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凌煙閣:大唐風云人物啟示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50942
- 條形碼:9787521750942 ; 978-7-5217-5094-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凌煙閣:大唐風云人物啟示錄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15歲及以上學生群體、歷史迷、軍事迷、企事業管理/決策者作者以獨具時代標識和象征意義的凌煙閣切入,從唐代300年歷史中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位能臣武將,并對他們在戰爭沖鋒陷陣建立的不世功勛,在官場上建言獻策締造的政治文明,在鞏固政權與重塑大唐基業中立下的汗馬功勞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講述,為我們繪就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凌煙閣“功臣圖譜”,使我們對唐代這一熟悉又陌生的精英群體有了更加具象化的了解,也讓我們透過這一人物群像看到這些叱詫風云的歷史人物是如何影響了大唐300年波譎云詭的歷史走向。閱讀本書,靠近千年前群星閃耀的時代,感受300年大唐帝國的盛衰史,領略大丈夫豪氣干云的氣概和革故鼎新的精神。為理政興邦、為人處世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樣本。
凌煙閣:大唐風云人物啟示錄 內容簡介
《凌煙功臣——唐代風云人物啟示錄》是一本以人物為主線索,講述締造大唐歷史基業的數十位凌煙閣功臣的通俗歷史敘事作品。
凌煙閣是唐代長安城太極宮的一座閣樓,唐太宗于貞觀十七年將二十四位在建國和玄武門事變中建立卓著功勛的功臣畫像懸掛在閣中,用以標榜功勞,激勵后進。所以,在后世的文學語言中,“凌煙閣”成了“建功立業”的代名詞。唐代先后有四位皇帝陸續將功臣添補到凌煙閣中,如郭子儀、李光弼、張九齡、馬遂等赫赫有名的功臣,總數*終達到了一百人以上。
于老師以“凌煙閣”為核心,從唐代300年的歷史中精挑細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位文臣武將,從影響大唐歷史發展的這一超群絕倫的群體入手,通過對每個功臣的人物性格、社會交游、顯赫功勛,乃至其與皇帝之間的微妙關系進行細致剖析,我們既能看到這些風云人物是如何影響了唐代300年波譎云詭的歷史,同時也在整個歷史大變局中看到了個體命運的發展軌跡。
作者在講述歷史的同時,也在剖析人性,透過那些參差百態的人物性格與跌宕起伏的個體命運,看清個體與時代同頻共振下盤根錯節的復雜關系,看懂個體與時代的博弈與交鋒,進而引導我們去思考人生的抉擇,明白人生的際遇與機緣。
本書文本結構清晰,講述通透曉暢,時間脈絡貫穿整個唐代歷史。閱讀本書,就是閱讀群星閃爍的大唐300年的風云歷史,感受文臣與名將栩栩如生的形象以及大丈夫豪氣干云的氣概。為理政興邦、為人處世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樣本。
凌煙閣:大唐風云人物啟示錄 目錄
前言 凌煙高閣 1
長孫無忌:身份加持下的**功臣 7
尉遲敬德:呵呵,這哥們兒 16
房玄齡:唐代蕭何 26
秦瓊:門神之外的秦叔寶 37
程知節:一個真實的程咬金 47
李世勣:從徐世勣到李勣的人生 56
柴紹:平陽公主的賢外助 67
李靖:文武雙全的**儒將 76
魏徵:瑕不掩瑜的一代諫臣 86
侯君集:為卿不上凌煙閣 96
屈突通:復雜時代下的矛盾人物 105
唐德宗:*特別的凌煙功臣 114
郭子儀: 吾之家國,由卿再造 126
李光弼:同為英雄,命途相左 136
仆固懷恩:成也回紇,敗也回紇 147
魚朝恩:朝堂內外的一陣陰風 157
程元振:凌煙敗類 167
褚遂良:一代書法家的是與非 177
蘇定方:功勛卓著卻大名不顯? 187
馬燧:為何令人惜而恨之? 197
婁師德:“忍”的境界與智慧 207
張九齡:大唐*為鮮明的符號 217
劉文靜:滿腹牢騷也會要人命 227
張巡:延續國祚的悲壯功臣 237
結語 凌煙悲歌 249
凌煙閣:大唐風云人物啟示錄 節選
前言 凌煙高閣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是唐代詩人李賀所作《南園十三首》中的四句詩,氣勢磅礴,千古名句。這四句詩體現出李賀的胸懷抱負和他對凌煙閣的敬仰。豈止是李賀,從唐代以后,“凌煙閣”三個字就是中國人心目中“建功立業”的代名詞,那么凌煙閣究竟有哪些故事,值得它被國人如此推崇?
