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門捷列夫很忙:給孩子的化學啟蒙(全5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339611
- 條形碼:9787521339611 ; 978-7-5213-3961-1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門捷列夫很忙:給孩子的化學啟蒙(全5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6-12歲入選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2年值得推薦的50種童書(秋季版) ★探索萬物本源:幫孩子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輕松愉快閱讀:元素擬人化、知識故事化,充分照顧到孩子的閱讀特點 ★打破認知邊界:從建筑、藝術、文物、農業等不同領域給孩子講述化學元素知識 ★院校專家支持:中國化學會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各院校專家傾力支持 ★網絡口碑超佳:同名紀錄片網絡播放總量達1000余萬次,評分高達9.8分
門捷列夫很忙:給孩子的化學啟蒙(全5冊) 內容簡介
“門捷列夫很忙:給孩子的化學啟蒙”系列科普讀物共5冊,改編自同名熱播紀錄片。讀物以元素周期表為綱,以趣味圖文結合的形式,帶領孩子們了解元素的發現史,認識對人類來說*為重要的氫、氧、碳、氮四大元素,領略有毒元素的威力,熟悉那些*活躍和*不活躍的金屬、非金屬元素的特質,以及探討哪幾種元素對人類文明演進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普及基本化學知識,提高孩子們的科學素養。 《紙牌與元素周期表》:玩紙牌也能玩出元素周期表?請跟隨門捷列夫先生的腳步,來一場元素發現之旅,看看他是如何用紙牌推演出元素周期表的吧! 《構成生命的四大元素》:氫、氧、碳、氮是構成宇宙、地球和生命的四大元素。我們可以沒有金銀財富,卻不能沒有氧氣;我們可以減肥挑食,卻不能不喝水;如果沒有氫、氧、碳、氮,地球上連生命都不會有。 《遠離“毒”元素》:你知道嗎?看似和諧的世界,其實暗藏兇險,汞、鉛、鐳、鉈,甚至人體必需的銅、碘,這些元素在某種情況下都是毒藥,請一定注意遠離它們! 《“活潑”和“懶惰”的元素》:就像人有急性子和慢性子,元素的脾氣也各有不同。它們中有的放置千年都不會有任何變化,有的就連遇到空氣和水都要直接爆炸! 《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三大元素》:有三種元素對人類文明演進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它們是支起生命骨架的碳元素、劃分歷史時代的鐵元素、加速科技進程的硅元素,一起去看看吧!
門捷列夫很忙:給孩子的化學啟蒙(全5冊) 目錄
《門捷列夫很忙:給孩子的化學啟蒙》
紙牌與元素周期表
構成生命的四大元素
遠離“毒”元素
“活潑”和“懶惰”的元素
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三大元素
門捷列夫很忙:給孩子的化學啟蒙(全5冊) 節選
說起鈉的發現史,就必須提到19世紀英國化學界的“顏值擔當”——戴維。 20多歲時的戴維,外表英俊,才學過人,備受當時英國上流社會的追捧。不過他是一個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要靠實力“碾壓眾生”的科學家。 1807年,戴維利用電解法,首先電解出了金屬鉀。六周以后,他又電解出了金屬鈉。電解法成了當時發現新元素*為有效的方法之一,戴維發現并制取了鉀、鈉、鈣、鎂、鋇等多種元素單質,成為化學史上發現新元素*多的人。 由鈉、鉀等脾氣暴烈的金屬組成的物質,居然有一個令人無法割舍的特點,那就是美味。長久以來,鈉元素在人類的廚房里占據著重要地位。其中重要的代表就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如果你需要低鈉飲食的話,可以考慮一下氯化鉀,它也是咸咸的味道,不過多了點金屬味兒。堿金屬的氯化物里,味道*好的就是氯化鈉了。 數千年來,食鹽作為人類必不可缺的調味料,不僅給我們的食物增添滋味,更成為人體必需攝入的物質之一。 鈉元素和人們的飲食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我們在廚房里經常用到的小蘇打,就是碳酸氫鈉。小蘇打和發酵的面粉發生反應,產生了二氧化碳,這使面食更加蓬松,同時起到了中和面食酸味的作用。 無論是面包、饅頭,還是油條……加入小蘇打后便會改頭換面。
門捷列夫很忙:給孩子的化學啟蒙(全5冊) 作者簡介
作者:李金煒 畢業于北京傳媒大學新聞系,科普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的總導演。 1999-2011年任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運動空間》欄目主編、制片人。 2011-2020年擔任導演,創作多部紀錄片作品,包括《另眼看羽球》《足下生風》《行走的廣播體操》《119!》《我的牛頓教練》《石油的故事》等。 繪者:七酒米 資深兒童插畫師,插畫風格溫暖明快。主要作品有《西游記》立體書,《我的自然日記》《千萬別給鱷魚吃辣椒》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