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661047
- 條形碼:9787111661047 ; 978-7-111-66104-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 本書特色
這本書是靜觀自我關懷創始人集大成之作。兩位創始人經過10年的精心打磨,首次將國際靜觀自我關懷8周課程中的精華內容集結在本書中。書中涵蓋了靜觀自我關懷*核心的知識點和練習,不僅能夠幫助讀者知道自我關懷是什么、為什么,還可以讓讀者跟隨書中的練習一起做到給自己關懷。書中的理念和實踐既建立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又根植于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希望只看一本書就能學會愛自己,就看這一本!
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 內容簡介
什么是靜觀自我關懷?
靜觀自我關懷(mindful self-compassion,MSC)是專門用于增強個人自我關懷能力的培訓項目。你如何對待一個深陷困境的朋友,就如何對待自己,這就是自我關懷的內涵。
為什么需要靜觀自我關懷?
當我們逆境中靜觀自己的掙扎,用關懷、和善與支持的方式回應自己的時候,一切就開始改□了。學會擁抱自己和自己的不完美,能夠讓我們獲得茁壯成長所需的心理彈性。
什么時候需要靜觀自我關懷?
當我們面臨挫折時,當我們感到痛苦、失敗或自卑時,就難以靜觀當下的處境。我們更可能大喊大叫,狠狠地敲桌子。我們不但討厭當下的處境,還會因為深陷逆境而懷疑自己。在轉瞬之間,我們的想法就像一列疾馳而過的過山車,從“我不喜歡這種感受”到“我不想要這種感受”“我不應該有這種感受”“我肯定是有毛病才會有這種感受”,*后□為“我很糟糕”。
這時,我們就需要自我關懷了。有時我們需要先安撫自己,因為做人真的很難,然后我們才能靜觀當下的狀況,理解自己的生活。
如何通過本書踐行靜觀自我關懷?
本書分為24章,包含23項正式練習、22項非正式練習和6項冥想練習。各章節內容有著嚴謹的邏輯關系,后面講述的技能都建立在前面技能的基礎之上。每一章都會提供相關主題的基本信息,然后是練習部分,讓你對前面所講的概念有一些親身體驗,循序漸進地提升自我關懷的能力。
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 前言
如何閱讀本書
我們的目標并非尋找愛在何方,
而是僅僅發現你在心中筑起的高墻。
——魯米(Rumi)
我們都曾筑起高墻,將愛拒之門外。在生而為人的殘酷現實里,我們都曾被迫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但要得到安全與保護,我們另有他法。當我們在逆境中靜觀自己的掙扎,用關懷、和善與支持的方式回應自己的時候,一切就開始改□了。盡管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我們依然可以學著擁抱自己與生活,給予自己茁壯成長所需的力量。在過去的十年里,大量研究表明自我關懷對幸福感大有裨益。善于自我關懷的個體能體驗到更強的幸福感和更高的生活滿意度2,擁有更強的動力3、更好的人際關系4和身體健康5,他們的焦慮與抑郁癥狀也更少6。他們也擁有更強的心理彈性,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例如離婚7、健康危機8、學業失敗9,甚至戰爭創傷10。
學會擁抱自己和自己的不完美,能夠讓
你獲得茁壯成長所需的心理彈性。
但是,當我們面臨挫折時,當我們感到痛苦、遭受失敗或感到自卑時,就難以靜觀當下的處境。我們更可能大喊大叫,狠狠地敲桌子。我們不但討厭當下的處境,還會因為深陷逆境而懷疑自己。轉瞬之間,我們的想法就像一列疾馳而過的過山車,從“我不喜歡這種感受”到“我不想要這種感受”“我不應該有這種感受”“我肯定是有毛病才會有這種感受”,*后□為“我很糟糕”。
這時,我們就需要自我關懷了。有時我們需要先安撫自己,因為做人真的很難。然后我們才能靜觀當下的狀態,理解自己的生活。
在痛苦掙扎時,自我關懷來自靜觀之心。
當我們忍受生活中的痛苦時,自我關懷源于靜觀之心。靜觀之心邀請我們敞開心胸,以充滿關愛的寬廣覺知面對痛苦。自我關懷提倡“在痛苦中善待自己”。在生活的困境中,靜觀之心與自我關懷共同組成了一種溫暖的、相互聯結的臨在狀態。
靜觀自我關懷
