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婚禮通志(西北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9488
- 條形碼:9787100219488 ; 978-7-100-21948-8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婚禮通志(西北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研究社會科學、自然科《中國婚禮通志》是國內一部有關中國婚禮習俗的多卷本著作,也是目前反映中國婚禮習俗狀況*全面的著作,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中國婚禮通志》(西北卷)作為其中之一,引用多種明清以來的文獻,全面展示了西北各地婚禮發展面貌及區域性的顯著特點。
中國婚禮通志(西北卷) 內容簡介
婚禮是人類社會中*普遍的民俗現象之一,婚禮的形式豐富多樣,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用、娛樂、禮儀、慶典、宗教、巫術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婚禮可以在更大層面縱觀人類文化。中國是一個婚禮習俗豐富多彩的國家,了解中國各地的婚禮習俗是全面認識中國風土人情乃至國情的一個重要窗口,甚至從婚禮中還可以窺見現代社會發生的變遷和未來發展的趨向。《中國婚禮通志》是國內一套全面介紹和論述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和56個民族婚禮習俗的著作,也是迄今為止有關中國婚禮習俗規模較大、涉及面較廣、內容較豐富的一套民俗學著作。西北卷以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區為研究地域,詳述了該區域內漢族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傳統婚姻禮俗。全書以省份為界,分設五章,梳理了西北地區婚禮習俗的歷史演變、發展現狀和現代變遷,并介紹了該地區豐富多彩、別具特色的婚前禮、正婚禮和婚后禮。西北地區各民族的婚姻禮俗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特征。
中國婚禮通志(西北卷) 目錄
**章 陜西婚禮
**節 概述
一、婚禮狀況
二、婚禮演變
三、婚禮現狀
第二節 首府篇
一、婚前禮
二、正婚禮
三、婚后禮
第三節 市級篇
一、婚前禮
二、正婚禮
三、婚后禮
第四節 縣級篇
一、婚前禮
二、正婚禮
三、婚后禮
第二章 甘肅婚禮
**節 概述
一、婚禮狀況
二、婚禮演變
三、婚禮現狀
第二節 首府篇
一、婚前禮
二、正婚禮
三、婚后禮
第三節 市級篇
一、婚前禮
二、正婚禮
三、婚后禮
第四節 縣級篇
一、婚前禮
二、正婚禮
三、婚后禮
第五節 民族篇
一、婚前禮
二、正婚禮
三、婚后禮
……
第三章 青海婚禮
第四章 寧夏婚禮
第五章 新疆婚札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婚禮通志(西北卷) 節選
《中國婚禮通志(西北卷)》:新中國成立以前,滿族人十六七歲就到了適婚的年齡,但通常十七八歲才正式婚嫁。此時,男家可開始托人打聽合適的姑娘,或直接請媒妁在其間撮合。認定了對象之后,男家即可開始聘媒前往議婚,俗稱“問門戶”。媒人首次登門,以酒一瓶為禮,同時攜帶一張“門戶帖”,上書男方旗籍、姓氏、生辰八字等信息。滿族議婚多重門第,故女家父母可通過“門戶帖”來權衡是否結親。即使對男家條件滿意,女家亦不可即刻表態,往往要經歷媒人攜酒三次提親之后,方才允諾,故民間有“成不成,三瓶酒”的說法。女家通過此舉,一為考驗男家誠意;二則提升女子身價。之后,媒人再安排兩家男女“相看”,通過短暫的見面品評對象的素質,以決定是否*終締婚。男女兩家若對對方的家世、人品滿意,即可交換庚帖進行合婚,請陰陽先生根據男女生辰八字卜算是否相合,并有無妨礙翁姑父母之相。合婚為吉,即可舉行訂婚儀式,訂婚通常分兩次,稱“小定”和“大定”。先擇吉日,男家攜禮前往女家“小定”,主要是贈予新娘衣物、首飾。女家設宴款待。宴畢,男家將耳墜、戒指等首飾戴于姑娘身上,意即婚約確定,不可反悔,故民間亦將此禮稱為“掛墜”。當日,男女兩家還要議定聘禮的數量和品類。之后,雙方可以姻親身份互相往來。訂婚到成婚的時間間隔可長可短,舊時多為兩三年不等。男家于此期間根據議定清單籌辦聘禮。臨近婚期,男家再擇吉日前往女家送聘,即“大定”,民間亦稱“過大禮”。之后,就可以行“問話”禮,與女家商議婚期。烏孜別克族通常在族內選擇婚配對象,婚姻講究長幼有序,子女根據年齡次序結婚。舊時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盛行早婚,有“姑娘一帽子打不到,就可以結婚”的說法。