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王朝之癢 本書特色
★百萬粉絲公眾號“一個壞土豆”首部作品,全網1億+閱讀的中國史! “一個壞土豆”自創建以來,憑借100+篇全網閱讀量1000萬+的爆款文章,成為文化類自媒體頭部博主! ★語言簡潔曉暢,詼諧卻不庸俗,既有《萬歷十五年》的大歷史觀,又有《明朝那些事兒》的詼諧幽默,是一讀就懂、一讀就通的中國史。 ★深度解析古代王朝的兩難困境! 一、漢朝:“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底氣是什么? 匈奴侵襲,和親送錢能保一時和平,漢武帝為什么就忍不了?打仗要花錢,和平靠隱忍,漢朝是怎么做到既能打擊豪強,又能打擊匈奴的? 二、唐朝:農耕文明的極限,是財政管轄的極限。 唐朝疆域遼闊,邊疆軍政開支巨大,朝廷難以維系。朝廷放權節度使,就地征稅,養兵自重,終于培養出一個又一個龐大藩鎮,反過來威脅朝廷。 三、宋朝:從唐朝的尸體上爬起來,頭也不回地奔向另一條不歸路。 宋朝沒有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的天然屏障,面對游牧民族的長驅直入,沒有走唐朝的老路,始終對地方嚴防死守,軍事、財政、司法都收歸中央,于是官越來越多,兵越來越弱。 四、明朝:要內斗,還是要失控的內斗? 對于明朝皇帝來說,大臣互相斗得越狠,皇權越穩。從大明到南明,皇帝的這一套平衡術終于玩砸了。 五、清朝:改革還是守舊,這是一道送命題。 康熙朝末期,清廷貪污腐敗成風。雍正帝即位,他可以什么都不做,繼承“祖宗之法”,等待問題徹底爆發。他也可以銳意改革,卻勢必得罪利益集團,搞不好王朝要提前覆滅。 ★11個王朝隱患如附身之虱,胡亂抓撓便血流成河! 階層固化、土地兼并、豪強政治、外敵入侵、財政制度、稅收制度、人口問題、民族融合、藩鎮割據、氣候變化、地理位置……為什么王朝越想解決這些問題,自身得到的反噬也越大? ★王朝都是站在岔路口,面對艱難卻迫不得已的抉擇。 個人的抉擇往往影響了整個王朝的走向,帝王將相的每一次抉擇都是以王朝興衰為代價,看秦始皇、漢武帝、嬴政、商鞅、王安石等急流勇進卻被時代擊垮的歷史改革者的困惑與堅定、進取與挫敗。
王朝之癢 內容簡介
本書從先秦一直寫到清朝,王朝那些艱難卻迫不得已的抉擇是王朝興盛之源,更是王朝覆滅之因。本書揭秘了導致各個王朝覆滅*核心的問題。讓階層固化的人才選拔機制、不斷抑制卻變本加厲的土地兼并……3000年中,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古代王朝。每個王朝的策略雖有成效,但只是暫時抑制了問題爆發,甚至帶來了更大的問題。本書通過解析這些問題,構造出一部完整深刻、脈絡清晰、觀點新穎的中國史。
王朝之癢 目錄
第yi章 王朝:無助的皇帝,三百年的宿命
第二章 先秦:階層固化與人才選拔機制
第三章 秦朝:歷經數千年爭議,卻永遠是千古一帝
第四章 西漢(一):唯有苦心孤詣,方可雖遠必誅
第五章 西漢(二):漢武帝與資本的戰爭,終將永垂史冊
第六章 東漢:皇帝與門閥的九百年戰爭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戰亂三百年,爭奪中華文明的正朔
第八章 隋唐(一):那些權謀、制衡和猜忌,安史之亂的真正原因
第九章 隋唐(二):史詩級帝國的崩潰,農耕文明的極限
第十章 五代十國:帝國的轉身
第十一章 宋朝(一):理想主義者和心中魔鬼,只有一步之遙
第十二章 宋朝(二):從史詩王朝到戰五渣,弱宋究竟少了什么
第十三章 宋朝(三):沒了岳飛,南宋的北伐成了鬧劇
第十四章 元朝:草原帝國的巔峰與衰落
第十五章 明朝(一):被朱元璋和讀書人聯手顛覆的明朝
第十六章 明朝(二):南北榜案
第十七章 明朝(三):東林書院的崛起
第十八章 清朝:向權貴宣戰,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第十九章 啟示(一):中國為什么沒有走向資本主義
第二十章 啟示(二):大英帝國與強漢盛唐
第二十一章 啟示(三):同樣是大航海,為什么明朝賺不到錢
第二十二章 啟示(四):中國這兩項成就,決定了全人類的文明進程
第二十三章 啟示(五):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真相
第二十四章 啟示(六):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的地理密碼
王朝之癢 節選
從長城讀懂帝國的*大難題
談到為什么要設節度使,就如同今天問古代為什么要修建長城?那么低矮的城墻,能阻擋游牧民族嗎?甚至有人會說,修建長城是中華民族沒有進取心的表現。然而,即使今天,我們也想不出比修建長城更好地抵擋游牧民族的方法了。
農耕文明很難徹底打敗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有馬,他們跑得更快,在廣闊的草原和大漠潛伏,隨時可以過來搶劫,讓農耕民族防不勝防。為什么農耕民族沒有馬,或者農耕民族的馬沒有游牧民族的好?對于游牧民族來說,馬是生產資料;對于農耕民族來說,不打仗馬就沒用。拉車用牛,看門用狗,馬有什么用?馬還特別能吃,所謂馬無夜草不肥。但這個問題對于游牧民族來說就不是問題,草原上到處都是草,隨便吃,養馬對于他們來說是零成本。
游牧民族擁有高度機動性,即使打不過敵方,也總能跑得過。即使在漢武帝時期,調動全國的人力、財力也沒能將匈奴完全剿滅,只是讓他們遠遁而去。要知道,數百年之后,少數民族與南方政權對峙的起點就是匈奴貴族劉淵起兵于離石,建立了漢趙政權。
而且,茫茫大草原,方圓幾千里,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去哪里剿滅游牧民族?很多時候都是按下葫蘆起了瓢,匈奴、鮮卑、羯、羌、氐……古代沒有衛星定位系統、追蹤系統,農耕文明對游牧民族束手無策。
還有就是,在古代農耕文明無法同化游牧民族。我們看地圖上長城的位置會發現,長城幾乎就是沿中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修建的。這并非歷史巧合,而是因為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方幾乎無法進行農耕,或者說在這樣的環境中,農耕文明無法存在。
這里的地理環境只適合游牧民族生存。而中原王朝的文化、政治、經濟等基本上是按照農耕文明的特點來制定的,追求的是編戶齊民,進行人丁管理。但是這套方法無法匹配草原文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斷地變換地點,怎么來抵擋控制?
