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家藏文庫:大學 中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870910
- 條形碼:9787534870910 ; 978-7-5348-7091-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藏文庫:大學 中庸 本書特色
《大學》為后世 zui 耳熟能詳的無疑是宋儒所總結的三綱領、八條目,其構成了全書的整體框架。所謂“三綱領”,是指“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所謂“八條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之教,乃是讓人從近做起,從己做起,修養德行,漸次擴充,至于家族、國家,*終平治天下。這就是儒家所謂的“內圣外王”之道,也是古代有志兼濟天下的士子們的理想人格。
家藏文庫:大學 中庸 內容簡介
《大學》《中庸》作為儒家典籍《禮記》中的兩篇,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相傳《大學》出于曾子之手,《中庸》為子思手筆,代表儒學譜系之正脈,故此二篇自漢代以來即常被抽出單行。清末學者皮錫瑞指出,《漢書·藝文志》于“禮記”百三十一篇外,已別出《中庸》二篇;南朝梁武帝,不僅作《禮記大義》十卷,又作《中庸講疏》一卷;到了宋朝,仁宗皇帝更以《大學》賜進士及第者。(見《三禮通論》)《大學》《中庸》義理精微豐富,修身齊家,性與天道,皆在其中,為宋明以來的儒者高度重視,成為他們建構人性論的基礎。司馬光認為,《學記》《大學》《中庸》《樂記》是《禮記》中 zui 精要的篇章。(《書儀》)程顥、程頤兄弟對《大學》《中庸》二書特加表彰,將之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到了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首《大學》,次《中庸》,次《論語》《孟子》,真正建立了理學的經典詮釋文本系統。
明清以來,“四書”為人所誦習之書,《大學》《中庸》尤為童蒙進學之首務,各種解說注釋也層出不窮。到了現代,國學復興,“四書”漸有家弦戶誦之勢。出于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坊間出版“四書”今注本極多,各有特色。本書作為筆者一己讀書之所得,在古人注釋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和辨析,力求呈現一個平正篤實、切當身心的譯注本。筆者的希望是,一般讀者不僅由此可以初步理解《大學》《中庸》的文義,也能進而對古代賢人的思想世界有所體認和感悟。
家藏文庫:大學 中庸 目錄
中庸
附錄
程顥《明道先生改正大學》
程頤《伊川先生改正大學》
朱熹改定《大學》
朱熹《大學章句序》
朱熹《中庸章句序》
王陽明《大學古本序》(《困知記》本)
王陽明《大學古本序》(《王文成公全書》本)
王陽明《大學古本旁釋》
王陽明《大學問》
唐文治《大學大義序》
唐文治《中庸大義序》
主要參考書目
家藏文庫
大學中庸
家藏文庫:大學 中庸 節選
大學①
[古注]
陸德明引鄭玄: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朱子:大,舊音泰,今讀如字。
[注釋]
①大學:本篇詳載古人治學的次序,宏綱細目,示人門徑,相傳為曾子所作!按蟆弊郑绻x成“泰”,則為學校之名,其義見于《禮記》中的《學記》一篇;如果讀為大小之“大”,則指士子治學應有大的關懷,讀書修身之外,更要民胞物與,兼濟天下。劉光蕡《大學古義》認為這就是《周易》里面說的“范圍天地”“曲成萬物”,很有道理。(《周易》與《大學》《中庸》的道理多有相通之處)其實二義可通,讀“泰”,自含至高無上之義。舊讀“泰”不誤。自朱熹以后,多讀大小之“大”,今俗從朱子之讀,也可。
[解說]
古代有大學、小學之辨!抖Y記·王制》說:“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贝髮W教育的層次階段要高于小學,從品行技藝上升到了圣賢之學!抖Y記·學記》稱:“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贝笠庵^,每年都有學生入學,隔年就要進行學業考查。**年考查點讀經文的能力,以辨其志向;第三年考查是否重視學業,熱愛集體;第五年考查學生能否興趣廣博,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能否互相討論學術,選取學侶,這些都達到目標就叫“小成”。如果在第九年能夠做到觸類旁通,堅守獨立而不違背師說,則可以稱作“大成”了。收到以上的成效,學子們方能具備教化民眾、移風易俗的能力,這就是大學教育的步驟和目的。所以孔穎達總結說:“言如此所論是大學賢圣之道理,非小學技藝耳。”
