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歐洲文明進程·地方自治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6432
- 條形碼:9787100216432 ; 978-7-100-21643-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歐洲文明進程·地方自治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專家學者 知識分子歐洲文明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文明對于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和推動,都是前所未有的,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文明的方向和進程。在歐洲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問題是重要組成部分。《歐洲文明進程??地方自治卷》即是對于地方自治問題在歐洲文明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入探討,闡述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特征和實質,分析其中的得與失,以期給予我國的國家治理以啟示和借鑒。
歐洲文明進程·地方自治卷 內容簡介
該卷為《歐洲文明進程》之“地方自治卷”,主要考察歐洲從中世紀以來至近現代政治社會進程中,地方自治體系的發展和特點以及在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歐洲主要國家中央與地方關系呈現出各自的內容與特點,這與歷史傳統、封建制度、民族國家、工業化與民主化、福利國家的形成等因素密切相關。在各具特色的基礎之上,歐洲主要國家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又呈現出一些共性,體現出歐洲文明發展歷程的一般規律。本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論述:**階段是封建時代的中央與地方;第二階段是民族國家時期的中央與地方;第三階段是19世紀以來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歐洲國家的治理有成功的經驗,也有現實的教訓,這些都需要我們客觀全面地認識。
歐洲文明進程·地方自治卷 目錄
總序
前言
**編 封建時代的中央與地方關系(500-1500年)
**章 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一、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理論流派
二、“地方自治”的概念與內涵
三、思想家們對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論述
四、演變的歷史階段
五、歐洲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特點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封建王權與貴族分權
一、歐洲封建王權的有限性質
二、貴族割據與分權
第三章 村莊共同體與封建莊園
一、村莊共同體
二、封建性質的領主莊園
三、王室莊園的管理
第四章 自治性質的封建城市
一、中世紀城市的起源的理論
二、特許狀及領主的權力
三、城市的管理機構與機制
四、城市的治理
第五章 郡共同體自治
一、郡的起源與發展
二、郡官員與治理機制
三、郡共同體的形成
四、王室森林法:地方與國王之間的博弈
第二編 民族國家維度下的中央與地方關系(1500—1800年)
第六章 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一、近代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二、常備軍的逐步建立
第七章 地方自治的發展
一、地方自治制度的延續
二、鄉村共同體的延續
三、地方社會中的貴族與鄉紳
第八章 變遷社會中的地方試驗
一、地方政府的濟貧實踐
二、地方政府改善衛生的努力
三、監獄制度的改革試驗
第三編 19世紀以來的中央與地方關系
第九章 工業化與民主化
一、產業革命
二、民主化歷程
第十章 19世紀的“政府革命”
一、19世紀英國“政府革命”
二、新濟貧法:國家對濟貧事務的干預
三、公共健康法:國家對公共衛生的干預
四、工廠法案:國家對企業道德的干預
第十一章 地方政府的實踐與改革 1
一、思想界的準備與論證
二、地方政府的實踐
三、英國近代地方政府改革
四、其他國家地方政府的改革
第十二章 現代國家視野下的地方治理
一、多元化的地方治理
二、英國中央與地方的沖突
三、法國地方分權的演變
四、歐洲一體化背景下的地方自治
附錄一:1200年伊普斯維奇地方自治政府成立記錄
附錄二:約書亞·圖爾明·史密斯論地方自治與中央集權
附錄三:《歐洲地方自治憲章》
參考文獻
索引
歐洲文明進程·地方自治卷 節選
