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北緯四十度(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86358
- 條形碼:9787532186358 ; 978-7-5321-863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緯四十度(精) 本書特色
·《北緯四十度》平裝版上市兩年,廣受讀者朋友好評,精裝典藏版全新上市,大氣厚重,再塑經典。 ·新增學者張治“北緯四十度”手繪地圖拉頁,直觀呈現這條跨越歷史、與萬里長城生死相依的地理帶。 ·重新梳理、核對章節配圖及圖注,與文章提到的相應歷史場域一一對應。 ·新增作者再版后記,對精裝版新增內容作了補充解釋與說明。另精心篩選整理入書三篇附錄,共計五萬字。包括陳福民回憶母親的文章《與你遙遙相望——關于母親的一些話》及有關《北緯四十度》的各類訪談資料,絕大部分都是陳福民對“北緯四十度”問題的延展性思考與解說,涉及歷史、地理、文化、文明等多方位多角度,可以視作正文的補充和文本解讀,以饗讀者。
北緯四十度(精) 內容簡介
《北緯四十度》是一部歷史文化主題隨筆集,以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為經,以北緯四十度地理帶為緯,繪制出一幅雄渾的千古江山圖,盡顯中國地理之美、民族之美、文化之美。本書是《北緯四十度》的精裝典藏版,內容在平裝本的文字、圖片基礎上新增評論文章目錄及發表刊物集合、藏書票等內容。
北緯四十度(精) 目錄
自序·001
未能抵達終點的騎手·003
漢家皇帝的滑鐵盧·033
失敗者之歌·069
青春帝國少年行·109
在戰爭的另一邊·149
從幽州到蘭亭·193
那么,讓我們去洛陽吧·241
漁陽鼙鼓何處來·299
燕臺一去客心驚·371
“土木之變”及皇帝和他的王先生·435
遙想右北平·503
后記·537
再版后記·541
附錄
與你遙遙相望——關于母親的一些話·545
用歷史寫作治愈對文學的危機感和焦慮感——陳福民、霍艷對談·563
回到少年去致敬司馬遷——陳福民訪談整理摘錄·584
北緯四十度(精) 節選
與你遙遙相望 ——關于母親的一些話 一 一年多前,母親與“死神”相約—她罹患了癌癥,經受了惡性腫瘤患者都要經歷的過程。己亥年正月初三那天,她“如約”走了,享年八十五歲。跟很多病人一樣的結局,這沒有什么不平常。 同時,像所有的癌癥病人一樣,她其實一點都不想承受那些毫無意義的痛苦,卻又不得不一個一個承受完畢,一點都沒少。在她還沒有患病的往日,我們一起閑聊,不止一次觸及過安樂死的話題。我曾經給她講我看到的一個案例:湖北武漢一個中年男子幫助久在病榻生不如死的母親結束生命,隨后自首,坦然去接受法律懲處。這個案例,我并不確認是真實事件還是虛構的“雞湯”類文字,也忘了是從哪里看到的。只記得當時母親一再為那個被判刑的兒子打抱不平,抨擊法律不公正,表示非常贊成這位兒子的做法。而在她病重后期醫生和我們都束手無策的時候,她不止一次表示希望早點結束。 由于沒有治療手段,她不愿意住院,我們把她接回家,勉力做盡可能的護理與陪伴,并費盡周折給她找到了*新的美國抗癌藥PD-1。在腫瘤復發疼痛度加重難以忍受的日子里,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聽著她虛弱而揪心的呻吟又無能為力中捱過的,這種日子,可能算是世間*殘忍的事情之一吧。終于有一天,我聽到她用了很大的聲音與父親爭吵,情緒激烈且有些夸張地指責父親“自私”,“什么也不敢承擔”,等等。我趕緊沖進“病房”去調停,只見父親站在床邊手足無措,雖然慌張但是立場堅定地搖著頭,嘴里喃喃說“這怎么能行”……原來她在向我父親討要艾司唑侖片—一種常見的安眠藥。她的意思,是要攢起足夠致死的藥量自己去結束。看到我進來,母親轉向我,表情悲憤交加。我咬緊牙關安慰父親說給吧,我做決定了,我來承擔一切責任。這個“決定”究竟是合乎她的心意,還是讓她感受到人生真相的冷酷而更加絕望,我來不及細想。總之這暫時讓她稍微平靜了下來。為了減弱這個場面的尷尬與壓迫感,我故作輕松對母親開著玩笑:老太太你這是不把我送進去不算完啊。 事實上,母親并沒有機會吃那些藥。因為虛弱和痛苦,她被折磨得連吃正常的藥物都很困難,遑論吞服幾十片安眠藥。尷尬要命的腫瘤部位導致她無法坐起,也不能以正常姿勢平躺,只能側臥著,間或用殘存的余力勉強調整一下位置,以便讓自己舒服一點。而她每一次的挪移,無論是自主,還是在我們的幫助下,都是痛苦萬狀。在她病重后期,她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飲食極少,形銷骨立,臥床掙扎,每一次大小便的艱難程度都不啻于一場酷刑,我們每天都要多次幫她清理擦拭。