科學總結 / 387 第二卷 中國哲學史研究 研究《周易》不能援《傳》于《經》 / 3 堅持哲學史中的嚴格的歷史性 / 9 關于孔子“仁”的研究中的一個方法論問題 / 28 實質的分歧是什么? / 48 無產階級思想也具有“普遍性形式”嗎? / 74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 84 譚嗣同的唯心主義認識論 / 93 論程頤的知行學說 / 103 儒、道兩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 / 122 中國哲學的五大問題 / 123 中國哲學范疇研究 關于研究中國傳統哲學范疇問題的討論 / 143 開展中國哲學史范疇的研究 / 153 中國哲學范疇研究的現實意義 / 158 論中國哲學中的體用范疇 / 161 “理”與“氣” / 189 中國大百科全書辭條 先秦哲學 / 199 秦漢哲學 / 203 魏晉南北朝哲學 / 206 隋唐五代哲學 / 209 體 用 / 212 本 末 / 217 理與氣 / 219 踐 履 / 225 知 行 / 227 知先行后 / 232 行先知后 / 233 知難行易 / 235 知行合一 / 237 中國現代哲學研究 在當代中國研究所座談會上的發言 / 241 追求真、善、美的統一 / 244 20世紀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 / 252 應該重視李約瑟的真知灼見 / 266 中國哲學的革命變革 / 273 走向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 278 中國哲學史研究50年 / 283 回應中國哲學“合法性”質疑的三個問難 / 288 正確對待孔夫子、孫中山、毛澤東三位歷史人物 / 298 為“劉澤華學派”贊一個 / 307 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在全國少數民族哲學會議上的致辭 / 319 "天人合一"與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 / 321 青海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 / 344 創建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國學 / 351 "文明以止":中華文化的精華與精神 / 365 關于儒家的精華 / 387 儒學給人智慧 / 393 船山學與湘學研究 船山學的回顧與展望 / 399 關于建立和發展船山學問題 / 402 王船山道器論淺析 / 404 湘學研究的對象、范圍和意義 / 435 千年湘學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 / 449 王船山:從古代湘學過渡到近代湘學的關鍵人物 / 463 《現代性問題與湘學研究之“論”的維度》讀后 / 479 湘學研究什么 / 483 中醫哲學研究 中醫哲學研究的時代使命 / 491 《中華醫藏》編纂工作應適時提上日程 / 497 關于中醫思維模式研究之我見 / 500 中醫哲學研究任重而道遠 / 508 要重視研究錢學森的中醫哲學思想 / 518 “中華思想通史”項目座談會上的發言 《中華思想通史》**卷《緒論》的設想 / 527 中國當代思想史怎樣寫,建議專門開會討論一次 / 531 要從國史、黨史的思路調整到思想史的思路上來 / 537 《緒論》要獨立成卷 / 544 資料長編與思想史的關系需要梳理清楚 / 547 《緒論》寫作的四點建議 / 550 原始社會卷資料長編的兩點想法 / 558 當代部分資料長編的幾個問題 / 560 要反映六經在中國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 563 《緒論》要明確體現核心概念和主流精神 / 565 要重視思想史研究中的思想史觀和方法論問題 / 567 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學派的淵源 / 572 當代思想史要處理好政治領袖、思想家和人民群眾 思想的關系 / 575 創建中國思想史的馬克思主義當代學派 / 578 宗教文藝兩卷與整個通史的整合問題 / 584 建議提綱討論通過后再寫作 / 587 《緒論》要體現唯物史觀和人民立場 / 589 關于《緒論》第五章“導論”的兩個問題 / 593 應該寫成《中華宗教思想通史》 / 598 提煉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貫徹大思想史和通史的思路 / 600 不必強求撰寫體例、寫作模式完全一致 / 603 第三卷 現代新儒學總論 要重視對現代新儒家的研究 / 3 關于現代新儒家研究的幾個問題 / 15 現代新儒學的產生、發展及其基本特征 / 29 略論現代新儒家之得失 / 38 第三代新儒家掠影 / 44 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 / 51 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歷程 / 71 論現代新儒學對傳統儒學的繼承、開新及其理論困限 / 121 展望儒學的未來前景必須正視的兩個問題 / 134 現代新儒學研究的自我回省 / 148 現代新儒學的意識形態特征 / 162 現代新儒學發展的邏輯與趨向 / 173 現代新儒學研究在中國 / 190 現代新儒家 / 202 儒學第三期發展 / 204 儒家資本主義 / 206 二 現代新儒家個案研究 梁漱溟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想述評 / 209 中國哲學范疇研究的宏篇巨制 / 249 馮友蘭與中國哲學現代化 / 267 杜維明新儒家思想述評 / 280 成中英新儒學思想述評 / 296 全面評價馮友蘭 / 311 熊十力在中國傳統哲學現代轉換中的地位和作用 / 323 三 大陸新儒學評議 評第二次文化熱的“話語轉換” / 337 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現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 / 341 評大陸新儒家推出的兩本書 / 358 評大陸新儒家“復興儒學”的綱領 / 372 世紀之交儒學研究的若干觀察與感受 / 389 