靜觀自我關懷(mindful self-compassion,MSC)是**個專門用于增強個人自我關懷能力的培訓項目。像靜觀減壓訓練11(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和靜觀認知療法12(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這樣以靜觀為基礎的培訓項目也能增強個人的自我關懷13,但它們并不是專門為此目的服務的。對于這些方法來說,自我關懷只是靜觀的附帶效用。靜觀自我關懷的方法,是專門為了向公眾傳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關懷技能而設計的。靜觀自我關懷是一門為期8周的課程。在課程中,訓練有素的教師會為一組8~25人的學員提供指導,每周上課的時長為2小時45分鐘,再加上半天的冥想靜修。有研究顯示,這門課程能夠在長期內提高學員的自我關懷與靜觀的能力,降低焦慮與抑郁癥狀14,增強整體幸福感15,甚至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穩定16。
關于靜觀自我關懷的*初靈感可以追溯至2008年,當時我們(本書的兩位作者)剛剛在一次科學家的冥想靜修活動中相遇。我們其中一人(克里斯汀)是發展心理學家,也是研究自我關懷的先驅;另一人(克里斯托弗)是臨床心理學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致力于將靜觀融入心理治療。在靜修活動后,我們兩人搭乘同一輛車前往機場。途中,我們意識到可以將彼此的專長結合起來,開發一門課程來教授自我關懷。
克里斯汀:我是在1997年,也就是讀研究生的*后一年里接觸到了自我關懷的理念。當時,我的生活幾乎是一團亂麻。我剛剛結束了一段混亂不堪的婚姻,在學業上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我原想借助佛教的冥想來幫我應對壓力。讓我大為驚訝的是,引導冥想的女教師談到了培養自我關懷的能力有多么重要。盡管我知道佛教徒一直在談論對他人慈悲為懷的重要性,我卻從未想過關懷自己也同樣重要。我下意識的反應是:“什么?你是說我可以用善意來對待自己?這難道不是自私嗎?”但我當時太渴望得到內心的平靜了,所以我想試一試。很快我就意識到了自我關懷多么有用。當我遇到困難時,我學會了如何做一個支持自己的好朋友。當我學會如何善待自己、減少自我評判時,我的生活發生了轉□。
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后,我在一名自尊領域的領軍研究者手下接受了兩年博士后訓練,逐漸了解到了一些自尊運動的負面影響。盡管自我感覺良好有積極意義17,但研究表明,那種覺得自己“特殊而超過常人”的認知會導致自戀、不斷與他人比較、自我防御性憤怒、偏見等諸多負面影響。自尊的另一項□限性在于,它往往是有條件的—在成功的時候,我們能感到自尊,但在失敗的時候它會消失殆盡,而那正是我們*需要自尊的時候!我發現自我關懷是自尊*好的替代品,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自我價值感,而這種自我價值感不需要我們完美無缺或比他人更強。在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擔任助理教授后,我決定對自我關懷開展研究。當時還沒有人對這個主題進行學術□□,□以我嘗試為自我關懷下定義,并編制了一份測量自我關懷的量表。在我拋磚引玉后,現在對自我關懷的研究已呈井噴之勢。
我之所以知道自我關懷的確有用,是因為我在個人生活中感受過它的益處。我兒子羅恩在2007年被診斷患有自閉癥,這是我*難熬的一段經歷。如果沒有堅持自我關懷的踐行,我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渡過難關。記得在得知診斷結果時,我正在前往冥想靜修的路上。我對丈夫說,我想取消這次靜修,這樣我們才能消化這個消息,但他說:“不,你還是去靜修吧,去做做你那個自我關懷,然后再回來幫我。”我在靜修的時候,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對自己的關懷之中。我允許自己去體驗所有的感受,不帶絲毫評判,即便是我認為自己“不該有”的感受—失望的感受,甚至非理性的羞愧,我也任由它們來去。我怎么能對自己□□的人有這種感覺呢?但我知道自己應該敞開心扉,接納這些感受。我接納了哀傷、悲痛和恐懼。很快我就感到了一種沉穩的力量,能夠抱持這所有的一切—我意識到自我關懷不僅能助我渡過難關,還能幫我無條件地給予羅恩所有的愛,成為*好的母親。這就是自我關懷的力量!
