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月明三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263812
- 條形碼:9787540263812 ; 978-7-5402-6381-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月明三川 本書特色
《月明三川》這部精美的集子,絕大多數都是在吟詠三川大地的風物民情,正是這種對于故鄉故土的深沉摯愛,讓作者無論走到哪里,都有了一份思想的根基,讓他能夠隨時隨地感悟并且傳達出來大自然的一切美好。 在今天這個價值多元誘惑遍布每一個角落的時代里,這種重拾人性的驕傲與激情,強調對人的生命與靈魂的珍重、疼惜與贊美歌唱的努力,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寫作者敬佩與學習的。
月明三川 內容簡介
本書是部歷史散文集,精選了作者近年發表的50余篇作品,全書分“西亳古韻”“千古三川”“三川讀河” “洛都古邑” “豫州十記”五卷,內容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所謂月明,即時間;三川,是地域,是空間。全書看似在寫地理,實則寫歷史,真正寫文化。河南省著名文學評論家李少詠先生評論:他(作者)筆下的“月明三川”,因為不斷閃射那塊土地特有的精神氣韻,讓我們一次又一次走進歷史的深處,追隨作者去觸摸、品味那塊土地可貴的文化象征意味。
月明三川 目錄
序
文學嘆..........................................................01
背負著大地行走的歌者...............................李少詠05
**輯:西亳古韻
偃師風物 ...................................................2
滑國煙塵 .................................................13
陳河訪禪 ................................................21
萋萋萇弘墓 .............................................24
薇綠首陽岑 .............................................28
無處吊田橫 .............................................31
北魏二寺 .............................................34
鄉關何處 .................................................38
第二輯:千古三川
一條河,兩座城 ....................................48
風雅洛水 .................................................53
洛陽橋 .....................................................57
都城個性 .................................................60
天下洛陽 .................................................66
開在牡丹里的洛陽.................................69
鼎盛洛陽 .................................................72
千秋魏碑 .................................................75
開滿詩歌的土地.....................................80
杳杳廣陵音 ............................................84
洛陽老城 .................................................89
洛陽水席 .................................................96
洛陽方言 ...............................................100
中國玉,溫潤八千年...........................103
絲綢之路 ...............................................106
折碑三尺邙山墓...................................109
第三輯:三川讀河
險關古道水猶寒...................................115
千秋獨享一“瀍”字...........................118
那條名叫伊河的禹河...........................121
洛河九百里 ...........................................128
一筆狂草舞春秋 ...................138
亦江亦海亦女河...................................141
為誰流下瀟湘去...................................144
千古三川 ...............................................147
第四輯:洛都古邑
華夏**都 ...........................................152
