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地球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91060
- 條形碼:9787568091060 ; 978-7-5680-910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球的故事 本書特色
◆ 中小學生成長經典伴讀,李四光寫給青少年的地質科學普及讀本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者李四光寫給青少年的地質科學普及讀本。閱讀本書,我們不僅可以明白地球的外部特征和內部構造,還可以懂得火山噴發和地震的發生原理,更可以了解煤炭、石油的形成過程,等等。李四光教授從尋常的現象入手,帶領我們開啟對地球的好奇模式,重新認識我們的生命家園。 ◆ 一部能夠讓我們了解地球、增加地質知識、培養科學精神的作品 全書行文嚴謹,語言質樸平易,說理深入淺出,將枯燥的科學知識饒有趣味地娓娓道來。該作品還反映出李四光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腳踏實地做人的科學素養,文情并茂,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學普及類讀物。 ◆ 環保印刷,彩色插圖,給孩子多元化的科學啟蒙 既有知識密度,又輕松好讀。本書解答了地殼的形成、冰川的起源、地球的年齡等問題,并附插圖、圖表輔助理解,包含年代地層表、地殼物質循環、地球內部構造等插圖,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加直觀與立體的地質世界。全書彩色插圖,環保油墨印刷,采用進口品質紙張,以松木紙漿為原料,擁有植物纖維,紙色護眼。
地球的故事 內容簡介
《地球的故事》是一部有關地質知識的經典科普讀物。主要講述了地球的年齡、地殼的形成、地質力學的發展、冰川的起源等地質問題,也包括古生物及古人類、人類起源地等地質學交叉學科生物學的問題。全書既有科學性,又具趣味性與可讀性,書中不僅展現了我國的一些基本地質歷史及風貌,也展露了作者嚴謹治學、腳踏實地做人的科學精神。
地球的故事 目錄
看看我們的地球/1
從地球看宇宙/7
地球年齡“官司”/10
天文學地球年齡的說法/13
天文理論說地球年齡/16
地質事實說地球年齡/20
地球熱的歷史說地球年齡/23
地球之形狀/27
地殼的概念/30
淺說地震/48
燃料的問題/52
現代繁華與炭/60
大地構造與石油沉積/82
地史的紀元/84
地質力學發展的過程和當前的任務/91
啟蒙時代的地質論戰/119
地層工作的要點/129
三大冰期/140
中國地勢淺說/158
侏羅紀與中國地勢/166
滄桑變化的解釋/170
古生物及古人類/176
人類起源于中亞嗎/206
讀書與讀自然書/212
如何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215
風水之另一解釋/217
地球的故事 節選
導讀(節選) 《地球的故事》讓我感到吃驚:具有如此程度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的李四光,用平常的語言把《地球的故事》寫得如此樸實易懂而又不乏深度,今天讀來也有很多的收獲。具體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本書圍繞一個軸線——時間軸——展開:從地球的年齡開始,分別從天文和地理的角度來展開地球四十億年的故事,自然引出地球的歷史。從遠古時代到生物興起的寒武紀,到地形地貌基本定型的侏羅紀以及滄海桑田之變的全新世,精彩而生動。 二、另外一個輔助本書展開的軸線是空間軸:通常我們所講的空間是圍繞周邊的三維空間,而地球的三維空間的維度是比較大的,從地球結構的四個圈層,到高山大海的起伏,有一個大的空間跨度,在這樣的空間跨度上來看待地球上的一切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高山挺拔,而下面巖石的相對密度較小,大海深沉,海底巖石相對密度較大;有一個奇妙的平衡。分布于地球上的平原、河流,均有自己的故事,你可以找到你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的故事。 三、在這樣的兩個軸線形成的時空中,穿插了眾多和社會人文有關的事情:動植物的興起和發展,人類社會所必需的石油、煤炭的成因及勘探等。把地質學的基本理論表達得十分完整,讀者既可以從中了解地球的知識,也可以了解地質學的基本知識。 四、書中對地質力學也進行了介紹:它是由地質學和力學相結合的一個學科,具體來講,是抓住了地球運動中自轉速度變化引起的板塊運動的規律,且對所有的構造體系進行綜合研究的結果。雖然新的理論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今天已經鮮有人提及地質力學,但作為一種思考方法,我認為地質力學在地學界也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五、李四光對新中國兒童學習地理知識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能夠從小就打好地理學的基礎,長大成為祖國需要的有用人才。 今天我們提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其實里面均有一個基礎,就是地質基礎。如果你想了解綠水青山和地質基礎之間的關系,利用本書提供的時間和空間軸線,加上基本的地學知識,你自己就可以去尋找和發掘其中的深刻內涵。這本書既是中小學生的好讀物,也是普通人了解地質學的好書! 看看我們的地球(節選) 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九大行星之一,它是離太陽不太遠也不太近的第三顆行星。它的周圍有一圈大氣,這圈大氣組成它的*外一層,就是氣圈。在這層氣圈下面,就是有些地方是由巖石造成的大陸,大致占地球總面積的3/10,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7/10都是海洋,稱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不過,在大海底下的這一部分石圈的巖石,它的性質和大陸上露出的巖石的性質一般是不同的。