由于嚴重的感官問題,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常常會勃然大怒。作為父母,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保護孩子的安全,等待他平靜下來。當羅恩在食品店毫無緣由地大喊大叫、亂踢亂打時,陌生人會向我投來鄙夷的目光,因為他們認為我沒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此時,我會用上自我關懷。我會安撫自己,為自己提供當下急需的情感支持,因為我感到了困惑、羞愧、壓力重重、絕望無助。自我關懷讓我免于沉溺在憤怒與自怨自艾的情緒里,讓我得以對羅恩保持耐心與愛意,盡管當時我不可避免地會感到壓力與絕望。我并非沒有失控的時候,我失控過很多次。但是,只要有了自我關懷,我就能更快地從失控中復原,重拾對羅恩的支持與愛。
克里斯托弗:我也是主要通過個人經歷學到自我關懷的。我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就開始練習冥想了,我在80年代早期成了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加入了一個研究靜觀與心理治療的學習小組。對靜觀和心理治療這兩方面的熱愛,讓我*終出版了一本書《靜觀與心理治療》(Mindfulness and Psychotherapy)。18隨著靜觀逐漸流行,我經常受邀去做一些公開演講。但是,問題在于,我對當眾演講感到非常焦慮。盡管成年后我一直定期練習冥想,并且試遍了書中所有管理焦慮的辦法,但每當公開演講之前,我的心都怦怦直跳,手也汗流不止,而且我無法清晰地思考。我曾協助哈佛醫學院舉辦了一次研討會,而這次會議安排我當眾發言,就在這時,轉折點出現了。(我當時仍在努力抓住每一次練習當眾演講的機會。)我原本是醫學院里一名不起眼的臨床講師,而現在卻要對著所有尊敬的同事發表演講,暴露我那些令人羞愧的秘密。
就在那時,一位經驗豐富的冥想教師建議我將冥想的專注點放在慈愛(loving-kindness)上,重復一些類似“愿我平安”“愿我幸福”“愿我健康”“愿我生活如意”的話。我嘗試了一下。作為一個心理學家,盡管我多年來一直在練習冥想,沉淀與思考我的內心生活,但我從來沒有用溫和、安撫的語氣對自己講過話。我立刻就感覺好些了,我的思維也開始清晰起來了。自此以后,我便將慈愛作為我主要的冥想練習方向。
我一想到即將到來的研討會,就會感到焦慮,每當此時,我就會對自己默念那些慈愛的話語,日復一日,周復一周。我并非專門用這種方法來讓自己平靜下來,而僅僅是因為我別無選擇。研討會開始的那天終于來了。輪到我上臺演講的時候,那種熟悉的恐懼又出現了,但我這次有些新的感受—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在輕聲耳語:“愿你平安,愿你幸福……”此時此刻,有種感覺**次從我心底涌出,取代了恐懼,那就是自我關懷。
事后思考起來,我發現自己過去無法靜觀并接納自己的焦慮,歸根結底是因為當眾演講的焦慮并非焦慮障礙,而是一種羞愧障礙。那種羞愧感太過強烈,讓我難以承受。想象一下由于焦慮而無法公開談論靜觀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無能的□□,還有些愚蠢。我在那關鍵的一天發現了一個事實,有時(尤其是當我們被羞愧感這樣強烈的情緒吞沒時)我們需要先抱持自己,然后才能抱持我們每時每刻的體驗。從此以后,我就開始學習自我關懷了,并且親眼見證了它的力量。
2009年,為了分享我所學的內容,我出版了《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The Mindful Path to Self-Compassion)一書19,并特別講述了自我關懷如何幫助臨床實踐中的來訪者。2010年,克里斯汀出版了《自我關懷的力量》(Self-Compassion)。20那本書講述了她個人的故事,綜述了自我關懷的理論與研究,并提供了許多增強自我關懷的技術。就在這一年,我們一同舉辦了首次面向大眾的靜觀自我關懷課程。從那以后,我們與全世界的教師和實踐工作同人一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推動靜觀自我關懷的發展,將其□成了一門安全、有效,幾乎適合所有人的培訓課程。許多研究都證實了靜觀自我關懷的益處。時至今日,全世界共有數萬名學員都參加過靜觀自我關懷的學習。
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如何閱讀本書
第1章 什么是自我關懷 /1
第2章 什么不是自我關懷 /10
第3章 自我關懷的益處 /17
第4章 自我批評和自我關懷的生理機制 /25
第5章 自我關懷的陰與陽 /35
第6章 靜觀 /42
第7章 放下對抗 /50
第8章 回燃 /58
第9章 培養慈愛之心 /67
第10章 給自己慈愛 /73
第11章 自我關懷的動力 /82
第12章 自我關懷與我們的身體 /92
第13章 進步的階段 /104
第14章 深刻的生活 /111
