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做從容的父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485936
- 條形碼:9787545485936 ; 978-7-5454-859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做從容的父母 本書特色
★ 引發此念、圓桌派千萬網友共鳴的家庭教育理念,俞敏洪、吳軍、杜蘭等企業家和科學家一致推薦。 ★ 尹燁站在生命高度分享科學觀點,幫助父母回歸教育的初衷,找到孩子的內在驅動性。 ★ 家長真正要教給孩子的是自我成長的動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幫助孩子實現主動而自覺的成長! ★ 從親子交流到習慣養成,從安全感搭建到自信心樹立,尹燁帶你從容應對各類家教難題。 ★ 解答家教難題:幸福童年的根本是什么?影響一生的安全感如何建立?貫徹終身的習慣如何養成? ★ 分享新穎觀點:父母都應該進行再教育,孩子的個性并無好壞之分,一個家庭應該有三百本藏書。 ★ 父母越從容,孩子越自信!成長這件事,請讓孩子自己來。
做從容的父母 內容簡介
華大集團CEO尹燁寫給每位父母的家教書,一位生命科學研究者親身實踐十年的教育手記,站在生命科學的高度思考教育問題,幫助父母理解教育的本質,回歸教育的初衷。 尹燁認為家教難題應先從緩解父母的焦慮入手,孩子本就是父母基因斗爭又合作的結果,父母應該接受他,也一定能夠接受他。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成長是他們專享的目的。父母與其去拔苗助長,不如以身作則,靜待花開。每位父母都必須接受自己的孩子此生極大概率就是個平凡人。但平凡并不等于平庸,每個孩子終究都可以在自己熱愛又擅長的領域里做到“平而不凡”。
做從容的父母 目錄
**章 孩子豈是工具 成長才是目的
1.1 生命科學要求教育把人本身當作目的
1.2 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成長是他們唯一的目的
1.3 童年安全感的建立影響孩子的一生
1.4 讓孩子知道家很安全,他很有用
1.5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切都要反求諸己
第二章 好奇成就興趣 事事皆可學習
2.1 童年培養一生的興趣
2.2 興趣指引人生的方向
2.3 大學教育的本質是討論
2.4 沒有什么東西是不該學的
2.5 一切都是*好的安排
2.6 在年輕時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
2.7 為中華之復興而讀書
第三章 萬事莫要攀比 育兒必先育己
3.1 在孩子到來之前做好準備
3.2 父母都需要進行再教育
3.3 為什么父母會永不知足
3.4 幸福童年的根本在于親子交流
3.5 將孩子看作獨立的生命個體
3.6 孩子的個性并無好壞之分
第四章 身教勝于言傳 童年治愈一生
4.1 孩子應該養成的三個好習慣
4.2 管理孩子情緒的重點是讓他們共情
4.3 一個家庭至少應該有三百本藏書
4.4 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
4.5 讓孩子相信世界是可被認知的
4.6 學習的*終目的是實踐
第五章 重視科技創新 呼喚多元教育
5.1 文化自信與文脈傳承
5.2 科技是未來教育的重心
5.3 我們時代所呼喚的教育
5.4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
做從容的父母 節選
自序 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混得還不錯”,首先得感謝父母。因為談起教育,我基本上沒啥發言權,至少我的父母會比我更有說服力。我爸從小帶我講相聲,我嘴皮子就溜起來了;我媽從小帶我背古詩文,我記憶力就逐漸增強了;我爸教我寫稿,我寫東西就慢慢有了感覺;我媽天天帶我上山抓螞蚱,我就喜歡上了生命,*終走上生命科學的道路。 研究了二十多年基因的我,沒有任何一個學位和證書是和教育相關的,而唯一稍有的實踐——對大女兒的“陪伴”,在世俗的評價標準里,不到十一歲的她成績也僅是中等。要知道每個人成為父母之時,*先能延續的當然是他小時候的印記,比如*熟悉的兒歌。故當我成為父親,教育起自己的女兒時,也如法炮制著“文脈的傳承”,帶她背古詩,講相聲,夜觀生物,去歷史名勝之地,游各大博物館,用實踐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方式教給她知識。當然,這絲毫不影響我做好了她很有可能只會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準備。我*終所希望的就是她對世界有好奇,對自己能自洽,這就夠了。 我也經常會想,按照我父母的培養方式,就能再造一個“尹燁”嗎?答案顯然是不能。且不說過程中有太多偶然因素,而是她也根本沒必要成為我。 教育是主觀的,沒有統一答案,這本書僅代表我的一家之言。 雖然對教育并不專業,但我深刻意識到,面對這個日趨焦慮的社會,父母的教育方式必須改變。 實際上,自古以來,人類的教育方法一直在迭代,始終在根據社會的需要和科技的發展而演進。古希臘斯巴達的教育非常嚴格,以軍事訓練為核心內容,但不重視發展人的智慧和才能;雅典討論式的教育非常開明,但是通常比較有限;此后學徒制的教育方式雖然注重德育,但往往因為門戶觀念制約而不夠大氣,且師傅的能力和教育方式往往就成了徒弟的天花板;“鐵血丞相”俾斯麥開啟的義務教育在他那個時代無疑是成功的,但千篇一律的通用型人才培養已遠遠跟不上如今的形勢;后續人們又把科學理解為“分科的學問”,將高等教育折騰得“四分五裂”后,現在又開始重新提倡“跨界融合”……當下提到教育,*熱的詞莫過于“雙減”,可相當比例的家庭卻越來越焦慮。 “慕課”(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作為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其實是個不錯的創新,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育普及化的鴻溝,特別是對欠發達的區域而言。但任何科技皆是雙刃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種網課日趨普及,孩子們很難進行師生之間目光的交流,與此同時很多家庭在若干個社交平臺群里交換著彼此的焦慮。相當比例的父母總愛拿孩子們比來比去,學習好了要求有特長,特長夠了要求會為人處世。這就是影院效應,**排的人站起來了,第二排的人也必須站起來,即便你不焦慮也會被別人帶著焦慮,全民就這樣進入集體教育焦慮的時代。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是“卷一代”,我很擔心卷一代長大后,會不會繼續因為攀比不如意,進而培育“卷二代”。毀了下一代的,往往就是上一代。 更讓我擔心的是,無論求學期間你有什么夢想、會什么特長,到了社會后大家往往會用錢、權來衡量生活中的大多數事情,F在很多家長的教育目標,就是讓孩子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掙很多錢,然后再讓下一代繼續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掙更多的錢,陷入無解的循環之中。這背后當然是社會問題的縮影,然而光抱怨沒用,特別是當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疊加之時,我們要一起想辦法破局,重點就要從破解焦慮入手。 家長對孩子焦慮,其本質上是一種“我執”,但實際上,家長應該“執我”。如果不能做到靜待花開,也絕不應該拔苗助長。很多家庭教育的問題,就是寄希望于讓下一代人來彌補上一代人的遺憾,這對孩子顯然是不公平的。家庭是孩子的**個學校,家長是孩子的**任老師,故教育方式的進步首先要從改變父母的內心開始。父母要先平和下來,不斷地去汲取知識,然后把焦慮轉化成確定性的行動,一點一滴去實現。 一開始我們認為,改變所有事情就會幸福,到后來會發現,改變自己才是幸福的開端;蛘哒f,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變好了,所有事情才有可能變好。 莫向外求,反求諸己。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用一顆心靈去影響另一顆心靈。如果你希望孩子愛看書,得先自己愛看書。如果父母經?磿,孩子就會認為看書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自然會嘗試去看書;如果你希望孩子懂音樂,那就讓他從小沐浴在音樂的氛圍下,他自然就會去了解樂理。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種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啡肽驅動性。孩子是上天給父母的禮物,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盲盒”。父母有必要幫助孩子發現他的驅動性,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走某條刻意規劃的道路。 我們必須接受自己的孩子極大概率就是個普通人——正如我們自身一樣。從事一份看起來或許普通但亦有價值的工作,同時熱愛生活,有煙火氣,內心充盈而陽光積極,總能發現生活的美感,這樣的人生難道稱不上幸福嗎? 經常會看到很多家長要打孩子的時候,都會默念三遍“是親生的”。是啊,從基因的角度看,孩子會遺傳父母的“血脈”,表現好的時候可以為你的基因驕傲,表現不好的時候可以讓你的基因檢討。然而基因并不是全部,因為父母子女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的腸道菌群也會趨同,孩子還會繼承父母的“菌脈”,所以我常勸父母要自己多帶帶孩子,更重要的是,只有親自帶才會有所謂“文脈”的傳承。文脈,諸如家教家風,其實和血脈同樣重要。一個小家的父母當表現出文脈應有的樣子,才能耳濡目染地影響下一代,甚至影響他們新成立的小家。家是*小國,國是千萬家,修身齊家后面才是治國平天下。一個又一個注重文脈的家庭,必將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感謝祖父母、外祖父母,將血脈、文脈傳承下來,為我塑造了一種樂觀和諧的家族氛圍;感謝父母,用一種溫柔包容的方式影響我,使我成為一個陽光達觀的人;亦感謝妻子,她的理解和陪伴溫潤著我;還特別感謝孩子們,愿意和我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以至于終有了此書的些許感悟。 敢竭鄙誠,恭疏為序。 尹燁
做從容的父母 作者簡介
尹燁 華大集團CEO,哥本哈根大學生物工程博士,基因組學研究員,科普作家。 曾主持、參與近百個國際基因組合作項目,長期致力于科普事業。 已出版《了不起的基因》、《生命密碼》系列、《趣解生命密碼系列》作品。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