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大道相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包郵 大道相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03-01
開本: 16開 頁數: 304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49.4(5.6折) 定價  ¥8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大道相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69303
  • 條形碼:9787515369303 ; 978-7-5153-6930-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道相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書特色

作者深度闡釋“第二個結合”的底層邏輯,創造性回應歷史與時代的“大哉問”。

大道相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內容簡介

《大道相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向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群體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與馬克思主義的“道”是如何相通、相融、相成的,我們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政治學、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國情研究與國家治理等領域知名學者,集體編寫本書。 《大道相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書提出了文明型政黨、新唯物史觀、向內求、向下超越、中國式干部等新論述,用富有理論思維的大眾化語言,深度解讀“第二個結合”的理論邏輯和融通實踐,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出新的理論探索,對廣大黨員干部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有重要作用。

大道相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目錄

目錄


導言文明的相遇﹣006


大·道·相·通


**章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五大維度

一 “內求”的理論氣質﹣031

二 世界觀的根底:唯物論與歷史唯物主義﹣034

三 高度一致的方法論:辯證法﹣037

四 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歷史發展的根本主體﹣040

五 國際主義與天下關懷﹣044


第二章 馬儒會通何以可能?

一 崇尚實踐的訴求﹣053

二 “天人合一”的理念﹣060

三 相似的社會愿景﹣065

四 強烈的拯救情結﹣070


大·道·相·融


第三章 革命與傳統之間:大道相融的歷史辯證法

一 大道相融的歷史辯證法﹣082

二 明末清初思想的“下沉”趨勢﹣088

三 清代思想的新穎性﹣092

四 20世紀思想的“向下超越”-098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三次升華——大道相融百年歷程

