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郭延禮文集(全13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75529
- 條形碼:9787020175529 ; 978-7-02-01755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郭延禮文集(全13冊) 本書特色
七十年孜孜耕耘 十三卷累累碩果——近代文學研究專家郭延禮文集
郭延禮文集(全13冊) 內容簡介
郭延禮先生是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專家,在中西文化交流與近代翻譯文學方面也頗多研究成果。本書共13卷,基本囊括了他此前出版過的所有重要著作和論文,包括《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史》《二十世紀**個二十年中國女性文學研究》《龔自珍傳》《龔自珍年譜》《龔自珍詩文選》《秋瑾傳》《秋瑾年譜》《秋瑾詩文選》《秋瑾文學論稿》《近代六十家詩選》《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中國文學的變革:從古典走向近代》《自西徂東:先哲的文化之旅》《文學經典的翻譯與解讀》《中國近代文學的歷史地位》等著作。
郭延禮文集(全13冊) 目錄
總 目 錄
**卷 《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上冊)
第二卷 《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中冊)
第三卷 《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下冊)
第四卷 《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
第五卷 《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
第六卷 《20 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史》
第七卷 《龔自珍研究》
第八卷 《秋瑾研究》
第九卷 《近代六十家詩選》
第十卷 《中國近代文學的歷史地位》
第十一卷 《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
《中國文學的變革:由古典走向現代》
第十二卷 《20 世紀**個二十年中國女性文學研究》
第十三卷 《自西徂東:先哲的文化之旅》
《學術隨筆集》
附錄 《郭延禮學術年譜》
郭延禮文集(全13冊) 節選
(第六冊《20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 **章 近代文學研究的開創期 (1919—1949) 一 概說 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至1949年是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的開創期。早在五四運動之前學術界就已有了“近代”、“近代文學”這一概念,但其時限卻模糊不清。1914年,江陰學人吳芹編輯并出版了《近代名人文選》、《近代名人詩選》,從《自序》中知,其所謂“近代”大體指清末民初。1918年,沃丘仲子撰《近代名人小傳》,其“近代”主要是指光緒、宣統兩朝。“五四”之后,“近代”、“近代文學”這一概念,在中國文學研究中更是屢見不鮮。其所謂“近代”者,大約就是指清末(晚清)或清末民初,如上海文明書局出版的《近代十大家尺牘》(1922)、陳衍的《近代詩鈔》(1923)、嚴偉等人的《近代詩選》、錢萼孫(仲聯)的《近代詩評》(1926),以及30年代汪辟疆的《論近代詩》(1932)、金兆梓的《近代文學鳥瞰》(1933)、錢歌川的《近世文學的特征》(1934)、張爾田的《近代詞人逸事》(1935)、孫竹青的《近代的新體詩》(1936)、杜穎陶的《近代武俠小說的起源》(1948)等。以上論著中的“近代”、“近代文學”的上下限均不清楚,仍是一個模糊概念。但“近代文學”這一概念的出現,畢竟意味著學人們已認識到它和“古代文學”的不同。那么近代文學,究竟是指什么時期的文學呢?它的時限范圍是什么?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并未形成共識。1929年,陳子展著《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上海:中華書局),他在書中說:“所謂近代究竟從何時說起?我想來想去,才決定……斷自‘戊戌維新運動'時候(1898)說起” ① ;陳獨秀曾主張“元明劇本,明清小說,乃近代文學之粲然可觀者” ② ;鄭振鐸則謂“近代文學開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而終止于五四運動之前(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 ③ ,錢基博撰《現代中國文學史》,似又把“現代”視為“近代”。