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文明的起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72230
- 條形碼:9787545572230 ; 978-7-5455-7223-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明的起源 本書特色
◎“七國院士”夏鼐先生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之作
◎首次明確了“文明是什么”的概念闡釋
◎初步探明了“中國文明從哪里來”
◎首次系統說清了中國早期文明的特征:都市、文字、青銅器
◎首次明確了“中國文明是土生土長、獨立發展起來的文明”
◎介紹了新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展歷程
◎一部認識中國文明的起源、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學發展歷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肇始的劃時代經典
◎160多幅文物、遺址照片 140多條詳細注釋
中國文明的起源 內容簡介
《中國文明的起源》是考古巨擘夏鼐對中國文明起源系統性研究的代表作,更是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之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全書分三部分。“中國考古學的回顧和展望”介紹了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以及各地所發現的文化遺址及其文化特征。“漢唐絲綢和絲綢之路”重點介紹了有關漢唐絲織品的考古發現,以及絲綢之路和其時的文化交流。“中國文明的起源”通過種種考古證據,闡釋了中國文明的內生性,即全世界關注的中國文明是獨立發展起來的文明,雖不是接近同外界隔離,但是在中國土地上土生土長的。這就解答了每個中國人關于“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追問和求索,同時對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產生重大的學術影響。
中國文明的起源 目錄
章 中國考古學的回顧和展望 近代考古學的誕生
探求人類的祖先
各地所發現的新石器文化
青銅器文化
兩周時代的考古學
秦漢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考古學
宋以后的考古學
近代考古學所帶來的豐碩成果
中國考古學的將來展望
需要解決的諸問題
與外國的學術交流 附:新中國的考古學
附:《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前言
第二章 漢唐絲綢和絲綢之路 中國絲織物的出現
漢代絲綢業發達的原因
平織的織機和提花機的出現
漢代絲織物的種類
優質的織錦和絨圈錦
刺繡和印花的絲織物
華美的紋樣圖案
漢代絲綢流經絲綢之路
由于西方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唐代絲織物 第三章 中國文明的起源 文明起源的早晚
小屯的殷墟文化
作為都市的殷墟
商殷時代的文字制度
已經發達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殷墟文化獨有的特點
鄭州二里崗文化
偃師二里頭文化
文明的起源與新石器文化
中國文明是否系獨立地發展起來的 中國考古、發掘簡略年表 附 錄
夏鼐先生與中國考古學
書夏鼐先生講演集后
《中國文明的起源》部分區域變更
中國文明的起源 作者簡介
夏鼐,浙江溫州人,考古學家、埃及學家,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
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歷史系。1946年被正式授予英國倫敦大學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是中國位埃及考古學博士。1941年回國后先后任職于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0—1982年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副所長、所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次年兼任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是中國考古學會、二屆理事會理事長。
還曾獲英國國家學術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國科學院等外國學術機構頒發的榮譽稱號,人稱“七國院士”。主要著作有《考古學和科技史》《中國文明的起源》《考古學論文集》《夏鼐文集》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