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 / 401 當代中國大陸新儒學思潮評析 / 422 大陸新儒學思潮平議 / 444 四 學術訪談 現代新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關 東 / 457 現代新儒學研究與文化討論 汪先全 崔海教 / 468 現代新儒學研究十年回顧 邵漢明 / 477 大陸新儒學的馬克思主義分析 本刊記者 / 489 第四卷 評“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 / 1 在國際中國哲學會第五屆大會的發言提綱 / 14 大力宣傳我們的文化主張—— “綜合創新”論 / 17 “文化中國”概念小議 / 22 批判繼承 綜合創新 / 28 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的宏觀審視 / 34 二十一世紀與東西方文化 / 43 "綜合創新"實已內涵有“辯證發展”的精神 / 48 儒家文化與未來世界 / 51 在“儒學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會議上的總結發言 / 61 二十一世紀,能否淡化東化與西化之爭? / 66 經濟全球化情勢下的中華文化走向 / 79 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開幕辭 / 99 20世紀中國文化思潮 / 105 “和而不同”:作為一種文化觀的意義和價值 / 116 中國哲學的綜合創新之路 / 133 張岱年在20世紀中國哲學史中應有之地位 / 136 張岱年與二十世紀中國哲學 / 157 費孝通與“和而不同”文化觀 / 181 關于文化的體用問題 / 190 綜合創新之路的探索與前瞻 / 207 提倡和諧文化就是向傳統文化回歸嗎? / 222 關于和諧文化研究的幾點看法 / 225 關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的三點看法 / 235 學習張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與品格 / 242 “馬魂、中體、西用”: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道路 / 251 “馬魂、中體、西用”論的由來、涵義及理論意義 / 258 開創二張研究新局面 / 290 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是中華民族之福 / 298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 / 313 當代中國文化的“魂”、"體”、"用"關系 / 325 從曲高和寡到主流話語 / 341 充分發揮儒學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支援意識作用 / 359 人間正道是滄桑 / 363 馮契研究與馮契學派 / 368 青年張岱年的哲學睿識 / 388 在“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座談會上的發言 / 407 馮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性貢獻 / 415 鑄馬學之魂 立中學之體 明西學之用 / 420 擎旗引領綜合創新路 / 438 方克立主任致函程恩富主編 / 450 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馬魂中體西用”的方針 / 453 五四百年的思想史意義 / 458 附 錄 批判繼承 綜合創新 王偉華 / 475 深化對“綜合創新”文化觀的研究 本刊記者 / 481 探索中、西、馬三“學”的綜合創新之道 本刊記者/ 490 文化自覺是我們黨的鮮明特征和顯著優勢 本刊記者/ 511 “馬魂、中體、西用”是我們的文化旗幟 本報記者/ 529 “馬魂中體西用”與文化體用問題縱橫談 張小平 楊俊峰 / 538 從“三大思潮對立互動”說到“馬魂中體西用”論 杜運輝 / 569 “馬魂、中體、西用”論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 遲成勇 / 593 第五卷 甲編 憶往 方壯猷傳略 / 3 方壯猷先生年譜 / 12 參觀平屋感念父母的恩師 / 137 賀李錦全教授八十大壽 / 143 賀韓樹英教授九十華誕 / 148 學有根柢而無常師 / 152 溫濟澤同志與研究生院 / 155 懷念可親可敬的溫老 / 159 永遠的師長 / 163 悼蕭楚父老師 / 185 我所認識的任繼愈先生 / 187 緬懷恩師石峻先生 / 202 騰霄同志改變了我的命運 / 220 書與會的緣分 / 225 懷念老友澤華兄 / 230 任先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哲學史學奠基人之一 本報記者 魏長寶 / 242 實至名歸 / 244 哭文英 / 246 潛心治學而有大成的典范 / 249 我們時代能不能出學術大家? / 252 默默耕耘成大家 / 257 用實學的精神和學風做實學的學問 / 260 乙編 教育 努力創造使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 267 教師在培養優異生方面應該做些什么工作 / 269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教學大綱 / 278 嚴師出高徒 / 281 千宗室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決議 / 290 提高業務水平,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 294 為中韓合作和東亞崛起培養大批優秀人才 / 298 走提高質量的內涵發展道路 / 301 發揚“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精神 / 306 為中國經濟和經濟科學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 309 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 312 要加強德育教育 / 317 堅持正確方向 提高辦刊質量 / 318 精心教育 