《歐洲文明進程·地方自治卷》: 作為一個地方共同體,城市自治的內容包括行政自治、司法自治、財政自治以及社會自治等不同的領域,下面我們具體分析。 行政自治是城市共同體是否成為自治實體的一個主要方面。行政自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市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元;二是城市選舉自己的城市官員。城市的獨立地位在歐洲各國的表現不同。在意大利表現為城市共和國,在法國表現為城市公社,在德國表現為城市借助皇帝的力量求得獨立以及組成城市同盟,在英格蘭表現為城市獨立于郡行政。 在意大利城市共和國政治生活中,城市政權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元老院(小議會)、大議會以及總督。比如,威尼斯城的興起與繁榮是一個艱辛且漫長的過程,它面臨蠻族人的侵擾,另一方面也受到東方拜占庭人的威脅。拜占庭皇帝要求威尼斯人承認拜占庭的宗主權,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沒有皇帝也沒有王子能夠統治奴役我們,我們自己從礁湖之中使這個城市興起。”①7世紀末,威尼斯人逐漸地擺脫拜占庭人的管轄。726年,他們選舉了自己的統治者——共和國總督。9世紀初期,威尼斯人建立了城市中心。在威尼斯,元老院是主要的立法機關。另外一個立法機關是大議會,它負有選舉元老院成員以及行政官員的職責。總督是象征性的官職,作用是主持共和國的典禮,受到大議會的嚴密監督與控制。從13世紀開始,城市的政治生活逐漸地為古老且富有的顯貴家族所壟斷,但是威尼斯從未有過暴政。14世紀時,為了更有效率地管理城市共和國,城市又出現了一個“十人委員會”,負責秘密監視城市市民,對它認定為可疑的人物可以進行逮捕或暗殺活動。在共和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政府采取過多種不同的形式,共和國始終保持基本的穩定。有人這樣評價道:“威尼斯看來在君主專制與大眾政府之間保持了中庸平衡.這種平衡如此穩定與精巧,總督從來沒有變成暴君,而議會也從來沒有變成民主……威尼斯擁有自己獨特便利的政治與經濟條件,它是寡頭政治政府的原型。”①位于托斯卡納地區的佛羅倫薩是意大利城市共和國另一個重要代表。佛羅倫薩是從處于封建領主控制下的偏僻小鎮,逐漸發展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共和國。1115年,它成立了城市公社,這是城市居民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組織起來的私人聯合團體,執行城市的防衛、司法、糧食供應等職能,是城市管理的政治團體。在遭到外敵入侵的時候,公社會組織民兵自衛。堅尼·布魯克爾指出:“公社比主教、伯爵更能有效地管理城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更為廣闊的政治基礎。這些公社政府是自從羅馬時代以來,**個贏得了意大利城鎮居民忠心和信任的世俗政治機構,它們給意大利經濟復興所帶來的巨大創造活力提供了政治上的框架。”②佛羅倫薩統治集團的統治基礎相對廣泛,這得益于該市商業和工業活動的多樣性,由此產生了一個由企業家、手工業者、資產者等組成的階層。雖然共和國中毛織作坊主是*富有的集團,但是他們并沒有完全壟斷政權,而是與銀行家、貿易商人、專業技術人員等一起共治。1293年,佛羅倫薩市民奪得政權,他們制定了《正義法規》。該法案打擊那些殘暴的大家族和貴族,市民們在法規中指名道姓地列舉了這些家族。除了禁止這些人擔任官職之外,貴族家庭還必須交納保證守法的押金,如果貴族犯法,他們會受到加倍的懲罰。同時,《正義法規》規定了城市共和國的政府組成。長老會議是佛羅倫薩共和國*高的權力機關。起初,長老會議的成員由七個大行會①選舉產生,每個大行會選派一名代表。后來,為了擴大執政的社會基礎,長老會議又增加了兩人,由14個小行會②選舉派出。共和國的政府首腦稱為“正義旗手”,他既是議會議長,又是軍事機構的總指揮。政府官員的任期有著嚴格的限定,如長老會議的九名成員任期只有兩個月,期滿后就由下一屆成員接任。長老會議之外還有兩個機構,一是12人組成的“賢人團”,二是16人組成的“旗手團”。“賢人團”與“旗手團”為長老會議提供咨詢,并與九名長老會議成員一起頒布市政法規,任命共和國的其他官員。“賢人團”的任期是三個月,“旗手團”的任期是四個月。政府的執行官員由15人組成,分別負責城市的防衛、財政金融管理、偵查任務以及招募訓練軍隊等事務。從1434年開始,美第奇家族開始建立家族統治,這以后的六十年時間中,佛羅倫薩共和國與美第奇家族糾纏在一起。由于共和國民主制度仍然存在,即使美第奇家族的權力不斷地增加,它的統治卻一直沒有變成專制制度,共和國也沒有變成絕對君主制度的國家。在美第奇家族統治期間,城市共和國發生過幾次危機。一次危機發生在1466年,當權的皮埃羅無法解決內部的權力之爭,甚至有人想取代他成為城市的領袖。只是在*后的關頭,皮埃羅才幸運地度過了危機。在羅倫索統治期間,1479年發生了帕齊叛亂。帕齊家族原來是一個古老的貴族家族,他與教宗勾結起來,密謀在教堂刺殺羅倫索,然后再奪取佛羅倫薩的政權。但是幸運女神關照羅倫索,他只是受了一點傷,并從教堂中順利逃出來。美第奇家族的統治終止于1494年。當法國國王查理八世人侵意大利時,皮埃羅·德·美第奇與法國締結屈辱的條約,這激起了佛羅倫薩市民的不滿,他們驅逐了皮埃羅·德·美第奇。 約翰·霍華德是英國貝德福德郡的一名鄉紳(squire),地產在卡丁頓(Cardington)堂區,1773年擔任該郡郡守。約翰·霍華德政治生涯的主要貢獻就是改革當時的監獄制度,由此他成為“英國獄政改革之父”,并對歐洲大陸各國和美洲的監獄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當霍華德**次視察本郡的監獄之后,監獄中的種種亂象深深地震撼了霍華德。