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儒脈:中國儒家學派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102244
- 條形碼:9787523102244 ; 978-7-5231-0224-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脈:中國儒家學派史 本書特色
☆一本書縱觀近3000年中國儒學發展流變。
源起:從巫到術士,再到從事教化人民的儒士;
→春秋:孔子確立了儒家的整體概念和思想框架,其弟子構成了儒家學派;
→戰國:儒家分成八個大派別。對后世影響深的是孟氏之儒(孟子)和孫氏之儒(荀子),前者強調心性和內圣(性善派),后者強調禮法與外王(性惡派);
→秦朝:用法家言排斥儒家,儒家經典遭到嚴重破壞;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儒學成為官學,古文經學派與今文經學派之爭源起;
→魏晉:儒、道思想結合使得儒學的玄學化,經學衰落。王弼改變了被經學家視為金科玉律的“注不破經”觀念,經學思想次被解放。
→隋朝:統一南北后,大力發展儒學,尋覓孔門后裔加以褒獎。
→唐朝:儒、釋、道三家平衡。頒行《五經正義》,使得對經書的注解義疏得到統一,儒家核心經典有了標準定本。佛教完成了中國化,使得儒家受到空前的壓力。
→宋朝:受韓愈和李翱思想的影響,創造出了理學、道學觀念。棄傳求經,通過研究經文本身,直接探求圣人本意。到南宋時期,基本分為兩大派別:朱氏理學與陸氏心學。
→金元: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跟隨康王趙構南渡,是為孔門南宗;在元代儒學始終沒有被確立為治國總方針,失去了漢唐以來獨尊的地位。
→明朝:明初確立了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王陽明則發展和宏大了心學思想,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理念,使得一些觀念得到了整合。后期王門后學的束書不觀、空談心性極大地敗壞了社會風氣。
→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大儒總結明朝滅亡的原因,以實學的方法來強調經世致用。
→清朝:乾嘉以降,考據學大為興盛,稱為乾嘉學派。該派所取得的成就堪稱中國封建社會又一大學術高峰。先有吳派,后有皖派。因考據學的弊端,常州學派(今文經學)崛起。
→晚清:因太平軍的燒書之舉,曾國藩為首的湘軍本持儒家思想,出現了一批如唐鑒、倭仁、曾國藩這樣的經世理學家,程朱理學在咸同年間再放異彩;為維新變法做相應的理論鋪墊,康有為發揮常州今文經學派的疑古傳統,全面否定古文經學派。☆一本書縱觀近3000年中國儒學發展流變。
源起:從巫到術士,再到從事教化人民的儒士;
→春秋:孔子確立了儒家的整體概念和思想框架,其弟子構成了儒家學派;
→戰國:儒家分成八個大派別。對后世影響深的是孟氏之儒(孟子)和孫氏之儒(荀子),前者強調心性和內圣(性善派),后者強調禮法與外王(性惡派);
→秦朝:用法家言排斥儒家,儒家經典遭到嚴重破壞;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儒學成為官學,古文經學派與今文經學派之爭源起;
→魏晉:儒、道思想結合使得儒學的玄學化,經學衰落。王弼改變了被經學家視為金科玉律的“注不破經”觀念,經學思想次被解放。
→隋朝:統一南北后,大力發展儒學,尋覓孔門后裔加以褒獎。
→唐朝:儒、釋、道三家平衡。頒行《五經正義》,使得對經書的注解義疏得到統一,儒家核心經典有了標準定本。佛教完成了中國化,使得儒家受到空前的壓力。
→宋朝:受韓愈和李翱思想的影響,創造出了理學、道學觀念。棄傳求經,通過研究經文本身,直接探求圣人本意。到南宋時期,基本分為兩大派別:朱氏理學與陸氏心學。
→金元: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跟隨康王趙構南渡,是為孔門南宗;在元代儒學始終沒有被確立為治國總方針,失去了漢唐以來獨尊的地位。
→明朝:明初確立了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王陽明則發展和宏大了心學思想,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理念,使得一些觀念得到了整合。后期王門后學的束書不觀、空談心性極大地敗壞了社會風氣。
→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大儒總結明朝滅亡的原因,以實學的方法來強調經世致用。
→清朝:乾嘉以降,考據學大為興盛,稱為乾嘉學派。該派所取得的成就堪稱中國封建社會又一大學術高峰。先有吳派,后有皖派。因考據學的弊端,常州學派(今文經學)崛起。
→晚清:因太平軍的燒書之舉,曾國藩為首的湘軍本持儒家思想,出現了一批如唐鑒、倭仁、曾國藩這樣的經世理學家,程朱理學在咸同年間再放異彩;為維新變法做相應的理論鋪墊,康有為發揮常州今文經學派的疑古傳統,全面否定古文經學派。
→民國:民族文化危機日益加深,現代新儒家學派形成。接續儒家的道統,以復興儒學為己任,力圖以儒家體系為本,援西入儒,融會中西,謀求中國傳統儒學的現代化。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賀麟等人。
☆儒學思想深深地滲透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中,在塑造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本書,廣大讀者能更好地看懂到中國歷史、政治和文化演進的底層邏輯。
☆作者韋力先生是著名文化學者,國際儒聯出版宣傳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兼職研究員。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目錄版本學、藏書史,中國傳統文化史等。被譽為“中國當代藏書界Di一人”。
☆本書以學派為線索,以時代為經,學派重要人物為緯,從儒學的開創為始,首先簡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繼而講述其遞變環節。
☆硬殼精裝燙金設計,富有品質感和收藏價值。
儒脈:中國儒家學派史 內容簡介
在中華文明賡續傳承中,儒學思想已長久而深刻地滲透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以及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塑造過程中。本書從梳理儒學學派發展脈絡切入,縱觀解讀了近3000年中國儒學發展流變,講述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嬗變的各個階段,并對不同階段儒家派別的起源、繼承和影響進行了詳盡的講解。通過本書,廣大讀者不僅可以對儒家及儒家學派史有系統而清晰的了解,而且能更好地看懂中國歷史、政治和文化演進的底層邏輯。
儒脈:中國儒家學派史 目錄
儒脈:中國儒家學派史 作者簡介
韋 力 國際儒聯出版宣傳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兼職研究員。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目錄版本學、藏書史,中國傳統文化史等,著有《覓圣記》《覓文記》《覓詩記》《書樓尋蹤》《魯迅藏書志》《中國古籍拍賣述評》《芷蘭齋書跋》《古書之愛》等三十余部專著。
- >
山海經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