凌煙閣是唐代長安城太極宮中的一座建筑,顧名思義,閣,就是一座高樓。貞觀十七年(公元643)二月,李世民下令為二十四位功臣畫影圖形,執筆者不是別人,是唐代著名大畫家閻立本。題字者是著名書法家褚遂良。這些畫像掛在凌煙閣上,供人瞻仰。這是秉承了漢代在麒麟閣、云臺為功臣畫像表彰的傳統。
凌煙閣是唐太宗建的,但是后世的皇帝也曾把自己那個時代的功臣畫影圖形掛在里面,這些皇帝包括代宗、德宗、宣宗、昭宗等。*后圖像凌煙閣的功臣總數多達百位以上。凌煙閣貫穿了初唐、中唐、晚唐,審讀凌煙閣,就是閱讀大唐三百年的歷史。
圖畫凌煙閣首要的目的自然是表彰功臣,這也是歷史的共識,但是除此之外,每個皇帝圖像凌煙閣都有自己的用意。
我們依次來看一下,**個皇帝:唐太宗。
太宗是圖畫凌煙閣的**個皇帝,所以我們把他作為重點加以分析。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記載了他的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的名單,他們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咬金、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秦叔寶。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記載了唐太宗發布的《圖功臣像于凌煙閣詔》,里面他說這二十四功臣分為四種,
**種是:“綢繆帷帳,經綸霸圖”,“綢繆”指的是預先作準備,圖謀霸業,也就是太原起兵,建立唐朝。
第二種“學綜經籍,德范光茂”,意思是學識超凡,德行高尚。
第三種是“竭力義旗,委質籓邸”,意思是當年在秦王府跟隨著他的那些人。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前是秦王,藩邸一詞指的是
第四種是“受脤(shen)廟堂,辟土方面”,也就是說在太宗上臺后聽命于太宗開疆拓土的。
為什么要圖像凌煙閣?我分析原因有如下幾個:
**個原因,表彰功臣,獎掖后進
太宗是個非常重視人才的人,當皇帝二十余年不斷發掘人才,表彰老功臣,無疑是為了給年輕人樹立榜樣,正如他在詔書中所說的:“庶念功之懷,無謝于前載;旌賢之義,永貽于后昆。”用意說得很明白了。
第二個原因:英雄遲暮,紀念已逝年華。
選擇此時圖畫凌煙閣與一個人的死有關,誰?魏徵。魏徵在這一年的正月去世了,二月李世民就開始搞凌煙閣,那么就有理由說這是由于李世民感慨自己的這批忠臣逐漸老去,去世者也有不少了,當時24人中已經有10人去世了,有的人是積勞成疾,有的人是在戰場上受創成疾,就包括太宗本人也已經步入晚年了, 想當年叱詫風云,氣吞萬里如虎的謀臣猛將們現在已經逐漸凋零,人老了就愛回憶過去,太宗估計也未能免俗。
第三個原因:加強宣傳攻勢,宣揚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請注意剛才提到的詔書里是把“建國”放在首位的,這是太宗刻意需要傳遞給大家的信息,即這些跟隨他的人都是建國的功臣,那么他成功沒有?顯然很成功,比如唐朝天寶年間錢起的《圖畫功臣賦》就曾經這樣說:“先帝之革隋也,應歸運而大義舉,獲仁人而鴻業集。及乎計伐錄功,日不暇給,寶玉不足以勸賞,故茅土是封;鐘鼎不足以昭宣,故圖贊是緝。傳厥象于繪事,壯崇臺于天邑。”唐后期劉肅《大唐新語·褒錫》:“貞觀十七年,太宗圖畫太原倡義及秦府功臣。”類似的例子非常多,看來后來的唐人已經普遍認可了這種說法,現在您在咱們的很多現代出版物和網絡上看看,一說“凌煙閣”,很多人都說是用來表彰建國功臣的,這就是太宗要的效果。