男家有子長到適婚年齡,父母就要為其物色對象。婚俗通常由說親、定親、送聘、迎娶等程序組成。男家看中某家姑娘,就可請一名本家親屬前去說親,求親人不分男女,但必須能說會道、體面大方。媒人攜禮拜訪女家,向其父母表達男家心愿,征詢女家意愿。女家不允,會委婉回絕。即使滿意也不會即刻回復,直至男家數次登門求親,方才點頭答應。之后,就可行訂婚禮,訂婚之前舉行一個稱作“克其克恰依”的儀式。該儀式*為特別之處,是只能女性參加。屆時,男家母親由幾位本家女眷陪同,攜帶點心、茶葉以及贈予姑娘的衣服等禮物前往女家訂婚。女家同樣只由姑娘母親及幾位女眷款待。“男方母親把帶來的禮物十分恭敬地用托盤放在女方母親面前,熱情洋溢地說:“您的女兒像月亮一樣,我的兒子像太陽一樣,月亮只有圍著太陽轉,才會放出燦爛的光。我看他們是天生的一對,您看這樁親事怎么樣?”女家母親接禮表示允婚,雙方可商議訂婚日期。訂婚時仍由雙方母親接洽,新人及雙方男丁不可參與。此日,男家母親帶領一眾女眷攜帶彩禮以及馓子、包子、奶油、手抓飯等各色食物前往女家設宴,要特別準備一只羊贈予女家。女家母親及女眷于門前迎候,簡單寒暄之后,男家人隨即將食物取出,擺于桌上,安排筵席。在此過程中,女家人站立一旁,不提供任何幫助。一切準備就緒,“男方的母親把一碗盛有熱糖茶的碗,放在茶盤上,用雙手高高地舉著,畢恭畢敬地獻給女方的母親。一位男方家的代表,當眾打開帶來的禮物,唱說著彩禮單,有給新娘父母親的衣料,新娘的各類衣料、紗裙、金或銀質的耳環,及其他飾物、頭巾、皮鞋等。女方家的親友爭先觀賞著這些彩禮,新娘卻不露面”。女家收禮赴宴,即可商議婚期,兩家就可開始準備婚禮。在結婚前,如遇肉孜節、庫爾班節等節慶,男方要拜訪女家,并贈送布料、衣物、食品等禮品。俗稱“拜節”。“結婚的前一天,新郎父兄均到新娘家中,與新娘父母共同確定邀請客人名單,然后,散發請帖。吉日所用一切人員、用具、開支都由男方承擔。”在俄羅斯族中,青年人的婚姻多系自由戀愛發展而來。社會為青春期男女安排了很多戀愛交友的機會,青年人可以通過頻繁的交友活動發展感情,并走入婚姻的殿堂。盡管如此,在正式締婚之時,仍需要請人前去說媒,由此揭開婚禮的大幕。男子看上某個姑娘,必告知父母,男家即請媒人前往女家說親。求婚之日,父親、媒人以一個面包為禮,拜訪女家。面包之上撒鹽,用白布包好。至女家,“媒人就對姑娘的父母說:‘請接收我們的面包和鹽巴!’對方要說:‘請坐!’”,之后媒人就可以向女家表明來意,介紹男子家庭和個人情況,征詢女家的意愿。女家父母愿意結親,就會將女兒叫出,征求姑娘的意見。姑娘反對,會拒收面包;若同意,則會親手將面包切開與眾人分享。之后,男家邀請女家父母及親屬到家舉行訂婚儀式,商議婚禮的日期。男女兩家各自備辦婚禮。女家要為姑娘準備嫁妝,多為衣物、首飾、被褥、箱子,簡奢視自家經濟情況而定。臨近婚禮,男女兩家各自通知親友前來觀禮赴宴,見證新人的結合。……
中國婚禮通志(西北卷) 作者簡介
瞿明安,男,漢族,1960年10月生。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畢業于云南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83年至1997年在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1998年至2005年在云南大學人類學系任教,擔任副系主任;1999年被破格評為研究員。已出版《中國民族的生活方式》《現代民族學》《中國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婚姻家庭卷》等著作十余部,主編《中國象征文化叢書》《中外新視野婚禮叢書》等叢書五六種,在《民族研究》《史學理論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民間文學論壇》《思想戰線》《民俗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此外,《中國民族的生活方式》被列入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現代民族學》獲2011年教育部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丁桂芳,女,民族學博士,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民族學與人類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以少數民族婚姻家庭、性別社會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出版學術專著2部,參著3部;在《民族研究》《思想戰線》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