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讀懂魯迅很容易:犀利的批判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76313
- 條形碼:9787545576313 ; 978-7-5455-7631-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讀懂魯迅很容易:犀利的批判者 本書特色
本書以當代語言還原魯迅作品,打破語言障礙,讓閱讀更輕松。本書跟隨作品線索,帶孩子由表及里了解魯迅、親近魯迅,幫孩子逐步奠定讀懂魯迅的基礎。本書在講解時,會結合歷史背景,層層遞進,剖析每篇作品的觀點和表達層次,幫孩子輕松掌握作品內涵。本書在講解時,會聯系當代學生生活實際,多方位拓展,引發學生對當前現實的思考,真正打破學生與魯迅的隔閡。本書在每一講后都貼心設計了“創作錦囊”欄目,總結魯迅作品的寫作手法,傳授寫作技巧,讓孩子輕松成為“寫作高手”。
讀懂魯迅很容易:犀利的批判者 內容簡介
關于本系列 本系列是語文名師申怡專為中小學生創作的魯迅作品講讀本,是帶領孩子真正讀懂魯迅的閱讀輔導書。 本系列共3冊,選取近50篇魯迅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眾多入選中小學課本的名篇,進行深入細致地講解,引導孩子完整、系統地閱讀魯迅作品。全書從跟魯迅本人成長經歷相關的小說和散文開始講起,幫助孩子全面了解魯迅,奠定讀懂魯迅文章的基礎;精選10余篇重要小說,展現典型人物形象塑造,梳理魯迅對國民性與民族命運的思考;講析雜文作品,體悟魯迅先生獨特的批判性思考,讀懂魯迅對當時中國各種問題的看法。同時,每一講后都設置了“創作錦囊”欄目,結合魯迅的文章,教孩子如何寫作,幫孩子提升寫作能力。 關于本書 《犀利的批判者》主要選取《記念***君》《為了忘卻的記念》《讀書雜談》《燈下漫筆》等魯迅雜文名篇,進行細致解讀,引導孩子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內涵,感悟魯迅先生獨特的思考視角,讀懂魯迅對當時中國各種問題的獨立思考與批判。
讀懂魯迅很容易:犀利的批判者 目錄
《為了忘卻的記念》:文章題目為何如此矛盾?
《略論中國人的臉》:深刻剖析國民性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我們要做清醒、實干的人
《求乞者》:魯迅的寂寞與孤獨
《論睜了眼看》:在小事中一點一點覺醒
《“友邦驚詫”論》:層層拆解,有力批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中國脊梁在,我們就沒有失掉自信力
《論雷峰塔的倒掉》:以傳說故事諷喻時事
《立論》:“立論”為什么難?
《經驗》:怎樣理性地對待經驗?
《燈下漫筆》:奴性社會的本質和青年的使命
《讀書雜談》:我們應該如何讀書?
《作文秘訣》《答北斗雜志社問——創作要怎樣才會好?》:魯迅寫文章的“秘訣”
《拿來主義》:主動思考,主動選擇,主動行動
《文學和出汗》:魯迅與梁實秋的爭論
《捧與挖》:舊中國的不良現象
讀懂魯迅很容易:犀利的批判者 節選
這一講要講的這篇《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192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在1926年,發生了這么一件大事——“三一八慘案”,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劉和珍,是當時北京的一位學生領袖,她就在這次慘案中遇害了,遇害的時候年僅22歲。 那么,什么是“三一八滲案”呢? 那個時候,中國國內軍閥混戰,而日本是支持段祺瑞執政府的。1926年3月,張作霖的軍艦在日本軍艦的掩護下,開進了天津大沽口,跟馮玉祥帶領的國民軍打了起來。國民軍奮力還擊,把日本軍艦趕出了大沽口。 結果日本就糾集了英、美等八國,向段祺瑞執政府發出通牒,說中國違反了《辛丑條約》對他們的友好態度,要求中國道歉,并且拆除大沽口的防御工事。日本跟段祺瑞執政府是一伙的呀,段祺瑞執政府肯定會同意日本的要求,要進行道歉和賠償。 所以國民黨就和共產黨聯合在一起,說一定要表達出中國人自己的聲音,然后他們就組織群眾去游行,抗議段祺瑞執政府要給日本人回應這個事情。