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重現日常生活:數字、人文與傳播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40202
- 條形碼:9787301340202 ; 978-7-301-34020-2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現日常生活:數字、人文與傳播 本書特色
“越是技術的,也越是人文的”,本書呈現了作為日常生活的傳播體現出的生活的日常永久性。
重現日常生活:數字、人文與傳播 內容簡介
當今世界,伴隨著高歌猛進的技術迭代與社會連接,數字、人文與傳播的交相輝映愈來愈顯現出“越是技術的,也越是人文的”這一時代總體特征。技術化社會讓我們越來越接近自然的本質,然而自然的面紗卻始終搖曳生姿、模糊不清地漂浮在人們的認識中,也就是說,技術可以自然化,但自然永遠不可能技術化。將技術作為工具的研究思路往往會讓人以及社會向著物化與異化的方向發展,也正是技術工具論所導致的種種生存危機,揭示了技術終將與人類存在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命運。數字、人文與傳播彰顯出交談、共情以及交往共同體的日常生活化,作為日常生活方式的傳播映射出人們對世界、他者以及自我的差異性的認知與理解,也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因之一。重現日常生活體現出生活的日常較為性,為新聞傳播學研究提供了源泉活水。 本書共收錄19篇文章,設置為數字技術與社會治理、傳播史觀與媒介研究、生命傳播、國際傳播、傳播理論與專題研究等欄目,嘗試以跨學科的研究視角,探求個體、組織與社會在數智時代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重現日常生活:數字、人文與傳播 目錄
數字技術與社會治理
數字擬態環境的生成:算法把關形塑網絡信息環境(胡 泳 王治鈞)
基層治理中的技術“生產”過程——以疫情防控中的技術與主體關系為例(王 迪 于博軒)
從《人民日報》想象農村信息化:信息傳播技術何以嵌入中國鄉村發展?(馮韋雋)
傳播史觀與媒介研究
流動的根據地,流動的媒介——中國根據地時期的新聞傳播實踐(張慧瑜)
學術救國與文化抗戰:戰時西南聯大教授演講的類型、特征及影響(張睦楚 張雨秀)
短視頻的生存與進化——基于紅皇后媒介進化論的解釋(慕 玲 張新陽 劉金河)
生命的尺度:“道器”視野下青銅器紋飾美學的時空維度(陳亞琦)
生命傳播
數智時代重現日常生活中的共情傳播:鄰近、交談與勢力(師曾志)
“個性” 的隱匿與喚醒——日常生活研究下的經典之“人”(溫志宏)
講述“生育”:女性博主視頻自媒體中的生命敘事(付礫樂)
數智時代老年群體的生存危機與認知轉向(李 堃)
認同敘事:生命傳播視域中的情感傳播機制(姜奇平 姜知萌)
國際傳播
美國對華輿論戰:背景與觀點縷析(王 帆)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形象研究的現狀、熱點及趨勢——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劉東梅 郭婧怡)
新軍事變革背景下新聞輿論戰的特征與媒介技術嬗變——以媒介偏向論為視角(蘇 巖 楊周錦)
傳播理論與專題研究
博物館傳播學學科建設中的若干問題——學術歷程、研究現狀及其學科定位(曹芳芳 祝 帥)
緣何修改敘事身份:新冠疫情下大學生群體的結構性焦慮研究——基于對典型個案的參與式觀察(朱政德 牛 靜)
向死而生:1型糖尿病患者的量化身體與自我重構(黃楚涵)
中國戶外廣告產業發展現狀、特征及問題研究(2001—2020)(曾 騰 高騰飛)
重現日常生活:數字、人文與傳播 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編。主要作者包括:師曾志,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新媒介賦權:國家與社會的協同演進》等;張慧瑜,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已出版《視覺現代性:20世紀中國的主體呈現》等;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已出版《網絡為王》等。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