一 契合、結合與融合:“第二個結合”的實現層次﹣108

二 從初步結合到“深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次升華﹣112

三 “深相結合”的不斷深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二次升華﹣122

四 從“深相結合”到“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三次升華﹣128


大·道·相·成


第五章 文明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

一 問題意識﹣139

二 何謂文明?﹣142

三 西方式現代化與西方文明﹣144

四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151

五 中國引領世界轉型﹣169


第六章 新唯物史觀:歷史主體性與歷史規律性的統一

一 經典唯物史觀﹣176

二 “向內求”:中華傳統文化對于主體性的追問﹣180

三 與天爭衡:中華文化內在真精神﹣185

四 從歷史能動性到歷史主動性﹣190

五 主體性的鍛造﹣193

六 新唯物史觀﹣199


第七章 為政以德:中華德性政治傳統及其當代呈現

一 中華德性政治傳統的歷史與理論脈絡﹣209

二 中華德性政治傳統的現當代賡續發展﹣219


第八章 君子喻于義:從儒家士大夫到黨政干部

一 儒家士大夫群體的形成與獨特品質﹣230

二 列寧的先鋒隊政黨思想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237

三 中國式干部:先鋒隊政黨與士大夫傳統之融通﹣242


第九章 文明型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文明意義

一 中國共產黨對于文明困境、國家困境、社會困境三重困境的克服﹣252

二 超越“政黨”而從“文明”對中國共產黨的新詮釋:中國共產黨是文明型政黨與新文明﹣255

三 中、西文明史視野看中國共產黨對于西方政黨政治、儒家士大夫政治的超越﹣268

四 中國文明、中國革命、中國社會主義的三重普遍性﹣273

五 中國共產黨的三層文明意義:中國共產黨是新型的文明型政黨,本身將形塑新文明,進而成為新文明﹣276



后記﹣278

注釋﹣280


展開全部

大道相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節選

導言 文明的相遇 所有偉大的文明都是孤獨的,只有偉大的孤獨者才能真正認出彼此,才能真正彼此相遇,才能真正彼此成就。 一 亞歐文明大走廊的東部,西端被帕米爾高原阻隔,北面為廣袤草原地帶隔開,東面被遼闊太平洋所環繞,從高聳入云的青藏高原向下俯沖,下降到高原和盆地,再下降到東部遼闊的平原和丘陵地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文明地理空間。 中華文明爝火就是在這樣一個遼闊空間中被點燃,數千年來生生不息,挫而復起,枯而復榮,薪盡而火傳,不知其止也。不同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閃米特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伊朗文明等在人類歷史早期階段就開始相互碰撞觸合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是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偉大孤獨者。中華文明自成體系,并向周邊國家輻射,雖然也受到其他文明影響,但始終沿著自身文明河道前進,縱橫數千里滿天星斗的地域文明,幾經整合終成大一統之文明體,上下數千年光輝燦爛之文明,幾經陵替而終不斷裂。 "人之異于禽獸者何?""借問青天我是誰?""不汝還者,非汝而誰?"不同于西方文明追問世界是什么,中華文明追問的原問題是:人是誰?人應如何在世界生活?中華文明回答了人類社會的身心之問、群己之問、家國之問、天人之問、文明之問,形成了完整的、獨特的教義觀宇宙觀、自然觀、人生觀、國家觀、社會觀、天下觀。 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妨從以下幾個文化故事說起。 **個是王陽明格竹子的故事。王陽明年輕時按朱熹解釋"致知格物"——"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他就和一個朋友一起去格亭前竹子,不但沒有格出什么道理來,反而因為勞神沒過幾天就累倒了。后來,他在貴州龍場悟道,才明白格物致知不是向外求,而是要向內求,"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 這個故事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根本路徑在于"向內求",而非向外求。從表象與本質而言,強調直指根本,不為外部表象所迷惑;從內部與外部而言,將發展立足內部,形成了農業為基礎的"內向爆炸"發展模式,而不是以對外貿易為基礎的外向拓展模式,更不是從事對外擴張和掠奪,從天人關系而言,將基點放在人類社會,放在主體上而非客體上;從人與人關系上,將基點放在自我改造上,福由己求,求人不如求已;從物欲與身心關系而言,將基點放在自我德性養成上,不為物欲所迷失羈絆。 第二個是儒釋道相殺相愛的故事。中國歷史上維護儒教正統,排佛道*力文人當數韓愈,曾經上書唐憲宗諫迎佛骨,稱"佛本夷狄之人",稱應將佛骨投之水火,永絕根本;稱老子所言道德是一己之私言而非天下之公言;稱古之為民者四(士、農、工、商),為教者一,而當時為民者六(士、農、工、商、和尚、道士),為教者三,不但生之者寡,食之者眾,而且惑亂人心,因此他主張對佛道二教要"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但是韓愈平生交往卻很多佛道中人,特別是與大顛和尚來往甚密,他因為諫迎佛骨被貶官,雪擁藍關,踟躕不前之時,從遠處來迎接他的侄孫湘,據說就是道家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韓湘子。明清以來,中國文化主流走向儒釋道融合,儒釋道三教領袖人物大都出入三教、主張三教融合,士人多外儒內道,民間三教并崇,國家也是大力倡導。明憲宗朱見深創作了一幅"一團和氣"的畫,畫上有三位人物的臉盤融合在一起,左邊是著道冠老者的側臉,右為一戴方巾儒士的側臉,中間看是一個面似圓盤的僧人,圖贊上寫"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清朝雍正帝認為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并提出"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這是一個不同于西方宗教、教義之間相互排斥斗爭的文化融合故事。