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信息革命與當代認識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6763
- 條形碼:9787522716763 ; 978-7-5227-1676-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信息革命與當代認識論研究 內容簡介
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信息革命對人的認識活動造成了深刻而全面的影響,也正在為認識論研究開辟新走向、帶入新范式、提供新動力。本書就信息革命對認識論的新挑戰和提出的新問題加以了多維梳理和回應,從認識論的經典視野和知識論的主要論域探析當代認識活動的若干新特征,包括認識對象的技術顯現、認識來源的網絡獲取和認識過程的人機分工、認識方式的算法分型等十個方面,并深入分析由此帶來的技術顯現的實在性、經驗的技術性生成和基于腦機接口的知行合一等認識論研究新拓展,從而借助信息革命的強大驅動,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腦機接口、移動互聯網、虛擬實在等信息技術的前沿成就,構繪一幅當代認識論發展的新圖景。
信息革命與當代認識論研究 目錄
導論 認識論研究的信息技術轉向
章 認識論研究新范式:形成與推進
節 信息技術進入哲學和認識論研究視野
第二節 信息技術范式對當代認識論研究的新推進
第三節 新范式的認識論效應:以人工智能為例
第四節 新范式與認識論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就是認識論
第二章 認識對象:技術顯現及其實在性
節 技術顯現:當代認識對象的主導樣態
第二節 技術顯現的實在性
第三節 技術顯現實在的復雜性——基于現象學的考察
第四節 從讀腦到讀心:心靈作為認識對象的技術顯現
第三章 認識來源:網絡獲取與經驗的技術性生成
節 網絡獲取:間接經驗的來源方式
第二節 經驗的技術性生成
第四章 認識主體:技術賦能與人機分工
節 人工智能與認識主體的屬人性問題
第二節 技術賦能:認識主體的延展和重構
第三節 智能延展與人機之間的認識論分工
第五章 認識的本質:信息、算法與認知科學的新啟示
節 強視角:從信息加工模式到計算一表征理論
第二節 具身認知及兩代認知科學整合的可能性
第三節 互啟互惠:認知科學與實踐認識論之間
第四節 從自然化到技術化:認識本質研究的新融合
第六章 認識方式:源自I的差異和基于AI的分型
節 信息技術發展與認識方式的歷史差異和現代特征
第二節 人工智能及其算法視域下的認知分型
第七章 知行問題:從腦機接口到延展實踐
節 基于腦機接口的知行合一
第二節 延展實踐:基于智能技術的實踐新形態
第三節 “延展”和“人工”向度的知行關系與實踐主體
第八章 知識觀:從大數據到人工智能的新拓展
節 知識觀的變遷及其當代形態
第二節 大數據:知識發現新模式與域境論知識觀
第三節 人工智能:從知識工程到知識的意義
第九章 知識生產:電子網絡介導的新特征
節 信息技術對知識生產的推進
第二節 當代知識生產的新特征
第三節 網絡知識的評價機制——以維基百科為例
第十章 知識傳播:從移動網到智能網的新通道
節 媒介中的知識傳播
第二節 知識的網絡傳播及其特征
第三節 心聯網:知識傳播的新前沿
第十一章 知識悖論:信息技術對認知活動的雙重影響
節 知識獲取悖論
第二節 知識生產悖論
第三節 知識傳播悖論
第四節 知識主體悖論:認識能力的進化與退化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展開全部
信息革命與當代認識論研究 作者簡介
肖峰,重慶忠縣人,現為江西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哲學,出版學術獨著《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技術發展的社會形成》《信息主義:從社會觀到世界觀》等22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30余篇,多部(篇)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獎。
書友推薦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