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戰略:自主發展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225951
- 條形碼:9787515225951 ; 978-7-5152-259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戰略:自主發展之路 內容簡介
2007年,中醫古籍出版社曾以《中醫戰略》為名,結集出版了賈謙研究員等人的研究成果,鄧鐵濤、朱良春等國醫大師和同道欣然作序,一時洛陽紙貴。此后又有研究報告和文章問世,其思想主旨依然一貫。事實上,賈謙研究員"迷途知返"后對中醫藥的認識已成"一家之言",特別是其提出的建立"以中醫為主,中西醫并重的醫療保健體系"的戰略目標,對當代學人跳出思維樊籬,提升"境界",重塑"格局",進而啟迪民智,開創新風,皆具"鏡鑒"作用,亦可使我國衛生、科技、農業、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政策研究者、制定者、執行者群體獲益。今對該書重新編次,修訂再版,既可為我國中醫藥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精品庫建設增磚添瓦,也是對已去世十周年的賈謙研究員優選的紀念。
中醫戰略:自主發展之路 目錄
序二 賈謙未竟的心愿
原序一
原序二
原序三
原序四
原序五
原序六
原序七
原序八
原序九
前言 我們為什么要為中醫呼吁
戰略篇
重新確立中醫藥重大戰略地位——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總報告
確立中醫藥戰略地位的重要意義
中醫藥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戰略
中藥系列標準的完善及國際化推進戰略
新時期名廠名藥戰略芻議
反思篇
中醫藥——應該重新認識的人類又一醫療保健體系
中藥現代化之我見
中藥必須與國際接軌嗎
中藥現代化、國際化反思
我國中藥出口占世界草藥市場份額究竟有多少?
中醫藥國際化的途徑——澳大利亞中醫藥發展引發的思考
陳欣“假藥”事件的調查與分析
醫魂篇
走出誤區,重鑄中華醫魂
中醫藥領域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體會
經世篇
用中醫藥確保13億人民特別是9億農民健康
中醫藥可以解決非典型肺炎(調研報告)
弘揚中醫藥應作為國家戰略——中醫藥完全可以解決艾滋病問題
民間中醫參與汶川地震救治的苦與樂
中獸醫藥有望讓非洲豬瘟可防可控——關于中獸醫藥防治非洲豬瘟成效的報告
遵循“中西醫并重”方針,全面深化我國畜牧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揮中醫理論優勢,構建全球疫情預報體系
自主篇
遵循自身規律,保持中醫特色,才能弘揚中醫優勢
后記
中醫戰略:自主發展之路 節選
《中醫戰略:自主發展之路》: 在西醫藥學開始形成之前,即二百年之前,西方各國也使用一些草藥,只不過他們沒有完整的系統理論,也沒有什么文獻記載。西藥洋地黃*早的應用就是將洋地黃的葉子曬干研碎服用,后來經提取而成為今天的西藥。隨著工業革命和科技的發展,以解剖學、細菌學、毒理學和化學合成為基礎,形成了現代醫藥學,此后西方就很少再用植物藥了。直到20世紀80年代,西方人士日漸認識到西醫的局限性和化學藥品的不良反應,才又開始重視植物藥。 植物藥是當今西方人對西方草藥的常用稱謂,中藥大多數也是用植物入藥,卻不能稱為植物藥,因為中藥與西方植物藥的概念差異很大,這一點上面已經講過了。所謂中藥是指中醫大夫按照中醫理論、根據八綱辨證所使用的藥,而所謂植物藥,按美國FDA《植物藥產品行業指南》的定義:“包括植物類、藻類、肉眼可見的蕈類以及它們的混合物。”中藥與植物藥的差別如下: (1)中醫藥有系統而又完整的理論,有浩瀚的文獻,遣方用藥有規律可循;西方植物藥是零散的經驗。 (2)早在兩三千年前中醫藥就建立了一定的醫事制度,到唐宋年間逐漸形成理論完整、結構合理、部門齊全的醫療、藥品、教育、考核、選拔、管理等部門及相關制度、法規。中醫藥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而西方植物藥在近幾十年之前從未形成過行業,用植物治病只是個別人的個人行為,而非職業行為。 (3)中藥講究炮制,講究藥物四性五味和歸經;西方植物藥僅應用生藥,不懂炮制后藥性之改變,更沒有四性五味和歸經之說。 (4)中藥多用復方,講究君臣佐使;西方植物藥一般用單味藥,偶用復方,多則四味,亦無君臣佐使之說。 (5)幾千年來,中醫藥一直是我國唯一的醫療保健體系,直至今天,無論大病、小病,急性病、慢性病,均可依賴中醫藥;西方植物藥僅用于可以自我診療的輕淺病癥,對癥用藥,無理論指導。 眾所周知,人參是中藥四維之一,極具補養作用。而且,現代醫學和動物實驗證明,人參沒有毒。但中國人都知道,人參不是任何人都可隨便當飯吃的,需要辨證使用。同時,人參也是西方人認為的植物藥。他們不懂人參的藥性,只知其中所含的化學成分。西歐商店都有人參制作的強壯劑,他們不懂“用人參殺人有功無過”“誤人非必毒藥也”的道理。 中藥與植物藥的差別由此可見一斑。 西方國家也在努力制定草藥標準,歐盟已努力多年,美國FDA去年8月又公布了《植物藥產品行業指南》(草案)。但他們對中藥的了解遠不如我國。就中藥而言,我國*有發言權,故我國制定的中藥系列標準規范應逐漸變成為世界傳統藥物的標準規范。我國應牽頭每年或每兩年舉行一次有關中藥系列標準規范的國際研討會,讓世界了解中醫藥,認可中醫藥,依據中醫藥的標準辦事。 (四)中藥與生物制品的差別 以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特別是以基因工程技術為基礎生產的藥物被稱為生物技術藥物或生物制品。生物制品由于受資源及工業成本的限制,用常規生化技術來制取已難以滿足需要。特別是人體內還有許多生理活性強、含量又極微少的生理活性物質,例如,各種細胞因子、激素、淋巴因子等,應用常規方法不可能制備足夠量的產品供給臨床需要。 應用現代生物技術使人們有可能大規模地制取生物體內的活性物質。下面以胰島素為例說明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制備生物制品的過程:(1)從細胞中分離出或人工合成胰島素基因。(2)進行基因的體外重組,將胰島素基因與大腸桿菌基因連接。(3)進行基因轉移,將連接的基因送回大腸桿菌中去。(4)篩選,將已轉移進胰島素基因的大腸桿菌篩選出來。(5)培養,在發酵罐中大規模培養篩選出的大腸桿菌,通過大腸桿菌的大量繁殖,生產出大量的胰島素分子。(6)分離純化,將大腸桿菌破碎,釋放出胰島素,再經過一系列的提取、純化,即可得到可供藥用的胰島素了。從2000升大腸桿菌培養液中可獲得100克胰島素,相當于從1噸胰臟中提取的數量。現在世界上治療用胰島素90%以上是基因工程產品,目前已有干擾素、人生長激素、人促紅細胞生長素、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數十種基因產品投入市場。 從上述簡單說明可以看出,生物工程藥品與西藥一樣,都是單體,不同的是生物工程藥品是用生物技術生產的,西藥是用化學合成方法生產的。中藥與生物技術藥品不相同的是,中藥是多種成分,生物工程藥品是單一成分,這里仍存在宏觀準確性與微觀精確性的問題。因此,各有特殊性,不能等同看待。 世界各國在新藥審批辦法中,都將生物制品單列出來采取獨立標準。美國是這樣,我國也不例外。在我國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藥審批辦法》第二章中,就將新藥分為中藥、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三種,且在生物制品標題下注明:“新生物制品的審批按《新生物制品審批辦法》實施。”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