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傳統文人既是儒家信徒,同時又是佛道信徒。 這個故事反映了中國的教義觀。中華傳統知識體系是六藝之教、四部之學,而非西方的分科之學,中國傳統知識體系是儒釋道為體,百家為用,就像一個雜貨店,百貨俱全,既可供應國家治具,也可以提供百姓之日用。儒釋道三家融合為體,佛以修心、道以煉身、儒以應世,百家爭鳴以為用,陰陽以衡天、墨以兼愛、法以峻刑、兵以武備、名以論辯、縱橫以外交。其為教也,可謂富矣、厚矣,洋洋乎大觀! 第三個就是中國陰陽五行的故事。中國的陰陽太極圖中,陰陽就像黑白兩條魚,黑魚是白眼珠,而白魚是黑眼珠,這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好像是二元論,但是又像一元論,陰陽之上有太極,陰陽都來源于太極。中國五行金木水火土,很接近古希臘恩培多克勒"水、氣、火、土"四元素論,但是又根本不同。元素論是對于復雜事物的還原,元素構成物質基礎質料,不同元素之間是獨立的;五行是一個整體,五行是互通的,五行無法相互孤立存在,始終處于相生相克的關系之中。同時,土在五行對應中位,居中對金木水火進行調節,進一步使得五行成為一個整體。 這個文化故事反映了中國人的宇宙觀。中華文明是道一分殊宇宙觀,而非二元論、多元論、原子論,宇宙萬殊,道一以為紀,一而二,二而三,三生萬物,太極而陰陽,陰陽而五行,五行而萬物,太極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無窮無盡也。中華文明是整體論的宇宙觀,強調整體論、貫通論,而非還原論、分析論,世界萬有,"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莊子·德充符》)。道一齊同,不可相離。 第四個文化故事是中西天人關系比較。西方社會*重要的節日是圣誕節,為了紀念耶穌誕辰,體現的是人與神的關系,是宗教虔誠。而中國*重要的節日是春節,"唐虞日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曰年",由年終歲首祭祀活動演變而來,反映的是人類生活與自然關系,和二十四節氣一樣是合乎自然節律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反映。看西方美術和中國美術展覽,許多人都會得出一個印象,西方油畫和中國畫的人物與風景關系很不同。西方的人物畫中,人物是主體,風景只是提供了人物的背景,而有人物的風景畫往往也是關于人物故事與場景的描繪,風景只是提供了人物活動的舞臺。而在中國畫中,關系往往倒了過來。中國固然也有人物畫和《清明上河圖》那樣的風俗畫,但是中國的山水畫,風景才是主體,而人物往往很小,用以點綴山水的意境,但山水又不脫離人之眼光,實乃彌漫天地之間的有我之境。 這個故事體現的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中國傳統觀念中,人與自然是不可分的,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一,人生天地間,天父而地母。"王"字三橫,分別表示天、地、人,天、地、人三貫一者而王。人類社會必須遵循自然法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陰符經》)。同樣,以我視自然,天地也會帶上人所賦予的精神色彩。第五個文化故事是"楚王失弓"。楚王丟失弓箭,左右欲到處尋找,楚王卻說:"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對此,孔子認為,去其"楚"則可,應是"人失弓,人得之";老子認為,去其"人"則可,可為"此失之,彼得之";佛教高僧認為,去其"得"則可,本無得失可執著。 第六個文化故事是文殊和觀音化成凡人一同去參拜一間廟宇。看到一尊觀音菩薩像,文殊拜了拜,觀音也拜了拜,文殊就問,這是你自己的像為何要拜,觀音回答說"求人不如求己”。 上面這兩個故事反映了中國傳統的人生觀。中國是群體本位,而非個體本位。"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群體者,個體安身立命之所,人者,能仁之謂,君者,能群之謂。小群者家,大群者國國家天下,不推仁則骨肉不能相保,推仁者四海皆兄弟,天下皆一家。中國是命由自造,福由己求的人生觀。"我命在我不在天",與天相爭衡,將人生基點放在個體自身修養與努力上,而非屈從于命運安排。中國是德性為本,而非物本的人生觀。尊道貴德,進德修業,是人生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德性意味著合道的生活,"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厚德可以載福,就是《易經》所言: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第七個是張學良的文化故事。張學良生平有兩個重要選擇:**是不顧日本人百般阻撓,選擇東北易幟,不是自立為王,而是"舉政權還給中央,以謀求中國的真正統一"。第二就是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以兵諫的方式阻止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阻止繼續打內戰,要求一致對外,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這兩次選擇都體現了張學良身上的民族大義,體現了中國人身上對于國家統一的向心力。如同錢穆所言,中國的大一統是“向內凝聚",而不同于羅馬帝國的"向外征服"。 這個故事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國家觀。中國基本特征是"一統多元”,*大的制度遺產在于"大一統”,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大一統的超大規模共同體,"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西周以降,已維系3000多年的大一統。而羅馬、蒙古、奧斯曼、大不列顛等,抑或稱雄一時,跨洋連洲,號稱帝國,卻均告煙消云散。 第八個是關于中國與鄰國的故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里,中國對于周邊國家而言,都是強大而和平友善的鄰居。中國作為朝鮮半島強大的鄰國存在了幾千年,雖然歷史上朝鮮半島一直處于分分合合之中,朝鮮半島政權與中國之間的邊界也在不斷變動之中,但是形成了穩定的李氏朝鮮政權后,中國就不斷扶持朝鮮,例如明朝萬歷年間就幫助朝鮮抵御了日本的侵略。日本明治維新不過短短幾十年,就開始學會西方那一套,將武力等同于文明,很快就吞并了朝鮮。