這不僅是要盡可能避免褥瘡,更因為她生性清潔成癖,一點點感受上的骯臟與凌亂都不能忍受。這讓她的痛苦增加了不知多少倍。現在母親走了,她承受了她生前所恐懼所厭惡的所有痛苦與屈辱,沒能按照自己的生命觀去實施理想的計劃,這對她是個非常大的遺憾么?她究竟是后來已無力完成,還是因為對生命以及這個世界懷著留戀而下不去手?這個問題,我再也沒有機會跟她討論了。但我知道,痛苦與恐懼,決絕與不舍,糾結與悔悟等等,一定在病痛之外給她施加了超額的折磨與懲罰。這似乎是一個警告:面對命運中的痛苦與折磨,沒有什么人能夠攫取到豁免權。而且有些時候,你的愿望和努力與實際結果成反比。 她在清晨的安睡中沒能醒過來,沒有留下一句話。但我并不因此遺憾。在她生病前后的日子里,在我們擁有的共同歲月中,我們已經把我們所能理解的人生問題,包括無可彌補的遺憾與感悟,都重復總結無數遍了。但我們都隱約明白,至少是心存疑慮:如果人生重新來過,那些后來被總結認識到的各種遺憾或者“錯誤”,真的有機會得到糾正與避免么?那些被認為是“寶貴經驗”或“深刻教訓”的東西,真的能派上用場么?似乎并不樂觀。命運總是按照自己的邏輯賦予你應有的性格氣質,然后讓你的人生該怎么過還是怎么過。你一只腳輕松快意,另一只踏進深淵卻不自知。我們幫她清洗、整理,穿上提前準備好的衣服。我們都平靜地忙著,沒有人號啕大哭,甚至連過度的啜泣也沒有。我一邊擦拭母親尚有余溫的遺體,一邊與她做*后的告別:媽媽啊,你放心踏實走吧,也該走了,咱們再也不用受這個罪了,這個世界不值得你熬了。這時,我眼淚默默流下來。 我這個告別語并不合乎母親的真實想法。她熱愛生活,非常想活下來。這種自然而然的抒情傾訴,在當時有不得不然的情境。人總是脆弱的,情不自禁就要暴露膚淺,而暴露膚淺通常都是很輕松很舒服的。但我也不必因此而感到羞愧,就允許我暴露一次吧。只是,這個世界到底值不值得煎熬,我其實并沒有權利代替母親下斷語。以此類推,任何人都沒權代他人決定人生的意義,即便是那些偉大的哲學家也沒有。 人生艱難,凡事盡量不要那么輕率下斷語。 二 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母親的一生卻過得有些不平靜。她喜歡看書,喜歡UFO和外星人的話題,還特別稱贊劉震云的小說。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跟震云講起這件事,震云拿出《一句頂一萬句》和《我不是潘金蓮》,在扉頁上恭敬題寫“請某某阿姨指正”送給母親,這讓母親非常開心。母親總是喜歡思考那些糾纏不清的大問題,反思她一生的得失—當然,經她反思出來的人生不說一無是處吧,基本上都是失敗。她長期失眠,往往到后半夜還在看書或者冥想。我曾經跟她開玩笑說,您老人家本來是個樸素的勞動人民,卻過了一輩子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她平時的情緒通常都是嚴肅甚至壓抑的,這一次難得大笑起來,然后沉默。 母親1934年生于民國時期的熱河省承德市(現今河北省承德市)。按照民國時期的區域劃分,熱河省在黑吉遼東三省外,一向被認為是“東四省”,城市規模小到可憐的承德市,是熱河省的省會。日本人繼攻占東三省之后,于1933年3月向熱河挺進,民國部隊未戰先潰,華北戰區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熱河省主席、熱河前敵總指揮湯玉麟(即單田芳評書《亂世梟雄》中的“湯二虎”),在搜刮掠取大量民脂民膏后望風而逃,熱河全境就此淪陷。據母親講,她的父親,我的外祖父在“日據”時期的承德市做一個銀號的小職員,支撐著六口之家。在她五歲時外祖父死掉了,外祖母失去了經濟來源,不得不帶著四個孩子回到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自己的娘家討生活。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歲月中,盡管一直都有“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之類的批判性說法,但在血緣宗法制支撐下的“投親靠友”觀念,大抵還是國人遭難落魄時非常重要也比較行之有效的生存原則。在當今時代里,這種傳統信任即便還未到難以想象的地步,至少也是日漸稀缺了。 母親經常對我回憶起1940年深冬,外祖母帶領她們回娘家以及到了那邊艱難生活的經歷。向北走出承德市不到十公里的關卡,日軍攔截了孤兒寡母一行人,她們被懷疑是抗日分子的間諜,于是關進了普寧寺—承德人俗稱的“大佛寺”中。她記得她那時發著高燒,躺在佛堂冰冷的地面上等死,但也許是有佛祖保佑的緣故吧,三四天之后她竟然奇跡般地退燒活了下來,然后繼續上路。