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埏埴灼爍:中國古代陶瓷與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35526
- 條形碼:9787520535526 ; 978-7-5205-3552-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埏埴灼爍:中國古代陶瓷與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從考古學角度出發,利用大量出土文物與考古、文獻資料,重點論述了中國古代陶瓷與舞樂文化、茶文化、宮廷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建筑文化、喪葬文化等各類文化之間的關系及科學內涵,旨在說明中國古代陶瓷對中華文明及其對世界文明所做出的貢獻。文物是承載在實物上的文化,散落在中華大地綿延于歲月長河中的歷史文物,是中華文明與文化的載體,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對其進行研究,就是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價值,讓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煥發新的生機,讓文化更好地服務于人民。
埏埴灼爍:中國古代陶瓷與文化 目錄
**節 陶瓷樂器的類型
一、吹奏樂器
二、打擊樂器
三、彈奏樂器
第二節 陶瓷舞樂題材
一、從舞蹈紋彩陶盆看史前的原始舞樂
二、出土文物與商周的禮樂制度
三、秦漢時期的舞樂百戲
四、六朝及唐代的西域舞樂
五、宋元時期的雜劇
第二章 古代陶瓷與茶文化
**節 出土文物中的唐代陶瓷茶器
一、加工工具
二、烹煮用具
三、飲用工具
第二節 宋代的斗茶及其茶具
一、飲茶之風的日盛
二、飲用方式的改變
三、宋代茶具的品種
四、茶具的造型
五、茶葉加工工具
第三節 遼、金、元以后的飲茶習俗
一、遼代
二、金、元
第四節 明、清時期的茶事
一、茶具造型多樣
二、書畫中的茶事
三、宮廷飲茶的盛行
四、外銷瓷中的茶具——烙印在瓷器上的榮耀
五、歐洲仿制的中國茶具
第三章 古代陶瓷與宮廷文化
**節 宮廷文化中的瓷器
一、帝后用瓷
二、光祿寺用瓷
三、祭祀用瓷
四、宮廷繪畫中的瓷器
第二節 宮廷用瓷的來源與燒造
一、民窯——元代以前御用瓷器的來源
二、御窯廠——明清兩代宮廷用瓷的主要來源
第四章 古代陶瓷與中外文化交流
**節 陶瓷造型和裝飾的變化與中外文化交流
一、陶瓷造型中的外來因素
二、瓷器裝飾中的異域風格
三、中國瓷器的外銷
四、中國制瓷技術的對外傳播
五、帆海留蹤——沉船中的古代陶瓷
六、碧海云帆,瓷路新篇
第二節 越南中部出土的中國古代陶瓷
一、會安地區發現的中國古代陶瓷
二、外銷路線
三、中國古代陶瓷制瓷技術對越南陶瓷的影響
四、從會安出土的古代陶瓷看中日兩國外銷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
第三節 唐代陶瓷與中日文化交流
一、日本出土的唐代陶瓷
二、唐代陶瓷銷往日本的途徑和路線
三、中日文化交流與日本陶瓷生產
第四節 中國古代陶瓷與宋日貿易
一、宋日貿易
二、跨越大海的陶瓷器——日本出土的宋代陶瓷
三、宋代瓷器與日本的陶瓷生產
四、海帆留蹤
第五章 古代陶瓷與建筑文化
**節 史前建筑
一、洞居——周口店、萬年仙人洞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
二、穴居——半坡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半地穴式建筑
三、屋居——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干欄式建筑
第二節 建筑明器——古建因陶瓷而傳承
一、庭院
二、亭、驛
三、水榭
四、倉樓、倉囤
五、圈舍
第三節 屋檐上的藝術——瓦、當
一、瓦當的造型與制作
二、瓦當的裝飾
第四節 磚
一、畫像磚
二、磚——建筑的魂
三、“金磚”
第五節 琉璃
一、琉璃的發生、發展與傳播
二、現存的地面建筑
三、考古發掘出土的遺址與琉璃構件
四、封建社會中琉璃的使用規定與生產制度
第六節 考古發掘出土的古代建筑遺址
一、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
二、阿房宮
三、未央宮
四、唐代大明宮
五、三亞大云寺
第六章 古代陶瓷與喪葬文化
**節 陶器與原始社會的葬俗習俗
一、甕棺葬——原始的葬具
二、土坑墓中的陶器
三、隨葬陶器與社會變革
第二節 仿銅陶禮器與商周的禮樂制度
一、商周喪葬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性及森嚴的等級性
二、仿銅陶禮器的流行與“禮崩樂壞”
第三節 秦漢喪葬文化的新風尚
一、畫像磚
二、模型明器
第四節 六朝喪葬文化的新內容
一、動物形體的興盛
二、模型明器的變化與喪葬習俗的改變
三、磚畫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四、六朝陶瓷與佛教
五、從墓葬出土的陶瓷看兩漢南北朝時期的照明用具
第五節 “死亡藝術”——唐三彩
一、唐三彩
二、唐三彩所反映的社會時尚
三、器皿
四、唐三彩的產地
第七章 古代陶瓷窯址的三大類別
一、古代陶瓷窯址的三大類別
二、御窯與官窯
埏埴灼爍:中國古代陶瓷與文化 作者簡介
劉蘭華,女,中國共產黨黨員,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二級研究員,享受 特殊津貼專家, 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原主任。出版有《清代的陶瓷》《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等專著,以及《鞏義黃冶窯發掘報告》《北京龍泉務窯發掘報告》《黃冶窯考古新發現》《黃冶唐三彩窯の考古新発見》等;在《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文博》《華夏考古》《陶瓷研究》《龍語》《中國古代陶瓷研究》《陶瓷學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參與《中國文物精華大詞典》《中國文物大典?陶瓷卷》《中國古代美術全集》《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大百科全書?窯業遺存》等大型工具書編寫;作為副主編參與科學出版社《中國出土瓷器全集》編纂;作為特邀專家參與《中國民間收藏陶瓷大系》《陶瓷器辨識與收藏》等書編纂與評審。從業以來,先后對北京、河南、陜西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古代陶瓷窯址進行考古調查。1996年應邀赴 進行學術交流。應日本昭和女子大學邀請,前往越南會安參加考古調查與出水陶瓷研究;1998—1999年,被 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聘為客座教授,從事中國古代陶瓷的研究;多次赴柬埔寨吳哥遺址,參與中國政府援建的周薩神廟與茶膠寺工程的前期考古工作。與此同時,完成 交付的多項工作,如:主持與完成 專項課題《全國考古研究所發掘品及庫房現狀調查研究》《文物商店管理體制與機制研究》《中國古代白瓷發明創造科學價值挖掘與標本研究》、湖北省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三峽地區出土瓷器研究》等工作。完成 交付的課題評審、《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評審、作為評審專家參與第六批 文物保護單位評審;為全國文物鑒定站的陶瓷考試出題、為 進行文物鑒定、文物調撥,審查拍賣公司的拍賣標底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