嚴格管理 培養一流的社科英才 / 320 中韓學術教育交流的回顧與展望 / 329 強化教育功能,把社科院從一個中心變成兩個中心 / 333 以院慶作為推動改革與發展的契機 / 337 努力培養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創新人才 / 343 努力培養大批優秀的新聞學后備人才 / 351 為把我院辦成一流的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養基地而 努力奮斗 / 358 加強全面素質教育 培養一流社科人才 / 364 多層次地培養人才 為國家多做點貢獻 / 370 愧對全體導師 / 374 要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 / 378 總結經驗 加強管理 提高質量 力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工作再上新臺階 / 383 普遍認同不易 真正落實更難 / 391 方克立薦書 / 395 與研究生談讀書、治學和做人 / 401 方克立 中國哲學學者 / 414 肩負重任 綜合創新 蘇 娟 / 419 做好面向21世紀的研究生培養與教育工作 曹蘇紅 / 422 名師薈萃 人才輩出 曹建海 趙福貴 / 425 為人治學崇平實 張天行 / 429 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努力培養一流社科人才 文學國 劉 強 / 443 這樣的教學,我們*歡迎! 桐 迅 / 450 為了祖國學術文化的繁榮 本刊記者 / 452 樂在開拓研究、教書育人中 本刊記者 高 湛 / 455 為有源頭活水來 盧盤卿 / 461 方克立教授和他的弟子們 越 冰 / 467 方克立:目光瞄準21世紀的院長 謝仲禮 / 469 科研單位辦學出路何在? 本報記者 李紅艷 / 476 歡送方克立同志離職座談會紀要 / 479 方克立:盡師之天職 立帥之風范 何海清 / 492 談“于丹現象” 鐘 華 / 502 我把自己主要定位于一名教師 王子忠 劉婷婷 / 504 三十八載勤耕耘 桃李芬芳滿園春 林 紅 李 卓 / 505 我們的德業之師 周德豐 / 518 第六卷 序 跋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引言 / 3 《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重印前言 / 13 《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出版說明 / 19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七十年》序 / 21 《周易與懷德海之間》序 / 25 《中華文化集粹叢書 ·哲人篇》序說 / 36 《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序 / 39 《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編序 / 43 《現代新儒學輯要叢書》總序 / 59 《現代新儒學研究叢書》主編的話 / 63 《中國宋代哲學》序 / 67 《長路奉獻給遠方》序 / 71 《中國哲學大辭典》前言 / 74 《二十世紀中國哲學 ·人物志》跋 / 76 《現代新儒家人物與著作》前言 / 79 《中國歷代家訓叢書》總序 / 81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材》總序 / 86 《現代新儒家學案》前言 / 88 《中國哲學名著選讀》序 / 90 《二十世紀中國哲學 ·論著述評》后記 / 93 《儒學本體論研究》序 / 95 《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自序 / 98 《當代文化沖突與青年文化思潮》序 / 103 《博士生談自己》序 / 108 《尋求德性與理性的統一》序 / 110 《現代新儒學與宋明理學》序 / 113 《從這里走向輝煌》序 / 115 努力培養更多的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人才 / 118 《嚴謹治學 高尚做人》前言 / 126 《名師薈萃》序 / 128 《本體與境界》序 / 131 《中國文化的“外在超越”之路》序 / 134 《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序 / 138 《20世紀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總序 / 141 《臺灣新士林哲學研究》序 / 145 《中國人生智慧源流》序 / 149 《中國人生哲學的重建》序 / 152 《生命的層級》序 / 156 《現代新儒學與朱子學》序 / 160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序 / 164 《日本近代儒學研究》序 / 167 《有無之辨》序 / 170 《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序 / 174 《唯物辯證法論戰研究》序 / 179 《牟宗三哲學思想研究》序 / 186 《陳序經政治哲學研究》序 / 191 《老子道德經新編》序 / 196 《中醫哲學史》序 / 202 《河汾道統》序 / 212 《天人視界:先秦諸子發生學研究》序 / 221 賀辭 / 226 《親證中國哲學大智慧》序 / 228 《中國古典哲學名著品評叢書》總序 / 235 《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之路》自序 / 239 《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韓文本序 / 246 《心理之間:朱子心性論研究》序 / 251 《現代新儒學與船山學》序 / 258 《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序 / 267 《馬魂中體西用》序 / 276 《劉鄂培文集》序 / 280 《方克立序跋集》編后 / 287 《我相信中國》序 / 290 《張岱年倫理與文化思想研究》序 / 298 《新世紀的文化思考》后記 / 306 《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序 / 310 書 評 評《中國文化概論》 / 317 尋演軌跡把住命脈 / 322 評《文化憂思錄—— 中國文化的歷史走向》 / 325 “侯外廬學派”的*新代表作 / 326 守自己的莊稼 流自己的汗 / 335 探賾索隱 慧眼獨具 / 350 第七卷 書 信 致卜憲群等五通 / 3 致干春松五通 / 8 致于惠玲二通 / 17 致王小丁一通 / 19 致王立新三通 / 20 致王興國三通 / 22 致王向清三通 / 25 致王啟發五通 / 28 致王琦三通 / 31 致方為民四通 / 38 致方作敏三通 / 41 致方顯承六通 / 43 致方雪岐三通 / 48 致方紅姣七通 / 52 致盧興九通 / 57 致左玉河一通 / 65 致平章起二通 / 67 致寧新昌四通 / 72 致樂愛國二通 / 75 致馮春鳳五通 / 78 致李廣良二通 / 82 致李光虎二通 / 84 致李佑新等四通 / 86 致李宗桂三通 / 90 致李維武等二十三通 / 94 致李翔海四通 / 112 致李錦全等三通 / 116 致呂偉十七通 / 122 致劉東超十一通 / 134 致劉偉一通 / 143 致劉連朋四通 / 145 致劉岳兵十通 / 150 致劉緒義四通 / 156 致杜運輝四十四通 / 161 致楊慶中三通 / 195 致楊學功七通 / 197 致楊俊峰九通 / 204 致楊翰卿二通 / 214 致嚴正十通 / 216 致吳元梁六通 / 223 致吳克峰五通 / 228 致辛智慧五通 / 231 致張三萍三通 / 234 致張小平等七通 / 237 致張允熠十三通 / 244 致張世保等十一通 / 256 致張利民十二通 / 267 致張加才二通 / 273 致張其成三通 / 275 致張春林二通 / 278 致張嬌五通 / 280 致張尊超、劉黃一通 / 285 致遲成勇六通 / 287 致陸信禮二十四通 / 294 致陳衛平七通 / 311 致陳代湘等八通 / 317 致陳原二通 / 325 致陳寒鳴十六通 / 327 致陳靜二通 / 338 致林存光二十通 / 342 致周可真五通 / 354 致周群等十通 / 360 致郭齊勇等十六通 / 369 致胡靜三通 / 387 致徐必珍、高秀昌一通 / 389 致高秀昌三通 / 390 致錢遜一通 / 394 致唐力權六通 / 395 致黃華德四通 / 403 致曹樂天九通 / 407 致曹欣一通 / 417 致曹躍明等五通 / 419 致蕭楚父等十三通 / 423 致韓國茹十一通 / 438 致韓振江四通 / 446 致韓強等二通 / 449 致蔣旭東六通 / 452 致程恩富四通 / 457 致程雅君十四通 / 462 致謝青松等三十一通 / 476 致蔡方鹿四通 / 496 致樊和平二通 / 499 致魏長寶三通 / 501 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賀信 / 505 祝賀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成立 / 506 “經學與中國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賀辭 / 508 武昌實驗中學90周年校慶賀信 / 510 中華文化大學堂賀信 / 511 王通會議賀信 / 513 關學研究院成立的賀信 / 514 《張其成全解國學經典》題辭 / 515 《舜文化研究與交流》題辭 / 516 附錄 方克立先生論著目錄初編 著作類 / 519 文章類 / 523 未刊文稿 / 548 訪談類 / 551 關于方克立先生論著的評論 / 554
展開全部

方克立論著集(全七卷) 作者簡介

方克立(1938年6月-2020年4月21日),男,漢族,湖南湘潭人,中共黨員,1962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大學。哲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評議組召集人、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哲學專家組成員。學術專長為中國哲學。南開大學首批杰出校友。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在线视频免费 | 欧美 亚洲 一区 | 天天干天天摸 | 日韩美女性行为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 狠狠色老熟妇老熟女 | 波多野吉衣av无码 | 大地资源中文第3页 | 99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性片 | 99久久99热久久精品免 |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 人妻系列av无码专区 | 99久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网站 |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窝窝午夜看片免费视频 | 国产无套护士在线观看 |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馆 | 亚洲成av人片在一线观看 | 久久两性视频 | 91sao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一二三四 |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二区aⅴ污介绍 |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 人人干人人插 | 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大全电影 |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 |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不卡 | 人人做人人澡人人人爽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欧美 |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久久伊人热 | 国产精品麻豆a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