家住孟津河 ...........................................155
門對孟津山 ...........................................159
漢關鎖鑰地 ...........................................162
鶴鳴于九皋 ...........................................165
解憂唯杜康 ...........................................168
一縣跨三域 ...........................................171
鸞水棲鸞鳥 ...........................................174
甘棠思召伯 ...........................................177
龜書出洛水 ...........................................180
定鼎天之中 ...........................................183
掘地讀洛陽 ...........................................186
第五輯:屐痕幾處
甘泉村記 ...............................................190
神農山記 ...............................................194
響水河記 ...............................................197
汝陽四記 ...............................................200
重渡溝記 ...............................................207
白云山記 ...............................................209
石場村記 ...............................................212
龍潭峽記 ...............................................215
臨灃寨記 ...............................................218
凹凸游殿 ..............................................221
云巖寺記 ...............................................225
【后記】
風景,在路上.......................................227
【書評】
河山毓秀人自杰...................................葉家明 230
月明三川 節選
偃師風物 “三面墻,一面空,里邊坐個女學童,有心進去說說話,墻外一人在偷聽。”這 是個字謎,謎底嘛,是“偃師”的“偃”。 偃師? 河南西部,洛水之陽,邙山之南,古邑存焉?h古槐根出,夏都之,商都之,周亦都之。商都曰西亳,因以名焉。后武王伐紂,于此筑城,息偃戎師,故名偃師。 以中華疆域之廣袤,山川氣候之迥異,各地風物亦千差萬別。偃師有幾種特產:樹上結的,曰含消梨;土里長的,曰銀條;地下藏的,曰牡丹石。此三者,自然天成,亦有人文創造,諸如:西亳三碑,河洛大鼓。 含消梨 含消梨,是一棵樹,或者一種樹,梨樹。 洛陽的梨樹栽培,從西周就開始了。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了一個故事:“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這個故事,被后世稱作“甘棠遺愛”,那首《甘棠》之詩,被選進第了《詩經》。 甘棠是什么?朱熹《詩集傳》注:甘棠,杜梨也。白者為棠,赤者為杜。 棠梨甜,杜梨澀。 題目中的這棵含消梨,肯定屬于棠棣,因為它太甜了。 而且,不只是甜。 偃師南部有山,乃伏牛之余脈,曰萬安山。萬安山有一關隘,因其形名大谷關,關內有村曰水泉村,水泉有祠曰濯龍祠、有潭曰濯龍潭,祠旁潭畔有樹曰大谷梨。 其樹也,高大筆直,冠蓋如傘;其果也,脆嫩甜美,可含而化之,故名含消梨,冠于京師!堵尻栙に{記》載:“報德寺有含消梨,個重六斤,從樹投地,盡化為水! 海內僅此一樹,時人珍之。 這么珍奇的尤物,誰才能有幸品嘗呢? “含消梨子青華棗,定向秋前供御筵!焙呛,不用想你也能猜到。 是時,東吳斬首關羽,將其首級送至魏國。曹操識其用心,遂配以楠木葬于城南(一說在今洛陽城南之關林鎮,一說在漢魏故城南今洛陽伊濱區之關莊村)。然夜靜更深,曹必夢云長,乃命大將蘇越造建始殿以祭之。 蘇越伐濯龍祠畔含消梨樹,斧入血出,斧出則愈合,掘其根亦然,甚為驚異。曹操聞報,親執劍而刺,血濺曹身。曹惡之,歸來病臥,是月崩。 《三國志·魏武本紀》注引《世語》曰:“太祖自漢中至洛陽,起建始殿,伐濯龍祠而樹血出。” 《曹瞞傳》曰:“王使工蘇越徙美梨,掘之,根傷盡出血。越白狀,王躬自視而惡之,以為不祥,還遂寢疾。” 真有這么一棵神奇的梨樹?真有果重六斤的梨子?(有人考證,《三國演義》中關云長72 斤的青龍偃月刀,折合到現在,只有36 斤。那么,個重3 斤就不算離奇了)真有這么一棵堪做大梁的樹身?真的會有斧入血出的詭異?或 許有吧。只是,一個物種,又怎么珍稀到天下僅此一棵?莫非這只是一個傳說? 但上文引用的歷史典籍和相關故事,即使除去演繹、夸張的成分,庶幾亦可證實它的真實存在。 一棵樹縈繞著歷史風云,一棵樹承載著世事滄桑。 