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封建制度的緣起與中歐封建道路的不同走向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231832
- 條形碼:9787307231832 ; 978-7-307-2318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封建制度的緣起與中歐封建道路的不同走向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了遠古時期人口增殖、分化及血緣世系傳遞與封建制度產生的內在聯系,揭示出族群在分宗別氏過程中,母體族群對分離出去的子族群胙土命氏的范式,形成了封建制度的初始基因。這個封建基因伴隨人類文明發展不斷演化,從封土建氏到封土建邑,封土建國,*終形成了由封君、封臣、封土構成的完整封建制度體系。本書從古代中國和歐洲的不同自然稟賦出發,揭示中國遠早于歐洲創造出成熟的農耕文明,從而也遠早于西方進入了封建社會的初始原因;比較了秦統一后的中國與進入封建社會的歐洲在經濟結構、社會組織、國家治理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從而導致了古代中國和歐洲封建道路的不同走向。
封建制度的緣起與中歐封建道路的不同走向 目錄
**節 人口幾何級數增長與分宗立族、胙土命氏的必然
第二節 昭穆制、分級制和“以王父字為氏”制度
第三節 血緣的排外性、社會各力量均勢大格局與封建制度形成的外部環境
第四節 血緣世系的傳遞與分宗別氏的內生要求形成了封建制度的基因
本章小結
第二章 不同自然環境對中歐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的塑造
**節 古代中國自然環境與農耕為主生產方式的形成
第二節 歐洲古代自然環境對其生產方式的塑造
第三節 不同自然稟賦、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的比較
本章小結
第三章 中歐封建制度的成型
**節 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早熟
第二節 姍姍來遲的歐洲封建社會
第三節 關于中歐封建化進程中的幾個特點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歷史大拐點:中國封建制度的早夭與中央集權帝國的形成
**節 從“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到個體家庭的獨立
第二節 權力大家族在政壇上的衰亡
第三節 各國改革過程就是公權力從家族剝離流向國家的過程
第四節 國家治理模式的重大變化:郡縣制的設立
第五節 封建制在中國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秦統一后中國和西歐政治生態——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治理模式與封建制度的比較
**節 血緣大家族還是個體家庭為社會基本細胞.決定了整個社會的治理架構
第二節 歐洲政治力量多元化權力架構及對王權的制約
第三節 古代歐洲政治力量與精神支柱——基督教會的作用
第四節 中世紀歐洲“國王靠自己過活”與“王在法下”
第五節 中央集權專制政體、皇權至上的典范——秦以后中國的社會治理模式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中歐不同社會治理模式下的農業、農民生存狀態
**節 中歐古代農業生產力水平比較
第二節 中歐古代農戶的賦役負擔及生存狀態比較
本章小結
第七章 不同政治、經濟生態決定了中、歐古代社會發展的不同走向
**節 歐洲多元社會力量的平衡,為社會經濟的自由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第二節 中國古代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是新經濟因素發展的桎梏
第三節 由農本到重商——古代中國和西歐的不同政策取向
第四節 原始平等、民主制度在中國的中斷與在歐洲的傳承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書目
封建制度的緣起與中歐封建道路的不同走向 作者簡介
薛惠宗,男,1955年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籍貫江蘇鹽城。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歷史系,后又考上該校世界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吳于廑先生。畢業后,被湖北省委組織部選調進,先后在孝感市委辦公室,湖北省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香港招商局深圳蛇口工業區黨辦工作,曾任副處長,《改革縱橫》雜志常務副總編,高級政工師職稱。在大學和工作期間,曾在《世界歷史》《求是》等雜志和報刊上發表論文約二十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