總之,在20世紀50年代前,近代文學始終未形成一個明確的科學概念。盡管如此,從“五四”到1949年,近代文學研究工作仍取得了很大成績:論述了近代文學范圍內的主要作家作品、社團流派及其文學現象,奠定了近代文學的研究基礎。在這方面成績尤為突出的是魯迅、胡適、鄭振鐸、阿英、陳子展諸前輩學者。較早論述近代文學的是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此文因系紀念《申報》五十周年而作,它所論述的范圍也就只能是1872—1922年的五十年,但恰恰這五十年正是中國近代文學*繁榮、*有代表性的時期。胡適寫此著并無意于總結近代文學,但在客觀上卻為近代文學描繪了一個輪廓,如果說他為近代文學建構了一個敘述框架,似乎也不為過分。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當他站在新文學的立場上來審視這五十年文學變遷的歷史時,他發現“這五十年在中國文學史上可以算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它的重要就在于這五十年“乃是新舊文學過渡時代不能免的一個階級(按:原文作此)” ① ,胡適在論著中開宗明義的這幾句話,正表明他并非一味“攻擊”舊文學,而倒頗有點清醒的“歷史主義”觀點。在中國近代小說研究中,成就*突出、影響*大的是魯迅先生。魯迅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課,寫有《小說史講義》。1923、1924年又出版了《中國小說史略》(北京:新潮社)。此書以歷史進化的觀點,依據許多新的**手資料,揭示了小說演變的軌跡,所謂“從倒行里雜亂的作品里尋出一條進行的線索來” ② ,此乃真正意義上的拓荒之作。《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章專門講了“清之狹邪小說”、“清之俠義小說及公案”、“清末之譴責小說”,劃分了近代主要的三種小說類型,然后考其源流,尋其脈絡,擇其代表作進行論述,言簡意賅,獨到精辟。鄭振鐸于近代文學也作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他不僅“用了很大的努力和用心” ③ 編選了《晚清文選》,為近代散文研究提供了資料,而且對近代一些名家如梁啟超、林紓也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寫了《梁任公先生》、《林琴南先生》等長篇論文,此外,他對姚燮、近代戲曲研究亦有貢獻。陳子展對近代文學研究貢獻較大,他的《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1929年出版,他明確主張近代從“戊戌維新運動”開始,沿著“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新文體”、詞曲、翻譯文學這一主線,將三十年來(1898—1928)文學之嬗變與轉化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與他稍后出版的《*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年)可以互補,后書較前書的論述又有了深化。同時兩書對于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所忽視的舊體詩詞(如宋詩運動、同光體代表詩人、近代四大詞人)也進行了論述,這樣更好地展現了近代文學的全貌及其嬗變的軌跡。此外,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盧冀野的《近代中國文學講話》、吳文祺的《近百年來的中國文藝思潮》、阿英的《晚清小說史》、楊世驥的《文苑談往》、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趙景深的有關近代小說戲曲的考證、安英的《民初小說發展的過程》、范煙橋的《民國舊派小說史略》、嚴芙孫等人的《民國舊派小說名家小史》、以及陳衍的《近代詩鈔》、錢仲聯的《人境廬詩草箋注》和《文蕓閣先生年譜》等論著,對近代文學研究均有貢獻。其中阿英《晚清小說史》是中國**部論述晚清小說的斷代史。該書1934—1935年著,193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49年后又多次重版。此著力求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社會條件和文化因素的角度來描述和闡釋晚清小說(1875—1911)繁榮的概況和原因,作者利用主題學的分類法(實際上是按小說題材分類)將晚清小說分成十二大類,然后對每類小說代表作的思想和藝術進行了系統而公允的論述。阿英是近代文學圖書和報刊的收藏家,又編有各種書目,于晚清小說異常熟悉,故資料豐富翔實,是這部小說史的特點之一。作者于晚清小說除重視創作外,對這時期的翻譯小說也有論述。