志在天下,連孔融、禰衡、楊修蓋世才學都不顧惜的曹操,更不會憐惜一棵樹,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可憐含消梨于歲月深處盡散為水,只留下梨樹溝、含消梨這些凝結著一段故事的名字,子規啼血般默默見證、悵然紀念著那段苦澀的歷史。 水泉村所在的大谷關,乃漢魏故城正南一道天然屏障,是洛陽通往南陽、汝州、許昌等地的重要關口,谷縱深15 公里,溝壑縱橫,伏兵扼守,可斷絕南北,為漢八關之一。孫堅討伐董卓,就曾兵出大谷。 大谷,又叫通谷。222 年,曹植從漢魏故都到山東鄄城的封地,沒有順河而東,卻偏偏繞道西南,沿萬安山一路向東,“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洛神賦》)”,領略洛陽關山的險峻與壯美(然后才有了夕陽西下之時洛河之畔驚艷千年的人神之戀)。 大谷關南,萬安山的一處山阿,是曹操之孫魏明帝曹叡的陵寢。《水經注》曰:“山在洛陽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蹦悄暾,曹爽兄弟隨曹芳去高平陵祭掃,出得大谷關,卻再也沒能重回京城,因為,詐病在京的司馬懿已然狂瀾驟起,鷹顧狼視中江山易姓。 那一刻,煌煌曹魏,曹氏三祖苦心經營的一代王朝,含消梨樹般轟然倒下。 “斧入血出,斧出則愈合”,那是樹的血?樹的淚?樹的堅韌不屈?含消梨的絕世美味惜乎再也無緣得嘗,曹操砍向含消梨樹的利劍讓我們震顫千年!他締造了一個短命王朝,卻斷絕了一道稀世美味。 爽滑甜脆的含消梨,依然讓我們咀嚼出歷史滄?酀淖涛丁 銀條 萬安山往北20 公里,自西而東,是一帶狹長的平原,那是伊河洛河沖積而成的。 3700 年前,洛河岸邊,坐落著一座古邑:斟 。 斟,是夏代的國都(即二里頭遺址,被稱為歷史上*早的“中國”),夏桀就住在那里。《史記·夏本紀》:“太康居斟,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夏桀嗜酒。那時,已經有了“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的驚世發明:杜康酒。 1975 年,夏都斟出土了一件國寶級的文物:乳釘紋青銅爵。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早的青銅器,其實是一種飲酒器,被稱為“華夏**爵”。嗜酒如命的夏桀,是否用它斟過酒? 飲酒,總得有下酒菜啊。 伊洛川水草豐美,生長著一種也許你從不曾見過甚或也不曾聽說過的植物,它春天種植,夏天開一種紫色的花,秋天成熟,它的果實不是掛在枝頭,而是長在土里,那是它的根莖,條狀,白色,很像是白茅根剝去外皮后的根莖,但比白茅根的根莖更豐腴,更水靈,更酥脆。 相傳這種植物是伊尹(后為商湯宰相)培植的,故名“尹條”。它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產量有限,價格昂貴,又名“銀條”。 伊尹曾是商湯的家奴,廚藝高超,他三次潛入斟,調制美味佳肴,贏得夏桀的信任和妹喜的歡心。 銀條佐酒,堪稱絕配。 據說,夏禹在一次大醉方醒后慨嘆: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這話成了夏桀的讖語。江山是什么滋味?夏桀那里,大概就是杜康、銀條、妹喜的滋味吧。于是,在美酒、美味、美女中,夏王朝470 余年的基業,風雨飄搖成商湯的一道大餐。 那年正月初五,商湯伊尹里應外合,一舉顛覆了夏朝(民間“破五”習俗即源于此)。 商湯滅夏后,在斟下游六公里處另建新都:亳,史稱商都西亳。商湯革命,是中國歷史上**次“其命維新”的改朝換代,新都,大概在彰顯一種新的開始吧。為什么選擇亳地?不知道,只知道這兒是銀條的中心產地。據說,變革天命后,商湯曾在亳地舉行千叟宴,銀條便是“壓桌**口”。至今,偃師一帶紅白喜事宴請賓客,也總是先上四碟壓桌小菜,其中銀條是必不可少的。這風俗是否就源自3600 年前那場千叟宴呢? 一碟小菜,幾樽美酒,竟至斷送了一代王朝!銀條該有著怎樣的美味呢? 據說伊尹曾歸納出了銀條的烹制之法:鍋凈水寬,忌生防爛;喜姜莫蔥,躲醬增酸。通常食法為:把洗凈擇過的銀條在開水里焯一下,撈出后拌以各色佐料,視之晶瑩如玉,品之爽脆可口,其性甘涼,具有生津、通腸之效用,風味獨特,是下酒的好菜。 銀條種植始于夏,興于唐,盛于明清。 萬安山向伊洛川過渡的丘陵地帶,有古邑曰緱氏,乃大唐高僧玄奘之故里。貞觀十九年(645 年),玄奘大師將其作為貢品獻于天子。李世民原以為西域尤物,聽說乃高僧老家特產,便笑道:御弟與奇菜均為天下之奇,偃師真乃人杰地靈呀! 自此,銀條又有“地靈”之別稱。 乾隆到緱山游玩時,也對銀條吟詠了一番:“南芽荀尖美,北蔬銀條鮮,南北成一統,銀荀代代傳!庇谑,銀條又有了“銀荀”之名。 1958 年,周恩來總理在偃師品嘗銀條后贊道:“銀條真是好吃吆!眲⑸倨嬷飨哪骸笆郎铣私饤l便是銀條了!” 讓偃師人引以為豪的是,這世間尤物乃偃師獨有,就像一個人見人愛的寵物,但它卻只認得古邑偃師。2005 年,“偃師銀條”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取了原產地域保護。曾有外地試著引種,但長出來空皮,吃起來夾牙,贗品一般,這讓外地人很是困惑不解而又遺憾無奈。
月明三川 作者簡介
逯玉克,文字見于《散文百家》《少年文藝》《星星》《芒種》《奔流》《牡丹》《駿馬》《椰城》《青海湖》《中國校園文學》等,入選《2021年中國精短美文精選》等選本。主編《河洛散文百家》《洛陽文學典藏》。著有散文集《月明三川》《春透一犁雨》。 鄉黨詩圣曾預言:玉克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怎奈,人老矣,文未成。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