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天圓地方 : 一本書讀懂西域錢幣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727081
- 條形碼:9787545727081 ; 978-7-5457-270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圓地方 : 一本書讀懂西域錢幣文化 本書特色
西域古錢幣一直以其種類繁多復雜,圖案新穎奇特,風格質樸粗獷,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區特色,使人耳目一新,引人注目,在祖國的錢幣史上獨樹一幟。交流、吸收、融合、多民族、多宗教共同構成了西域地區的絢麗多姿的錢幣文化圖景。一枚枚的錢幣,讓我們有幸去探尋古代西域的錢幣歷史與多彩的文明。
天圓地方 : 一本書讀懂西域錢幣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以大量出土的不同歷史時期的西域錢幣文物為研究實體,對西域古代錢幣的種類進行了梳理。探討中原錢幣在西域的傳播與影響、西方錢幣在西域的流通與融合、本地自鑄錢幣的出現、清代新疆紅錢與制錢的并行等。同時將利用一些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對錢幣背后的故事進行深入探析,開創性地將錢幣背后的故事、文化以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并分門別類加以闡述。以一種獨特的視角讓人們讀懂西域錢幣的文化內涵,從而了解西域的錢幣,喜歡西域的錢幣。
天圓地方 : 一本書讀懂西域錢幣文化 目錄
**節 美麗的貝殼
第二節 “孔方”與“輕重”相伴
第三節 中央一統“五銖”鑄幣高手顯才華
第四節 輝煌的年號貨幣
第五節 錢幣上的書法春秋
第六節 一紙百兩——紙幣開端
第二章 絲路遺銖 西傳融合
**節 意外的驚喜
第二節 貨幣的連通之路
第三章 中西交融 神秘文字
**節 絲路上的世界貨幣
第二節 多彩文字顯風流
第三節 西域堅守的見證
第四節 錢幣的新氣象
第五節 桃仁形普爾錢
第六節 棉、毯、糧食——多彩的實物貨幣
第四章 紅制并行 元角開端
**節 穩固新疆話紅制
第二節 紛繁復雜的鑄錢局
第三節 以一當十——大錢開道
第四節 別了,孔方兄
第五節 不可或缺的扶助——餉銀
第六節 片紙片兩 角分融入
參考文獻
天圓地方 : 一本書讀懂西域錢幣文化 節選
**章 天圓地方漢字表意 中國的錢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多姿多彩。從美麗的實物錢幣“貝”到后來真正的鑄幣,“天下一圓,地上四方”的思想融入其中。簡單的漢字體現著王朝的意志,含蓄的表達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能。獨具特色,自成體系,光彩奪目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從此產生。 **節 美麗的貝殼 一、初次的相識 公元前3000年的一個夏日,風和日麗,本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一個泛著乳白色光潔美麗的橢圓形物品吸引了女人們的視線(圖1-1、圖1-2),有的人拿起在胸前比劃,高興地叫著;有的人想拿自己的食物去交換。可是如此少見的物件,怎么可能人人都能擁有呢?愛美的女人們視之如珍寶,紛紛去尋求著它。 “貝”這個讓人向往的物件給人們簡單、平淡的生活帶去了微妙的變化。人們都愿意拿自己的所有物品去交換它,尤其是原來有時無法直接交換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但都可通過“貝”來完成。解決了大家因交換物品產生的一些煩惱,“貝”開始成為所有商品交換中*重要的中間媒介。其中一種叫“貨貝”,俗稱為齒貝,它小巧玲瓏、大小近似、價值固定、外觀光滑、質地堅硬耐用。在日常的交換和流通中不易損壞、攜帶方便,自此中國*早使用的實物錢幣“貝”就這樣產生了。“朋”是它的單位,一朋為十個貝。貝被發現后一度成為當時非常珍貴的物品,在中國漢字中,與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都是從“貝”,如寶(寶)、買(買)、賣(賣)、貨、貴、財、貿等。在商周時,貝作為對有功人員的賞賜;戰國時,又用于禮品饋贈,成了人們的*為喜愛之物。 二、35歲的身后 在哈密五堡一個長145厘米寬100厘米的東西向的墓穴中側身屈肢躺著一位35歲上下,0型血,156.2厘米的婦女,她在此已經安靜地躺了3000多年。她體態豐滿,有著細密的汗毛,黃褐色的頭發分梳成小辮。內穿一件*為流行的三角形彩色條紋毛布袍,外披羊毛皮的大衣,足穿長筒皮靴,而*為顯著的是在她的圍巾、衣服、鞋上都裝飾了貝。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卻仍不忘讓生前自己*喜歡的來自數萬里東南沿海的海貝陪著自己。 離這有數百公里的阿拉溝先民們,在隨后數百年的時光里也依然將“貝”作為自己死后的隨葬配飾,或是放在頭側或是在臂旁(圖1-3、圖1-4)。有的還迷信地認為將其含在嘴中,能尸身不腐。沿襲到后來就成了嘴中含真正的錢幣的習俗。 美麗的貝殼就這樣在西域的大地上“神奇”地使用著。直到后來金黃燦爛,質地堅硬“吉金”銅的發現以及金屬冶煉技術的不斷提高,才給真正的錢幣——銅幣開啟了新的篇章。第二節“孔方”與“輕重”相伴 一、首次重大改革 中國**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后。“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秦始皇開始將各諸侯國形狀各異,輕重不一的鑄幣進行統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將方孔圓形“半兩”銅錢作為統一的錢幣形式推廣到了全國,廢除了原各國的舊幣。并對錢幣的質、量、形、用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紀重錢幣”拉開了改革的大幕。“半兩”作為錢幣的重量標準,并規定二十四銖為一兩,因此半兩為十二銖。一銖折合現在差不多有0.67克,足重的半兩應有8克多重。著名的書法家、丞相李斯書寫小篆“半兩”,體式修長,遒勁有力。剛開始的“半兩”還是嚴格按照重量鑄造的,并十分精美。但是秦始皇殘暴的統治,苛暴的徭役,嚴刑酷法,經濟衰微,“重不如文”的銅幣開始在市面上出現了。有的重量才有1克多,錢文也不規整。后來到了漢高祖時期,為了籠絡人心更是變本加厲,允許民間鑄私錢,鑄造了輕如“榆莢”的“榆莢錢”(圖1-5),終于導致了社會嚴重的通貨膨脹。但“半兩”**次站到了一統鑄幣的舞臺。 P1-4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