第15章 陪伴他人但不失去自我 /121
第16章 與困難情緒相處 /128
第17章 自我關懷與羞愧感 /137
第18章 人際關系中的自我關懷 /148
第19章 照料者的自我關懷 /158
第20章 自我關懷與人際關系中的憤怒 /166
第21章 自我關懷與寬恕 /177
第22章 擁抱美好 /187
第23章 自我欣賞 /195
第24章 繼續前行 /202
附錄A 練習清單 /205
附錄B 音頻文件清單 /209
結語 /212
致謝 /213
資源 /215
注釋 /220
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 節選
推薦序
情緒決定健康,情緒決定命運,情緒決定生死。
每個人的人生**課,應該是情緒管理。
靜觀自我關懷是學習情緒管理的核心和基礎。
2008~2011年,我帶領團隊駐扎汶川災區做地震后心理救援工作。其間,我感到身心俱疲,需要一種不求助于他人就可以關懷、安撫自己的方法。我四處搜尋,無比欣喜地發現了哈佛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博士—靜觀自我關懷的創始人之一。與克里斯托弗老師的結緣,開啟了我個人和之后許許多多人的自我關懷之旅。
其實,我和許多人一樣,小時候經常從父母和周圍的人那里得到這樣的夸獎:這孩子真懂事。所謂懂事,就是懂大人的事,聽大人的話。所以,我們從小就把關注點放在如何讓父母、老師和周圍的人滿意、開心上。很多時候,不顧及自己的需求,千方百計甚至用傷害自己的方式滿足別人的需求。以至于,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怎樣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期待用關懷他人的方式,得到他人的關懷。事實上,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人能夠準確地了解我們自己的需求,也很少有人能夠按照我們的心愿給予我們全部所需。久而久之,我們就可能產生失望、失落、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委屈、被利用、疲憊、抑郁、憤怒等情緒。如果我們仔細回顧自己的人生,就不難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矛盾和痛苦,都與對方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有關。
出路是什么?我認為**步是學習靜觀自我關懷。什么是靜觀自我關懷?簡而言之,就是像對待好朋友或愛的人一樣對待自己。
盡管我們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心心相印的愛人,但其實從出生到離開這個世界,唯一能夠始終陪伴我們的人是自己。學會自我關懷,我們就有了能夠陪伴自己一生的知心朋友。
《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是一本為大眾讀者設計的靜觀自我關懷學習和練習的手冊,適合所有希望調整情緒、改善關系、提升生活質量和滿意度的讀者。作為*早在中國傳播和教授靜觀自我關懷的老師,也作為靜觀自我關懷中心在中國的□□戰略合作伙伴,看到這本書的面世,想到許多中國讀者即將因此而走上接納與愛上自己的道路,致力于成為終身陪伴自己的朋友,我就難掩內心的喜悅和激動。
這本書由靜觀自我關懷的兩位創始人聯袂打造,經過10年的精心打磨,涵蓋了靜觀自我關懷*核心的知識點和易學易用的日常練習,不僅能夠幫助讀者知道什么是自我關懷和為什么要自我關懷,還可以讓讀者跟隨書中的練習一起做到給自己關懷。這本書既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又根植于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于個人成長而言,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自助式好書。
我和靜觀自我關懷的兩位創始人認識已經近十年,他們是我非常敬仰和喜愛的良師益友。克里斯汀博士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教授,也是自我關懷領域的先驅研究者。2003年,她發表論文,提出了自我關懷的三個組成部分并設計了自我關懷量表。這份量表已成為全球自我關懷科研的通用量表。迄今為止,國際已發表的3000多篇自我關懷科研論文,均采用了克里斯汀博士設計的自我關懷量表。她既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自我關懷的實踐者。她的兒子在一歲多的時候被確診為自閉癥,在之后十幾年養育和照顧兒子的過程中,自我關懷是陪伴她、支持她的*重要的資源之一。她的勇氣、智慧、力量和關懷令我非常感動和敬佩。