《學記》又載大學的具體教育方法,其中說道:“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大致意思是,惡念未生之前,用教育加以預防;學生到了可以接受教育的時期,應該適時教導;不超越學生的學習階段而提前講授,堅持循序漸進;鼓勵學生觀摩學習,互相借鑒。指出踏實自修的重要,也強調了群體交流、切磋琢磨的重要,這些都是達到“至善”之境前的積累功夫。
大學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于至善④。
[古注]
鄭注:明明德,謂顯明其至德也。
朱注:程子曰:“親,當作新!贝髮W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注釋]
①道:途徑,引申為宗旨、目標。②明德:人性中固有的善德和智慧。此處朱子解為虛靈不昧之德,《朱子語類》釋作“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謂之明德”,較前說為明晰。③親:親近。④至善:明德、親民所達到的境界。
[今譯]
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君子光輝的德行,在于引導百姓和睦親愛,在于使人達到至善之境。
[解說]
宋儒稱此節為《大學》的“三綱領”。
“親”字,朱子引程頤之說認為應該作“新”,革新之意。證據就是下文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銘,又有“作新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之文,強調教化百姓之意。《章句》所謂“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新民”作為朱熹《大學》詮釋體系中“三綱領”重要一環,《章句》中很多具體解說也是以此為前提的,就其個人闡釋來說,足成理學一家之言。
然而此說未必至當,依古本讀如字也可通!坝H民”之義,似比“新民”更為樸實宏大!渡袝虻洹氛f:“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焙痛颂幟鞯、親民可以互證。《孝經》“開宗明義”章里面,孔子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薄睹献印けM心上》強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都是“親民”的古義。儒家認為“親民”是古往今來善政、美俗的根本。
唐文治《大學大義》引顧炎武的話說:“三代之世,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治國平天下之事?鬃又诘茏右,四代之禮樂,以告顏淵,五至三無,以告子夏,而又曰‘雍也可使南面’。然則內而圣人,外而王,無異道矣。”這里強調了儒家“內圣外王”的傳統,向內修養心性,學習圣人之德;向外擴充己志,要具備治理社會國家的能力。內外兼備,體用不二,這也是“大學”之所以稱“大”的原因。
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古注]
鄭注:止,猶自處也。得,謂得事之宜也。
朱注: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謂得其所止。
[注釋]
①止:欲達“至善之境”的自處、自守之道。
[今譯]
知道追求至善之境的自處之道,才能有明確的志向;志向明確了,才能心靜;心靜然后神安;神安方能思慮周密;思慮周密了,處事方能恰當得宜。
[解說]
孔穎達說:“‘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說‘止于至善’之事。既知‘止于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貳也!ǘ竽莒o’者,心定無欲,故能靜,不躁求也!o而后能安’者,以靜故情性安和也!捕竽軕]’者,情既安和,能思慮于事也!畱]而后能得’者,既能思慮,然后于事得宜也!保ā抖Y記注疏》)
唐文治說:“《尚書》禹之戒舜曰:‘安汝止,惟幾惟康!苟劣谀馨,即所謂‘安汝止’也。‘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所謂‘康’也!捕竽軕],慮而后能得’,所謂‘幾’也!苯癜矗骸渡袝分写笥淼脑捯娪诮瘛兑骛ⅰ菲瑥娬{心有所守方能不妄動,才可臻于平和安康之境,于己、于國都是如此。曾運乾《尚書正讀》解釋這段話,引用了《大學》“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頗見心得。
鄙意認為朱子釋為“至善之所在”,與鄭玄“自處”之義并不矛盾,“止”有不逾越之義,即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亦即仁義至善之德。欲達此境,則不離自修自守之功夫。下文引孔子說《詩》之語“知其所止”,也是說人應擇仁義而自守!墩撜Z·里仁》所謂“擇不處仁,焉得知”。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