限于史料和當時的認識水平,書中個別史料的判斷、作家生卒年、譯著的原作者,乃至作品的詮釋均有可以商榷之處;但此書對研究近代小說,在當時和這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一部獨一無二、帶有引路性質的小說史著作,很有參考價值,亦被國內外視為研究中國近代小說的權威性著作,影響頗大。阿英還著有《彈詞小說評考》(1931)、《女彈詞小史》(1938),其中保存了許多近代女彈詞家的史料,很有價值,因之也擴大了近代文學的研究范圍。阿英還編輯了許多文學資料,于近代文學研究貢獻甚多,將在第二章中詳細論述。 此外,這時期還發表過若干有價值的研究作家作品的文章,如李玄伯的《〈兒女英雄傳〉的作者文康的家世》 ① 、孫楷第的《關于(兒女英雄傳)》 ② 、容肇祖的《〈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傳》 ③ 、馬彥祥的《皮黃劇本之變遷》 ④ 、秋宗章的《六六私乘》和《六六私乘補遺》 ⑤ 、李家瑞的《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 ⑥ 、張爾田的《近代詞人逸事》 ⑦ 、嚴敦易的《〈小蓬萊仙館傳奇〉十種》 ⑧ 、周貽白的《〈官場現形記〉引》 ⑨ ,以及胡適對《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海上花列傳》、《官場現形記》等近代小說的考證 瑏瑠 ,這些文章均為近代文學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總的來看,本時期的近代文學研究有如下特點:**,此期所謂“近代”,盡管概念模糊,時限尚不統一,但不論是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的“五十年”(1872—192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的“清末”、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中的“近代”(1898—1928)、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中的“現代”,其言說重點均指近代文學史中*主要、*具特色(近代性)的主體部分。另一方面,研究者又提出了“近代文學”這一文學史概念,這說明他們已開始意識到近代文學與古代文學的不同。第二,近代文學是現代文學的胚胎和先聲,在今天這已成為學界的共識,在“五四”時期,胡適、鄭振鐸、錢基博、陳子展等人不約而同地均把近代文學與“五四”文學革命聯系起來論述,這一見解足可見出以上諸家的卓識。 第三,“西學東漸”是近代文學發生新變的主要動因之一,也在中國近代文學發展中占有突出的位置。這時期近代文學研究者均重視翻譯文學,魯迅、胡適、鄭振鐸、茅盾、陳子展、賀麟、楊世驥、林榕等,或在自己的著作中辟專章論述近代翻譯文學,或寫專文探討重要譯家(如林紓、嚴復、伍光建、蘇曼殊、周桂笙等)的譯作。這種對近代翻譯文學的重視,恰與1949至1979年這段時間對近代翻譯文學研究的相對忽視形成反差。第四,此期的近代文學研究者多數是近代文學的接受主體,他們對近代文學十分熟悉,有些研究者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過近代文學的影響 ① ,因此他們對近代文學的認識比較深刻,又加上其中部分研究者都是著名的學者,如魯迅、胡適、周作人、鄭振鐸、陳子展等人,因此其論著富有學術個性,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見。有些卓識至今仍為人贊同和引用,其貢獻和影響是很大的。但也應當看到這時期的某些作者,由于缺乏對近代文學的深入了解,只是從個人興趣出發,寫了一些介紹性或生活軼事的文章,質量不高。例如關于蘇曼殊,這時期就出現了不少隨筆和雜感性的文章。據不完全統計,本時期有關蘇曼殊生平及著譯作品的評論多達263篇,占了同期作家作品研究文章的九分之一 ② ,一時形成“曼殊熱”(魯迅語)。寫作者為了湊熱鬧,文章難免良莠不齊。類似的情況,在其他作家研究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本時期關于近代文學研究的文章在2400篇左右,從數量上看不算少,但像胡適的關于近代小說考證的文章,鄭振鐸寫的《林琴南先生》、《梁任公先生》這類有分量的文章在本時期整個近代文學研究中還不多見。
郭延禮文集(全13冊) 作者簡介
郭延禮,1937年2月生,1959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導師。中國近代文學學會會長、山東省近代文學學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近代文學、中西文化交流與近代翻譯文學。主要著述有《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西學與中國近代文學》等。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