克里斯托弗博士是哈佛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他個人踐行靜觀和自我關懷有40多年了,是一位非常智慧、慈愛、風趣、幽默的老師。他本人有20多年的公眾演講焦慮,曾經嘗試過各種方法都沒能解決。他通過練習自我關懷,化解了自己的羞愧感之后,才真正解決了公眾演講焦慮的問題。因為揮之不去的焦慮背后,是擔心自己不夠好的羞愧。他也是深受許多中國學員愛戴的老朋友,在過去的10年中先后五次到訪中國,其中有兩次親自帶領中國靜觀自我關懷師資培訓。
我們說,自我關懷就是像對待*好的朋友那樣對待自己。這聽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有研究表明,世界上78%的人都是對別人比對自己好,只有2%的人對待自己更好,20%的人則對別人和對自己相差不多。而在中國,受先人后己的文化和環境因素的影響,相信我們有更多的人對別人比對自己好。
靜觀自我關懷是一把開啟內在寶藏的鑰匙。通過靜觀,我們知道每個當下正在發生什么,自己正在經歷和體驗什么。通過共通人性,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經歷和感受的人,有許多人和我們一樣,經歷過或正在經歷同樣的感受。通過善待自己,我們像對待*好的朋友一樣對待自己。在高興的時候,欣賞自己,為自己□□、喝彩;在遇到挑戰和挫折的時候,充滿耐心地陪伴、理解、支持自己;在痛苦中依然相信自己、愛自己。
我真誠地向所有想要走上幸福之路的人推薦這本書。很多人跟我學習,開始都是為了解決親密關系、親子關系或職場關系中的困擾,比如有的人為愛人或孩子鞠躬盡瘁,他們卻不領情;還有的人看起來外表光鮮但內心孤寂,感覺不到溫暖和安全……這些痛苦有一個共同點,即求而不得。我們總是期待別人給予我們理解、尊重、信任、安慰、支持或贊賞,如果沒得到,就進入對抗、逃避或陷入痛苦的境地。大多數人不知道,其實我們的內心一直住著一個隨時可以關懷我們、深刻理解我們并且永遠陪伴我們、為我們好的人。這個人像媽媽,像朋友,也像智者。當你找到了他(她),就能從“求而不得”轉換為“自給自足”。
埃克哈特?托利的著作《當下的力量》開篇有一個乞丐的故事:
有一個乞丐常年坐在一個破箱子上乞討。有一天一位陌生人路過,乞丐照舊乞討。陌生人說:我沒有什么可以給你。不過你坐著的箱子里面有什么?乞丐說:不知道,我從來沒打開過,什么都沒有吧。在陌生人的堅持下,乞丐打開了箱子。你猜怎么著?里面全是寶藏。
我們都是坐在百寶箱上的乞丐,伸手期待別人的施舍。其實自我關懷就是我們開啟內在寶藏的鑰匙。
非常感謝這本書的策劃編輯胡曉陽,她是一位靜觀自我關懷老師,也是我的學生,她盡心盡力地籌備這本書的出版,讓更多讀者可以開始學習和練習自我關懷。感謝這本書的譯者姜帆,他親自參加了靜觀自我關懷8周課的學習,在體驗之后,精準、流暢、優美地完成了本書的翻譯。感謝所有致力于靜觀自我關懷傳播和教學的同人,也感謝所有拿起這本書,開始認真學習和練習自我關懷的朋友們,你們的行動將會讓自己和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擁有內心的寧靜與和諧。
愿大家都成為自己*好的朋友,成為愛的源頭。
海藍博士
海藍幸福家創始人
《不完美,才美》作者
情緒管理與關系梳理專家
靜觀自我關懷全球首位中國師資培訓師
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 作者簡介
克里斯汀·內夫
克里斯汀·內夫博士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人類發展與文化副教授,自我關懷研究領域的先驅。她著有《自我關懷的力量》,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并在世界各地演講及授課。她與杰默博士一同開設了一門線上課程“自我關懷的力量”,還與杰默博士合著《靜觀自我關懷(進階版)》(Teaching the Mindful Self-Compassion Program)。
克里斯托弗·杰默
克里斯托弗·杰默博士在馬薩諸塞州阿靈頓市私人執業,專攻以靜觀和自我關懷為基礎的心理治療。他是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系與劍橋健康聯盟的兼職講師,協助成立了冥想與心理治療研究院和靜觀與關懷中心。他著有《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和《心理治療中的智慧與關懷(第2版)》(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Psychotherapy, Second Edition)。他也在全世界舉辦演講和工作坊,中國學生喜歡稱他為“哥們兒老師”。
譯者簡介
姜帆
北京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譯有《靜觀自我關懷》《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硅谷超級家長課》等多部圖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