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梅洛-龐蒂文集 第11卷:1948年談話錄 兒童與他人的關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9921
- 條形碼:9787100219921 ; 978-7-100-21992-1
- 裝幀:10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梅洛-龐蒂文集 第11卷:1948年談話錄 兒童與他人的關系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梅洛-龐蒂于1948年接受電臺采訪的七篇談話錄,另一部分是梅洛-龐蒂于1949年到1952年間在索邦大學教授《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課程的筆記記錄。**部分的訪談可以被視作梅洛—龐蒂早期哲學思想的簡要概括。梅洛-龐蒂在這里向公眾清楚易懂地解釋了他的哲學思想。他強調,科學研究的是獨立于觀察者之外的客觀本質世界,而現代思想和藝術提醒我們關注與觀察者主體相關的世界,即借助感官所知覺到的世界,同時他指出如何通過身體性揭示被知覺世界并接受其未完成性和含混性。在第二部分的課程筆記中,梅洛-龐蒂借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探討兒童關于他人的知覺問題,希望在成熟的人類理智活動之下、即在認知主體與被認知對象的關系層面之下,探討兒童對經驗進行組織的原初活動,尤其是這種活動如何受到兒童與他人的關系、即情感性的影響。
梅洛-龐蒂文集 第11卷:1948年談話錄 兒童與他人的關系 目錄
1948年談話錄
**章 被知覺世界與科學世界
第二章 探索被知覺世界:空間
第三章 探索被知覺世界:感覺事物
第四章 探索被知覺世界:動物性
第五章 從外部看到的人
第六章 藝術與被知覺世界
第七章 古典世界與現代世界
文獻
譯后記
兒童與他人的關系
導論
Ⅰ理論問題
Ⅱ 建立一種身體圖式并開啟對他人的知覺:從零歲到6個月的兒童
Ⅲ 6月齡之后:對自己身體的意識和鏡子影像
Ⅳ “3歲危機”
術語表
譯后記
梅洛-龐蒂文集 第11卷:1948年談話錄 兒童與他人的關系 節選
《梅洛-龐蒂文集 第11卷 1948年談話錄 兒童與他人的關系》:在之前的談話里,我們試圖恢復被知識和社會生活積淀所遮蔽的被知覺世界,我們往往求助于繪畫,因為繪畫不由分說地讓我們重新面對生活世界。在塞尚、胡安·格里斯、布拉克、畢加索那里,我們以不同的方式遇見對象:檸檬、曼陀林、葡萄串、煙草盒,這些東西不是以“熟知”對象的名義從眼皮下溜過,而是相反,它們阻止和詢問目光,以奇特的方式告知其隱秘實體、其物質性方式本身,這樣一來,它們在我們面前“流血”。于是繪畫將我們重新引向對事物本身的看。反過來,一種想重新學會看世界的知覺哲學也為繪畫服務,要恢復繪畫或一般地說恢復藝術的真正地位、真正尊嚴,促使我們接受它們的純粹性。那么關于知覺世界我們已經學會了什么?我們已經了解到,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把事物與它們的顯現方式分開。誠然,如果我對一張桌子做出詞典式的定義:由三條或四條腿支撐的水平平面,我們可以在上面吃飯、寫字等等,我可能覺得達到了桌子的本質,我對桌子可能具有的所有偶性——桌腿的形狀、線腳的風格等等——并不感興趣,然而這不是知覺,而是定義。相反,如果我是在知覺一張桌子,我不會對桌子實現其桌子功能的方式不感興趣,它支撐其桌面的方式每次都是獨具一格的,正是它抗衡重力、從桌腿到桌面的獨特運動使我興趣盎然,使每張桌子不同于其它桌子。這里沒有什么細節——木頭的纖維、桌腿的形狀、木頭的顏色本身和年代、標志其年代的刻痕或磨損——不是意味深長的,“桌子”的意義只有從體現桌子當下形態的所有“細節”中浮現出來時才讓我產生興趣。然而,如果我進入知覺的學堂,我就覺得自己準備好理解藝術作品了,因為藝術作品也是一種肉身的整體性,其中的意義并非自由的,而是與向我展示這一意義的所有符號及其所有細節相關聯并被它們俘獲,因此,藝術作品如同被知覺事物一樣被看見或被聽到,任何定義、任何分析,無論事后對這種經驗做出的清點有多么細致,都不可能替代我對其直接的知覺經驗。這首先并不是那么明顯的。因為通常我們說畫代表著事物,肖像畫代表畫家畫的那個人。畢竟,繪畫難道不是像車站里的指示箭頭那樣、唯有的功能是指引我們到出口或到站臺嗎?又或者難道不是像精確的照片,保留了對象的全部本質,以供我們在對象不在場時研究它?如果是這樣,繪畫的目的就是障眼法,它的意義完全在畫外、在它所指示的事物之中,在主題中。然而所有有價值的畫恰是在違背這一觀念的情況下被構造出來的,畫家們也有意識地與這一觀念斗爭了至少百年。根據若阿基姆·加斯凱的記載,塞尚說過,畫家抓住自然的碎片,“并使之絕對地變成繪畫”。三十年前布拉克更清楚地寫道:繪畫不追求“重構一個尋常事實”,而是追求“構造一個繪畫事實”。因此繪畫不該是對世界的模仿,而是一個自為的世界。這就是說,對畫的體驗并不訴諸于自然事物,肖像畫的美學體驗也不訴諸于與模特的“相似性”(訂做肖像畫的人往往要求畫得像他們,但這更多是出于虛榮而非對繪畫的熱愛)。既然如此,為何畫家不創造出各種富有想象力的不存在對象,像他們偶爾為之的那樣?這就說來話長。我們只要注意到,即使畫家在處理現實對象的時候,他們的目的也從不是使人想起對象本身,而是在畫布上創造出自足的景象。通常人們認為畫的主題和畫家手法之間有區別,這是不合理的,因為對美學體驗而言,主題正是在于畫家在畫布上構造出葡萄、煙斗或煙草盒的手法。這是不是在說,藝術中只有形式是重要的,而我們所說的并不重要?絕非如此。形式和內容、我們所說的和我們說出的方式不可能各自單獨存在。顯而易見的是:我能根據功能充分地想象一個從未見過的對象或工具,至少是它的普遍特征;但是*好的分析也無法讓我猜想到一幅從未見過的畫。因此面對一幅畫,問題不在于對主題和歷史背景進行多番考證——如果這幅畫在創作之初有這么一種歷史背景的話,而在于像感知事物本身那樣去思考、感知這幅畫,根據沉積在畫布上的繪畫痕跡所給予的各種沉默指引,直至畫的所有部分無需言辭、無需推理,形成了一種嚴格的組織,盡管我們無法對之作出解釋,卻也感覺到沒有什么東西是任意的。……
梅洛-龐蒂文集 第11卷:1948年談話錄 兒童與他人的關系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梅洛-龐蒂,法國著名哲學家,與薩特同為存在主義和現象學運動的重要人物,著有《知覺現象學》、《行為的結構》、《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哲學贊詞》等重要著作。 譯者簡介: 鄭天喆,哲學博士,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