同樣,麥哲倫繞過大半個地球來到菲律賓后,西班牙人通過長達數十年的征服和殖民,終于在此建立了殖民統治并以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名字命名了"菲律賓"群島。中國與菲律賓近在咫尺,有著千年的交往歷史,但從來也只是保持著友好的貿易關系。菲律賓國家人類學博物館收藏了數以萬計來自中國的古代陶瓷藏品,*早可以追溯到9世紀。中國從來沒有想兼并菲律賓,也從未向菲律賓派出過一兵一卒。 這個文化故事反映了中華文明"協和萬邦"的天下觀。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強大且和平的文明。平天下之道是以德不以力、雖有武備,但不依靠武力建立霸道秩序,"兵設而不試,干戈閉藏而不用”;而是依靠德性懷柔遠人建立王道秩序,"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通過施以恩惠、招撫、和親等方式不勞而定,不討而來,不事領土擴張,不以國侵天下。對于外國政權,多采取扶持政策,"存亡繼絕",協和萬邦以求其自治,非不得已不兼并之。 二 馬克思主義是西方世界的偉大孤獨者,馬克思主義是現代西方文明的異端。馬克思是一個"未來學者”,在生前受盡各種污蔑,而在身后卻受到世界人民的無限崇敬。他是一個批判者、現狀的否定者,他所預言的事物在21世紀日益表現出現實性。 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以來具有*深遠、*廣泛影響的現代文明新形態。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性學說,馬克思主義整合了德國古典哲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對于這"三大來源"的揚棄形成了唯物辯證法、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通過和世界范圍的社會主義運動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完整體系,為人類提供了新型的宇宙觀、世界觀、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國家觀、政黨觀。 中華文明作為西方文明他者,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現代文明的異端,二者一旦相遇就彼此認出了自己。馬克思主義發源于歐洲,卻在中國生根,并長成了參天大樹,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內在相通,這并非枝節相通,而是大本大源相通,"三觀"高度一致。 從宇宙觀看,唯物辯證法與《易經》宇宙觀內在相通。不同于形而上學宇宙觀,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聯系的、變動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本質上是從它們的聯系、它們的聯結、它們的運動、它們的產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恩格斯語),是由內在矛盾推動的,要"把事物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毛澤東語)。《易經》的宇宙觀就是辯證宇宙觀。易者,變易之學也。《易經》就是研究變化與聯系的學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模擬不同發展階段、發展情境、發展狀態的動態模型,理象數是動態模型的文字、象征與符號表達,錯卦綜卦等模擬的就是事物錯綜復雜的聯系。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的相互滲透規律"與《易經》陰陽理論內在相通,"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推而生變化,陰陽相交而生萬物,唯物辯證法否定之否定規律與《易經》卦序理論相通,以天(乾卦)、地(坤卦)定基,以天造草昧的屯卦創業為始,以艱難渡河的既濟卦為結,繼以尚未過河的未濟卦為終,就是對于事物螺旋性變化的模擬。 從人生觀看,馬克思主義的人類解放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的自我解放精神內在相通,馬克思主義的人的社會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群體本位內在相通。馬克思對于人性*深刻揭示在于提出了人的本質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正是通過自由的、創造的、普遍的勞動,通過改造對象世界,自然才表現為人類的作品和人類的現實,人才得以實現其本質,才得以證明人是類存在物。然而,在現實政治經濟結構中,勞動異化使得人的類本質變成了"異己的本質”,變成了維持生計的手段。只有通過擺脫物對于人的奴役、人對于人的奴役,擺脫經濟社會結構中的勞動異化,才能夠實現人的全面解放與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人的類本質。正如馬克思認為勞動異化禁錮了人的類本質,中國傳統文化也認為人的真性是被外在欲望和表象所禁錮的,而"內求"根本上就是要解放這個內在的真我,學道就是學逍遙,學佛就是學解脫。《莊子》開篇《逍遙游》就是道家自由哲學的浪漫主義宣言,鯤鵬北游、南面稱王都未能稱自由,唯有"無待"才能實現*高自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當然,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是內在解放,是從內在覺悟中去追求生命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這和馬克思主義從改造現實世界去追求人的積極自由是兩種不同的路徑。馬克思在人類具體歷史進程中發現了人的社會性,他指出:"人天生是社會動物。”“人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則在倫理社會中發現了群體本位,人是在社會角色和關系中被定義的,遵循社會禮樂規范,才使得人異于禽獸,個體只有在群體中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在聯合中才能獲得真正自由,這就意味著個體解放和人類共同解放密不可分,意味著覺悟的人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中國傳統文化同樣在出入世的辯證關系中認識到個體解放與人類整體大生命解放不可分,儒家通過入世的磨礪來成就內在覺悟,而佛道出世覺悟同樣需要在濟世度人中得以圓滿成就。 