這些人都是建國功臣嗎?誠然,這其中的確有很多人參與了隋末唐初的建國戰爭。可是除此之外,還有玄機,他所確立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與其說是建國功臣,不如說是玄武門事變功臣,這里面,直接參與玄武門事變者有12人,包括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段志玄、屈突通、長孫順德、侯君集、張公謹、程咬金、秦叔寶。在玄武門事變前就通過氣,至少不反對李世民的有3人,包括李靖、蕭瑀、李勣。配合玄武門事變,在洛陽執行收買豪杰者任務者1人——張亮。雖未直接參與玄武門事變,但是屬于秦王府重要成員的有5人,即劉弘基、殷開山、虞世南、劉政會、唐儉。原屬太子李建成集團,事變后被太宗收服的1人——魏徵。如此看來與玄武門事變無直接關系者只有2人,即駙馬柴紹和宗室李孝恭。而在詔書里他可是說這些人首先是建國有功。比如凌煙閣**功臣是長孫無忌,可是第二講里咱們就會提到——長孫無忌在建國戰爭中作用并不大,玄武門事變才是他的主要功勛。而真正的建國功臣宇文士及、裴寂、劉文靜等人他卻沒有列入凌煙閣中。他在故意混淆建國功臣和自己的親信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比如宇文士及:宇文士及在隋朝是駙馬,和李淵共事時關系特別好,當時隋煬帝已經把國家折騰得差不多了,宇文士及與李淵之間就有過一番秘密的商議——舉兵推翻隋煬帝。后來李淵果然在太原舉兵,宇文士及投奔李淵,李淵對建國功臣裴寂、劉文靜說:“此人與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輩皆在其后。”(《舊唐書》卷六三《宇文士及傳》)也就是說這是鼓動李淵奪取天下的**人。可他不是太宗的人。所以沒進入凌煙閣。
再例如裴寂和劉文靜:這兩個人應該算得上是太原起兵*主要的謀劃者,關于他們我們后面會有專題。從勸說李淵到*后的組織、指揮,這兩個人都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建國后,裴寂成了李淵的左膀右臂,群臣**。而劉文靜為何沒有進入凌煙閣?此人與李世民關系更親近一些,但是嫉妒裴寂的地位,*終獲罪,被李淵殺了。而此事也被看作是唐高祖與李世民集團之間的矛盾斗爭。這兩個功臣沒有進入凌煙閣,各有各的原因,裴寂是高祖李淵的紅人,李世民自然不愿意把他列入,劉文靜沒列入是因為劉文靜是高祖李淵殺的,李世民雖然惋惜,但是高祖去世不到十年,就把劉文靜列入凌煙閣,這不等于在天下人面前否定高祖。玄武門事變后,太宗*怕人說他不孝,所以不方便將劉列入凌煙閣。
太宗就是這樣成功地用圖畫凌煙閣的方式向天下宣揚了自己的合法性,所以說,高聳的凌煙閣不僅標志著唐朝開國叱詫風云的歷史,也標志著帝王的心機。
下面再來看一下唐代宗圖畫凌煙閣的動機。
貞觀十七年之后一百余年凌煙閣里再沒有大的舉動,唐朝總的來說處于相對和平的時代,國力也在穩步上升。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這一切,這一場大戰亂造成了國力的由盛轉衰,同時也誕生出一大批平叛的英雄人物。怎么表彰他們,除了封官許愿,代宗又想到了凌煙閣。于是在寶應元年和廣德元年兩次圖畫凌煙閣,這次進入凌煙閣的功臣多達32位。可見在代宗心目中這些人地位不亞于開國功臣。
這其中就包括當時的皇子、未來的唐德宗李適(kuo)、郭子儀、李光弼、仆固懷恩等等。都是平定安史的功臣。不過里面也有些人耐人尋味,比如薛嵩、田承嗣等等,這些人的特點是本身是安史叛軍成員,*終舉地投降官軍。雖然歸降,但是這些人仍然握有軍隊和實權,代宗把他們列入凌煙閣,純粹是為了籠絡他們。這些人也是后來藩鎮割據的基礎。