從承德市到赤峰市有二百多公里的路程,承赤高速中間著名的茅荊壩開通了一條長達6.8公里的隧道,現在開車兩個多小時就到。在茅荊壩隧道開通之前,所有北行的汽車經過茅荊壩都要走盤山公路,海拔升高到1500米,氣溫驟然下降。每到冬季下雪后,茅荊壩都被往來承赤兩地的司機視為畏途,我小時候就不斷聽到有冬季行車熄火的司機被凍死在壩上,或者司機不得不點燃滿車貨物取暖*終逃出生天的傳聞。 1940年代,兩地還沒有公共交通工具,以她們的經濟狀況也不可能自己雇車,于是娘幾個兩條腿步行。這條路,當年她們走了將近二十天。從承德到赤峰的沿途,大部分路段都人煙稀少。據母親說,如果不是茅荊壩上一戶貧困人家收留和周濟了她們,她根本沒有機會走到赤峰,很可能就凍死在茅荊壩或者沿途上了。*終,她們在赤峰的親戚那里得到了幫助,熬到了共和國新政權的建立。后來,我多次聽她回憶她得到的每一次幫助,大抵都來自貧困窮苦的人家。 童年的這些經歷,顯然對母親世界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也許是過早地體會到了失去父親庇護之后的世態炎涼,也許是兵荒馬亂土匪叢生的年代在她的少年生活中留下了心理陰影,總之她變得敏感、多疑甚至有些神經質,不安全感、輕度潔癖、忽忽不樂伴隨了她的一生。她嫉惡如仇,憎惡權貴的趾高氣揚與為富不仁,相信貧窮與美德有某種必然的聯系。這種源自個人經驗的認知非常樸素也非常簡單化,很多時候,她對公平正義、正直善良與“堅持真理”等等道德品質的信奉與強調到了一種偏執的程度。這些粗放的原則性無論在書本上還是聽起來都是正確的,但并不能保證在現實生活中做到必然正確,也無法容納那些復雜多元的有厚度的人性元素。因此,她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她眼中的“不公正”,不能像大多數人那樣與環境相安無事。這一點,很可能使她在別人眼中成了一個喜歡爭執的人,也讓她的一生吃了太多的苦頭。她的親哥哥大她將近十歲,不知為了什么事,母親認定他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子,在外祖母和幾個妹妹*困難的時候“不顧家”“不負責任”,誤解和怨恨使她在后來很長的時間里與哥哥的關系相當冷淡 ,并發出過“就是要飯也要不到你家門口”的怨言。這個心結直至晚年才釋懷。而事實上,我舅舅本分厚道勤勉持家,辛苦了一輩子,無論經濟狀況還是工作環境,都遠不如她。 隨著“遼沈戰役”結束,熱河全境獲得解放。1949年3月,她在赤峰市參加了新政權的初建工作,這時她不滿十五歲。由于當時還沒有建立起工資制,沒有薪水可拿,但供給制首先保證了她能吃飽,日常也偶有其他食物帶回家,外祖母和家里后來比較多地依賴母親這份工作。那是母親記憶中*充實也*幸福的日子,她被包圍在一個特別有愛的集體中,受到了很多照顧。隊伍中那些年長的大哥大姐都是窮苦出身,知道母親家境貧困,大家都樂于幫助她,而*根本的幫助手段,無非就是節省下自己的食品物資送給母親帶回家去。用母親的話說,“那絕對是真誠無私的”。她識字學文化并熱愛讀書的習慣,應該是從這個時候養成的。更重要的是,當時建立在資源短缺基礎上經濟分配的“公平”以及人與人彼此友善相助的“真誠”,對她世界觀的形成再次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她弄不懂太遠大的社會理想,估計也不太明白“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但從童年開始到現在的生活經驗,似乎讓她確信貧困與真誠、美德之間有神秘的聯系。她因此熱愛新政權和這個政權創造的充滿希望的新生活,這或許就是屬于母親的樸素的“人民性”認知。 她在這樣的精神氛圍中進入了共和國,可謂天真爛漫朝氣蓬勃。大概今天很多人會嘲笑這份精神元素,或曰“小資產階級狂熱性”,或曰“左派幼稚病”。對于不了解歷史的人來說,應該都是差不多的意思吧。但是在母親那里,窮人與美德的直觀經驗是她進入新社會的鑰匙。她并不知道,僅靠“真誠”“單純”這類詞匯是難以識別和駕馭事物的真實性復雜性的,她也不知道窮人不再那么貧窮之后的社會是什么樣子。
北緯四十度(精) 作者簡介
北緯40度這個地理概念成為問題,進而成為我關注和寫作的對象,并非靈光一現。相反,那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閱讀的過程。我不是在做歷史研究,我的寫作始終屬于文學,對此我很清醒自知。以“跨界”的姿態處理北緯40度問題,是我個人的一次文學歷險,也是對歷史學的致敬,更是對長城和中國北方的致敬。 ——陳福民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