從社會觀來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大同社會理想內在相通。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轉變,社會主義不再是某種天才人物的啟示,而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往高級階段發展的必然結果。中華傳統文明同樣具有大同社會理想,有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說”,從小康到大同,從天下為私、天下為家到天下為公,無不和社會主義理想相通,這也難怪近代雖然傳入了社會達爾文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想,但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中國夢”還是社會主義。就如同馬克思主義對于市民社會的批判,中國傳統歷來不主張資本、商業是社會主體,而主張以農業為基礎的禮樂社會是主體。中華傳統文明天然不會全盤接受資本主義理想,不會接受市民社會的統治,而更傾向于接受社會主義理想。馬克思主義要建設的共產主義社會固然是要超越國家,將國家融化在社會聯合之中,但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作為社會整體*高代表力量,作為“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化身的還只能是國家。國家代表人民占有公共資產,對經濟進行計劃,對社會資源進行分配和塑造共同社會精神。這和中國傳統“大一統”的國家觀中,國家對鹽鐵等國有經濟進行專營、對人民進行禮樂教化的理念是高度相應的。 從世界觀來看,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與中國傳統的天下文明內在相通。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無疑是具有高度國際主義精神的學說,是揭示人類普遍歷史和普遍規律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是在普遍意義上進行的,把德國人的解放看成人的解放;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對于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批判;無產階級作為普遍階級的斗爭,也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斗爭。唯物史觀建構的是人類社會普遍的歷史進步規律,共產主義同樣不能在民族國家范圍內真正建成。在實踐上,馬克思主義同樣表現出高度的世界性意義,就其批判性而言,由于全球已經日益變成一個資本主義主導的體系,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在世界各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引發了強烈的共鳴。作為資產階級對立物的無產階級是世界性的,共產主義運動同樣是世界性的運動,建立了共產主義國際聯盟,發源于歐洲,并向全世界擴展。中華文明從誕生起就是一個天下文明,是漫天星斗的地域文明融合在一起的,中華文明的關切從不局限在國家內部。《易經》有云:“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中國的天下文明觀定海納百川、和而不同、平等交融,而非標示種族、內外、等級、故我關系的文明觀。《易經》的文明觀和離卦有關,許多包含離卦的卦都是在講文明,“明兩作,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離卦代表著火與光明,這是一種光明遍照,傳遞溫暖、平等、普遍的文明觀。貴卦是內離外良,具體描述了我們對于文明、文化的認識,“剛來內容商 交錯,滅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史,以化成天下”。中華文明的建構也是普遍性的,而非特殊性的,中華文明"內求"后找到的是普遍的人類真性,而非民族與個體的個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放之四海而皆準,行之萬世而不悖"。就實踐而言,中華天下文明超越了民族國家界限,輻射到周邊國家,形成了東亞文明圈。中華文明世界性潛力的根本在于它是現代西方文明的異已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新出口。浴火重生的現代文明將在21世紀人類文明進程中大放異彩。 馬克思主義能扎根中國在于與中國傳統文明內在相通,而馬克思主義能改造中國在于超越了中國傳統文明。近代中國遭遇數千年未遇的文明危機,到鴉片戰爭與海上西來強敵直面遭逢時,西方文明已經實現了向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轉型,同時按照自身意志試圖塑造世界體系的擴張行動已經進行了300多年。在現代西方文明強勢打擊下,曾經輝煌的中華體系和中華文明面臨嚴峻生存危機。 在浩浩蕩蕩全球現代化浪潮中,唯有鳳凰涅槃方能浴火重生,問題在于文明現代化轉型的出路在哪里。 一種是走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這種路徑和中華傳統文明內具大沖突,鼓吹競爭驅動、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講富強不講王道,將數千年文明之邦變為"動物之藪澤",鼓吹各自為政、分立制衡,將數千年大一統體制陷于四分五裂之中,這種現代化路徑不但難以為中國人所接受,出現了像梁濟(梁漱溟父親)那樣為傳統文明痛楚遭遇的以死抗爭,也使中國社會陷入了更深重的苦難與危機之中。經過**次世界大戰之后,中國人更加看清楚這種理代化路徑的巨大缺陷。 馬克思主義是新型現代理論,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理論體系。與中華傳統文明基因內在共通,又能克服西方現代化帶來的弊端。馬克思主義一進入中國,就易為中國社會所接受,并扎根中國,長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參天大樹,成為中華傳統文明走向現代化的*佳路徑選擇。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指路明燈,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引領了中華文明的現代化轉型,滌蕩了數千年沉積下來的污泥濁水。馬克思主義對于中華傳統文明改造之功,可謂至大、至力、至偉。 