他們覺得這種時候,政府的態度應該是強硬的,應該是不理會日本人的無理要求的。 于是,在3月18日這天,北京群眾(其中有學生)就去天安門集會游行請愿,之后又去段祺瑞執政府游行。段祺瑞執政府,在現在北京的東四十條,從天安門走到東四十條,這個距離是相當長的,走路要一個多小時。在這段時間里,段祺瑞執政府已經想好了應對的措施。游行群眾來了之后,他們就朝人群開槍了,當時死了47人,傷了近200人。 這就是“三一八慘案”。很多人都表示這是民國建立以來*黑暗的一天,政府居然對手無寸鐵的愛國群眾(學生)開槍。 慘案發生后,人們在北京大學開了一個大型追悼會,悼念死難的學生。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就是從這次追悼會寫起的。文章的**句,非常值得我們好好分析一下: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 這個開頭,看上去非常冷靜,我們能感覺到魯迅先生是在壓抑著自己的情緒的。但是,他一定要強調“中華民國十五年”,為什么呢?這是要強調我們已經進入到民主社會了。接下來又強調說“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意思是這些死難的學生,他們是來自正經學校的學生。然后,他又強調了“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整個開頭就是說:我們已步入民主的社會,但是學生在政府前遇害了。 你看,魯迅他不直接抒情,他就是把這些事實擺在一起,讓你看到赤裸裸的現實。 接著,魯迅說“我獨在禮堂外徘徊”,他不說他的感情,他說他的動作——“獨在禮堂外徘徊”。什么情況下,人會徘徊呢?內心有郁結的、難以疏散的情緒時,人才會徘徊。 說是“記念劉和珍”,理所當然地,魯迅就回憶起他和劉和珍的交往。劉和珍和魯迅有著師生情分,她生前很愛讀魯迅的文章。 魯迅說到了他編的雜志《莽原》。那個時候,學生都窮,沒什么錢,而且魯迅辦的雜志經常是有始無終的,比如之前我們講過的《新生》雜志。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毅然訂了全年《莽原》雜志的,就有劉和珍。為什么呢?因為她是一個正直的學生,她追求真理,向往真理。 劉和珍給我們的印象,除了特別上進、特別勤奮,還有她的外表很溫和。她擔心母校的前途時,會黯然落淚,這說明她有責任感,并且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這些都豐滿了劉和珍的形象。 魯迅先生把劉和珍寫得越溫和、上進、有責任感,我們就越能感受到這樣的青年被殺害,是多么讓人痛心,也越能體會到這個政府、這個社會是多么黑暗。 而且把劉和珍他們殺掉還不算,當時段祺瑞執政府還雇了一批文人,抹黑這些死難的學生,說他們是暴徒,說他們沖擊政府、危害社會,是該殺的。 魯迅先生出離憤怒了,他先是覺得“實在無話可說”,接著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之后又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再保持沉默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先生,有話要說。 魯迅先生要說些什么呢?他用春秋筆法,報道了慘案的過程。所謂春秋筆法,就是在材料的選擇上體現態度,作者雖然不直接說他的態度,但是他的態度是能在他的敘述中看出來的。 魯迅說劉和珍他們是欣然前往的,他們高高興興的,想著自己是為國家吶喊請愿,而且反的不是段祺瑞執政府,只是說不要對日本人屈服,這是很正常的一個行為。 P7-11
讀懂魯迅很容易:犀利的批判者 作者簡介
申怡,曾任職于人大附中,青少年閱讀領路人,“申怡讀書”教育品牌創始人。北京高考語文名師,語文學科帶頭人,具有二十余年一線教學經驗,輔導出十幾篇高考滿分作文。山東教育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青年文摘》閱讀主講人,《作文通訊》《課堂內外》等知名刊物的閱讀專欄作者,搜狐、百度教育平臺特約專家,在閱讀、寫作教學方面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