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張任城臨床經驗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225111
- 條形碼:9787515225111 ; 978-7-5152-251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任城臨床經驗集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學術思想、臨床經驗、方劑應用、用藥心得、醫案選析等方面分享了其在臨證中寶貴的經驗以及詳細的案例,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結合了實際案例進行分析,特別是對慢性病、疑難病的診治非常精彩,實為一部的中醫臨床經驗集,值得臨床醫師學習、借鑒和參考!
張任城臨床經驗集 目錄
抓主證識病機
合方理論
善于調理
虛損治腎
臨床經驗
不寐證治
眩暈的論治經驗
分經論治外感頭痛經驗
發熱診治經驗
治療慢性咽炎的經驗
咳嗽的辨證特點
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經驗
活血化瘀法治療心系病證的經驗
脾胃病的診治思路
習慣性便秘的治療經驗
慢性泄瀉的治療經驗
前列腺疾病的辨證特色
痹證的治療經驗
汗證的治療經驗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經驗
坐骨神經痛的治療經驗
溫陽祛痰活血法治療胸痹
健脾疏肝祛濕法治帶證
從血虛論治斑禿
養血祛風化痰法治療面癱
方劑應用
全真-氣湯的應用
應用小青龍湯治療咳喘的經驗
越鞠丸的應用
六味地黃丸的應用經驗
應用小建中湯的經驗
應用當歸四逆湯的經驗
陽和湯的應用經驗
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習慣性便秘的經驗
清眩平肝湯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經驗
蒼耳子散加減治療慢性鼻炎
用藥心得
應用附子的經驗
應用黃芪的經驗
應用川烏的經驗
……
醫案選析
張任城臨床經驗集 節選
《張任城臨床經驗集》: 中醫方劑學經歷了由單味藥到多味藥的發展過程,*終形成數以萬計的方劑。無論經方、時方都有嚴格的適應證,當病史、證候、病因、病機單一,與方劑適應證相近時,根據方證相應的原則,“有是證用是方”,以單方加減便可取效。然而臨床證候錯綜復雜,病機千變萬化,尤其病史較長,涉及多個系統的疑難雜病,癥狀繁多,病機復雜,表里兼有,寒熱錯雜,虛實并見。臨床不能用單一病機來概括病情,往往是多個病機的綜合。此時,非一方一藥能夠取效,針對復雜而又不斷變化的病機特點,合方應用勢在必行。可見,證候、病機復雜多變,是合方治療的前提和基礎,合方法則不僅擴大單方的適應證,還為提高臨床療效提供了新思路。張老臨床治療疑難雜癥,常根據病機采取合方治療的手段,彌補了單方的不足。 合方是方劑應用的特殊形式,指兩個或多個固有方劑相合為用,以切中病機為目的,使方證相應,提高療效,還擴大了方劑的應用范圍。早在仲景時代就開創了合方治病的先河,如《傷寒論》146條謂“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柴胡桂枝湯即桂枝湯與小柴胡湯的合方,治療太陽表證未解,邪入少陽,樞機不利,太少同病,見發熱惡寒、肢節疼痛、惡心嘔吐、心下脹滿等癥,病機涉及太陽、少陽兩經病證,如果單用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或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均無法全面概括病機,常顧此失彼。因此,以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調暢氣機,將兩方相合為用,兼顧太陽、少陽兩經病證,使兩經之邪得解,氣機暢達,諸證可去。 又如厚樸七物湯為小承氣湯與桂枝湯的合方,治療腹滿發熱,證屬陽明熱盛,兼太陽中風證,《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9條謂“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方中小承氣湯泄熱通腑以祛陽明之熱,桂枝湯解肌祛風以祛太陽之邪,厚樸七物湯兼顧太陽、陽明兩經病證等。 又如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等方,均是仲景針對病證、病機發生變化,單方加減難以取效者,采取合方應對的典范。 仲景合方理論堪稱創舉,為后世醫家合方治病提供了思路及示范,對后世中醫學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劉完素《宣明論方》的三一承氣湯,是將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三方合用,增加炙甘草而成,其功效等同于大承氣湯,但藥效和緩,藥物作用時間延長,不僅可以治療陽明腑實證,更適合雜病腹滿、便秘的治療。清代吳瑭《溫病條辨》的陷胸承氣湯,是小承氣湯與小陷胸湯的合方,治療痰熱蘊肺、腸腑燥結證。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肅降,有利于大腸傳導糟粕,大腸傳導功能正常,糟粕正常排出,肺氣宣肅有度,氣機升降正常。若痰熱蘊肺,肺失宣降,大腸傳導失常,腸腑燥結,則出現咳嗽,痰多色黃,胸悶氣短,脘腹脹滿,大便秘結不通,舌質紅、苔黃膩。陷胸承氣湯可上清痰熱、下通腑實,臟腑同治,痰熱祛除,肺氣宣肅正常,大腸傳導功能恢復。可見,后世醫家將合方理論不斷發揚光大,豐富了方劑學理論。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相互化生,氣可運血,血可載氣,氣血旺盛,臟腑功能正常,若氣血虧虛,臟腑百骸失養,則變證叢生。薛己《正體類要》記載的八珍湯,乃四君子湯、四物湯的合方,四君子湯治療氣虛證,如面色萎黃、氣短懶言、四肢乏力、不思飲食等,四物湯治療血虛證頭暈耳鳴、心悸不寐等,若氣血兩虛,則需補氣養血同用,將兩方相合為八珍湯,補氣養血,保障氣血旺盛。后世的十全大補丸、血府逐瘀湯等時方,正是沿襲了合方治病的思路,成為方藥活用的典范。 ……
張任城臨床經驗集 作者簡介
王晶,主任醫師,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睡眠分會副會長,寧夏中西醫結合腎病委員會副主委,全國第四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張任城主任醫師學術繼承人,寧夏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曾先后師從國醫大師呂仁和、國醫大師李佃貴、經方大家黃煌教授、腎病專家張寧教授、劉寶利教授。臨床擅長運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癥,主持自治區科技攻關項目1項,出版著作2部,發表論文24篇。 于曉寧,碩士,主任醫師,健康管理師。1995年本科畢業于寧夏醫學院中醫系,現工作于銀川市中醫醫院。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繼承人,中華中醫藥學會慢病管理分會常務委員,寧夏全科學會委員盧化平老師工作室成員。先后發表論文19余篇,主持科研項目3項,參與科研項目10余項,參與出版著作4部。臨床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及其并發癥,在中醫治療消渴、咳喘、胃病、胸痹等疾病方面有獨特建樹。 王黎,山西大同人,1973年生。畢業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歷,中級職稱。參與編寫《基于筋骨理論運用臂叢神經阻滯下手法松解治療凍結肩》等著作。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