大海底下的巖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陸上的巖石輕一些,一般顏色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同性質的巖石規規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在的幾十億年的過程中,發生了多次的翻動,原來埋在深處的巖石,翻到地面上來了。這樣我們才能直接看到曾經埋在地下深處的巖石,也才能使我們想象到石圈深處的巖石是什么樣子。 隨著科學不斷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了解是越來越廣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眼睛所能鉆進石圈的深度,頂多也還不過十幾千米,而地球的直徑卻有12000多千米呢!就是說,假定地球像一個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們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間接看到的一層就只有一張紙那么厚。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樣子,我們有沒有什么辦法去偵察呢?有。這就要靠由地震的各種震波給我們傳送來的消息。不過,通過地震波獲得有關地下情況的消息,只能幫助我們了解地下的物質的大概樣子,不能像我們在地表所看見的巖石那么清楚。 地球年齡“官司”(節選) 地球的年齡,并不是一個新穎的問題,在上古的時代早已有人提及了。例如迦勒底人(Chaldeans)的天文學家,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算出世界的年齡為21.5萬歲。波斯的瑣羅亞斯德(Zoroaster)一派的學者說,世界的存在只限于1.2萬年。中國俗傳世界有12萬年的壽命。這些數目當然沒有什么意義。古代的學者因為不清楚自然的歷史,都陷入一個極大的誤解,那就是他們把人類的歷史、生物的歷史、地球的歷史,乃至宇宙的歷史,當作一件事看待,意謂人類未出現以前,就無所謂宇宙,無所謂世界。 中古以后,學術漸漸萌芽,荒誕無稽的傳說漸漸失去可信性。然而公元1650年時,竟有一位有名的英國主教厄謝爾(Bishop Ussher)曾大書特書,說世界是公元前4004年造的!這并不足為奇,恐怕在科學昌明的今日,世界上還有許多人相信上帝只費了6天的功夫,就造出我們的世界來了。 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期,地質學、生物學與其他自然科學同一步調,向前猛進。德國出了維爾納(Werner),英國出了赫頓(Hutton),法國出了布豐(Buffon)、拉馬克(Lamarck)以及其他著名的學者。他們關于自然的歷史,雖各懷己見,爭論激烈,然而在學術上都有永垂不朽的貢獻。俟后英國的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赫胥黎(Huxley)諸氏,再將生物進化的學說公之于世。于是一般的思想家才相信在人類出現以前,就已經有了世界。那無人的世界,又可據生物遞變的情形,分為若干時代,每一時代大都有陸沉海涸的遺痕,地球歷史之長,可想而知。至此,地球年齡的問題,始得以正式成立。 淺說地震(節選) 地震能不能預報?有人認為,地震是不能預報的,如果這樣,我們做工作就沒有意義了。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地震是可以預報的。因為,地震不是發生在天空或某一個星球上,而是發生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絕大多數發生在地殼里。全球一年大約發生地震500萬次,其中95%是淺震,一般在地下5~20千米。雖然每隔幾秒鐘就有一次地震或同時有幾次,但從歷史的記錄來看,破壞性大甚至毀滅性的地震,并不是在地球上平均分布,而是在地殼中某些地帶集中分布。震源位置,絕大多數在某些地質構造帶上,特別是在斷裂帶上。這些都是可以直接見到或感到的現象,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實。 可見,地震是與地質構造有密切關系的。地震,就是現今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也就是現代構造變動急劇地帶所發生的破壞活動。這一點,歷史資料可以證明,現今的地震活動也是這樣。 地震與任何事物一樣,它的發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個過程。近年來,特別是從邢臺地震工作的實踐經驗看,不管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哪一種或哪幾種物理現象,對某一次地震的發生,起了主導作用,它總是要把它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才能夠發生震動。關鍵之點,在于地震之所以發生,可以肯定是由于地下巖層在一定部位突然破裂。巖層之所以破裂又必然有一股力量(機械的力量)在那里不斷加強,直到超過了巖石在那里的對抗強度。而那股力量的加強,又必然有個積累的過程,問題就在這里。逐漸強化的那股地應力,可以按上述情況積累起來,通過破裂引起地震;也可以由于當地巖層結構軟弱或者沿著已經存在的斷裂,產生相應的蠕動;或者由于當地地塊產生大面積、小幅度的升降或平移。在后兩種情況下,積累的能量,可能逐漸釋放了,那就不一定有有感地震發生。因此,可以說,在地震發生以前,在有關的地應力場中必然有個加強的過程,但地應力加強,不一定都是發生地震的前兆,這主要是由當地地質條件來決定的。
地球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四光 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一生致力于古生物學、冰川學以及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首次發現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并在能源勘探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寫下了大量著作,為新中國的地質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代表作有《地質力學概論》《冰期之廬山》《中國北部之??科》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