除此之外還有宦官,程元振和魚朝恩,唐朝后期政治上的一大弊端就是宦官專權,宦官逐步控制了朝廷和軍隊,甚至換皇帝、殺皇帝,安史降將和宦官進入凌煙閣,充分說明凌煙閣開始變味了,開始變成了向各方政治勢力妥協的工具了。
至于唐德宗,他是個命運多舛的皇帝,經歷過安史之亂,自己即位后雄心萬丈想收服藩鎮,卻遭到失敗,甚至被叛軍逼迫逃出長安,逃到了奉天城(今陜西乾縣),敵軍圍攻,險些遭遇不測,多虧多方勤王之師才幸免于難,因此被他圖像凌煙閣的功臣中就有李晟、馬燧等一批所謂“奉天定難功臣”。當時的德宗歷經磨難,看到凌煙閣時感慨良多,他說:“我行西宮,瞻宏閣崇構,見老臣遺像,颙然肅然,和敬在色”,我路過凌煙閣,看到那些老臣遺像,肅然起敬。他又說:“睹往思今,取類非遠。且功與時并,才為代生,茍蘊其才,遇其時。尊主庇人,何代不有?”(《舊唐書·李晟傳》)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也要表彰自己的功臣。所以他也大規模圖像凌煙閣。
至于唐宣宗,在唐后期的皇帝中,他的統治比較清明,國家也比較安定,被人稱為“小太宗”,而他圖像凌煙閣的目的實際上是對建國以來的歷史做個回顧,因此他表彰的人物特點是數量多而且時間跨度很大,以前有些沒進入凌煙閣的人物在他手里進入了,比如剛才提到的裴寂、劉文靜,還有張柬之、張九齡等人。他是以一個后人的眼光在回顧本國史,相對來說比較客觀公平。
*后一個圖像凌煙閣的皇帝是唐昭宗,晚唐的皇帝。此時的唐朝皇帝已經權威喪盡,政權風雨飄搖,唐昭宗曾經遇險,一個叫劉季述的宦官發動政變,把他囚禁起來,逼著他禪讓給太子,仰賴神策軍將領發動突襲殺死了劉季述,這才撿了一條命,因此被他圖像凌煙閣的是幾位救他的功臣,孫德昭、董從實、孫承誨。此時的凌煙閣身上折射出來的就是皇權的顫顫兢兢。
這本書將在這三百年間百余人中挑選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余位人物加以介紹,每人一講,貫穿整個唐朝歷史。
凌煙閣:大唐風云人物啟示錄 作者簡介
于賡哲,男,祖籍山東,1971年生于陜西咸陽。武漢大學博士、南開大學博士后 ,現任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史、醫療社會史。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在學術界產生良好反響,許多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光明日報》《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摘編觀點。曾多次獲得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陜西省高等院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近年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狄仁杰真相》《上官婉兒》《大唐英雄傳》《她世紀》《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上下冊)《隋唐人的日常生活》《唐開國》等作品。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