其一,馬克思主義對于平等社會的追求,以摧枯拉朽之勢掃除了傳統文化中人剝削人、人欺壓人的腐朽因素,推動了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傳統文化中"尊尊"之意固然有其合理意義,是維護禮教等級秩序的內在精神要素,但是"尊尊”脫離"親親”與"公天下"之意,變成社會資源和政治權力分配的基礎之后,卻成為數千年階級壓迫的內在文化要素,因此魯迅要說從寫滿"仁義道德"的大字的縫隙中看到了滿是"殺人"二字,這種不平等性更是成為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大攔路虎。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天下勞民為求平等、求解放的階級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社會不平等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與社會結構,同時為現代經濟社會活動創造了根本條件,廢除各種政治和社會特權,廢除土地私有制、人身依附關系、男女不平等關系等,使得人民從數千年的等級束縛中解放出來,數千年等級森嚴社會轉變為人人享有平等權利、人民當家作主的現代社會。 有意思的是,革命表面上是要打倒傳統文化,"打倒孔家店",但從深層而言,卻與傳統文化內在大義相通,并將傳統文化不可企及的理想現實化。儒家追求大同,不可得而退求其次,而講仁義禮儀,取法于中,在現實中往往只是得其下者,社會主義革命恰恰是大同理想的現實化。佛家講眾生平等、道家講齊物平等,而這只是出世法,要在世間法中追求平等,又非從馬克思主義所言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結構的改造入手不可。 其二,馬克思主義進步史觀,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保守的氣質,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中國傳統史觀是保守史觀,儒家理想社會是"三皇五帝”時期,而后世社會的*大追求就在于恢復三代之制。"天不變,道亦不變",儒家禮法秩序是歷百代而不可變的,雖有王朝之更替,亡國但不亡天下,并無禮法秩序的根本變革。這種保守史觀成為中國進入現代社會的巨大障礙。馬克思主義難物史觀建立了"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它是進步史觀,將人類社會看成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進的發展過程,并建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五階段說,同時唯物史觀給出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前進動力和具體路徑。 ……

大道相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

鄢一龍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 白鋼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秘書長 何中華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姚中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歷史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 謝茂松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科技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戰略專家組成員 王學斌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 孔新峰 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戴熙寧 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 周展安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教授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轮视频 | 热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 四虎影院在线看 |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av大全日韩 | 亚洲a级毛片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www | 日99久9在线 | 免费 | 日韩综合一区 |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免费观看全黄做爰大片 | 天天噜噜噜在线视频 | 久草美女视频 | 国产精品免费播放 |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 | 久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激情综合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九九国产精品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成人综合网 |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 | 国产在线19禁在线观看 | 操操操综合网 |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久久激情国产片 | 欧美末成年videos在线 | 图片区小说区综合区 |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无码区 |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久久视频6免费观看视频精品 |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rela |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 |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 69pao强力打造免费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