作為一名鄉紳,一名地方政府的主管,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使得他無法對此釋懷。為了改革監獄制度的種種弊端,他去歐洲大陸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游歷與訪問,主要是考察歐洲其他國家監獄的管理情況。埃德蒙·伯克曾經提及霍華德:他跑遍整個歐洲,并不是為了觀看那些輝煌的宮殿,……而是深入到地牢的深處,那些帶有傳染病病毒的患者那里,檢查醫院的住宿條件,查看那些囚犯所受到的痛苦和折磨,考察犯人的貧困程度,所受到的壓迫和屈辱,讓那些遺忘者記起、照料那些被虐待的人,拜訪那些刑滿釋放者,把不同國家人的痛苦加以比較,整理在一起。 1777年,他出版了《英格蘭與威爾士監獄狀況》(The State of Prisons in England and wales)一書,描繪了監獄的狀況,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張。霍華德改革秉承的理念是“讓他們(犯人們)努力平靜與穩定,向他們表明你有仁慈心,你的目的是使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成員”。 在他看來,監獄不再完全是懲罰的功能,設立監獄的目的是教育和挽救犯人;監獄應該是“干凈衛生、有序與救贖的地方”。霍華德主張:犯人在監獄期間,可以培養他們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樣可以保證他們在出獄之后,有一技之長用來謀生,避免出獄之后由于生活窘困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霍華德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到外界邪惡因素的影響,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將永遠不會犯錯誤,因此進行宗教信仰的熏陶更為重要。為此,應該在監獄內設立牧師,對犯人實行感化,以純潔他們的靈魂。霍華德還認為:之所以出現監獄管理混亂的情況,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獄卒沒有固定的薪俸,因此為了更好地管理監獄,國家應該統一管理監獄,建立領取固定薪水的職業監獄管理體制。在監獄管理方面,霍華德針對監獄里犯人不加區分的情況,提出應該采取措施分類管理,即男女犯人分開關押,重犯與輕微犯罪者分開關押,同時要建立犯人獨居制度,他認為這樣有利于犯人自我反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77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感化院法案》,該法案要求監獄提供安全和衛生的生活設施,廢除收費制度。1779年,英國議會又通過了《監獄法》,并成立了由霍華德、布萊克斯通等人組成的監獄改革委員會,由此開啟了英國監獄改革的序幕。1790年,約翰·霍華德在俄羅斯去世。一百年后,俄國政府為了紀念這位英國監獄改革的先驅,特別舉行了一場國際性的論文征集活動,主題就是“監獄改革歷史中的約翰·霍華德”,優勝者將獲得80鎊的獎金以及一枚金質獎章。 后人這樣評價他道:“正是約翰·霍華德,這位偉大的英國監獄改革家,通過他的著作、**手監獄情況調查以及出席議會聽證會等方式,揭露了英國社會體制中的某些不平等現象。”
——【選自第八章第3節第260-264頁】 ……
歐洲文明進程·地方自治卷 作者簡介
主編: 侯建新,天津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天津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歐洲文明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世界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學會榮譽會長。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等海外高校從事研究,任哥本哈根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英國經濟社會史、歐洲文明、中西現代化進程比較等。獲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 本卷著者: 陳日華,歷史學博士,現任職于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英國史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中世紀史與英國近代早期史,現在的研究興趣集中在英國方志文本、自然志、古物研究。先后主持過教育部青年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與一般項目、國家博士后一般資助與特別資助項目各一項。發表論文多篇。著有《中古英格蘭地方自治研究》《筆下故園 : 近代英國方志研究》,譯有《中世紀》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