所以,修長城就是這個時期*好的方法了。有了長城,游牧民族的人過得來,馬卻過不來,這樣他們就“廢了”。而且長城能將所有針對游牧民族的貿易點有效地控制在朝廷手中,高效打擊走私商人。這好處還不夠明顯嗎? 群敵環伺的唐朝
唐朝有別于漢朝,也有別于明朝,它是一個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帝國,有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兩種基因。
因為北方長期戰亂,空置了大量的土地。公元582年,隋文帝楊堅在北齊、北周均田的基礎上發布均田令,這為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隋唐的版圖突破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深入到草原、沙漠和高原的腹地。我們常關注隋煬帝三次出征高句麗,但不知道隋朝曾和突厥長期作戰,平定北方,楊廣還是草原帝國的大可汗。而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隋唐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共主。
因為有著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兩種基因,唐朝一開始就有著更為強烈的進取心,對疆域的拓展雄心萬丈。
公元669年,唐朝疆域達到極限。此時中亞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唐朝疆域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省),北括玄闕州(今俄羅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面積達一千二百三十七萬平方千米,也有一種說法是一千零七十六萬平方千米。
此時的唐朝已經深入游牧民族的腹地,自然被群敵環伺。高昌、吐蕃、突厥、回鶻、吐火羅、小勃律、石國、波斯……多到我們數不清!
在武則天時期,唐朝的外部防線遭遇了一連串的打擊。突厥復國漠北;吐蕃在幾次大會戰中屢敗唐軍,一度占領安西四鎮;契丹亦一度禍亂營州(今遼寧朝陽)。
到了李隆基時期,形勢依然嚴峻!锻ǖ洹酚涊d:“我國家開元、天寶之際。宇內謐如,邊將邀寵,競圖勛伐。西陲青海之戍,東北天門之師,磧西怛邏之戰,云南渡瀘之役,沒于異域數十萬人。(天寶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島,置二萬人戍之。旋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沒。安祿山討奚、契丹于天門嶺,十萬眾盡沒。高仙芝伐石國,于怛邏斯川七萬眾盡沒。)楊國忠討蠻閣羅鳳,十余萬眾全沒。向無幽寇內侮,天下四征未息,離潰之勢豈可量耶!”
唐朝認識到,目前的疆域是極限。以后的戰爭將是與各民族之間的內部沖突,沖突的狀態將長期存在。但是武則天和李隆基時期的唐朝所面臨的問題絕非二人能力的問題。
英國的疆域在*廣闊的時候超過了三千三百五十萬平方千米,沙俄的疆域*廣闊的時候達到二千二百萬平方千米。唐朝的管理難度遠遠高于英國和沙俄,因為英國和沙俄是用工業時代的技術、軍備在進行管理,唐朝是在用公元7世紀的農耕文明管理這片廣袤的土地。如此大的版圖,僅僅后勤運輸這一塊就已經難以承受。
而且農耕文明的管理制度——租庸調、編戶齊民等根本無法管理游牧民族,*適合游牧民族的始終是部落首領制。所以,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是無法一次性融合的,如突厥先臣服后反叛,反叛后再臣服,或者分裂成數個敵人。
唐朝所面對的突厥,其實力遠超漢朝時的匈奴。突厥已經不是簡單的游牧民族,而是早就走上了國際擴張道路的超級強敵。突厥和中亞古老的族群——粟特人聯合(安祿山就是粟特人)走上了國際貿易的道路。粟特人將東方的商品沿著突厥控制的草原一直送到波斯,再送到歐洲。粟特人為突厥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突厥成了一個強大的草原帝國。在幾百年的歷史中,突厥一直是唐朝的強勁對手之一。 節度使為什么是*好的選擇
這個時候,唐朝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已經無法適應帝國的需求。
唐朝的府兵制源于隋朝,簡單來說就是給士兵發土地,士兵在和平時種地,戰爭時打仗。打仗的時候士兵只帶長矛和弓箭,其他的由國家來出,而且士兵不用服勞役。府兵制不僅節省了國家的軍費開支,還保障了農業建設。但是到了李隆基時期,這個制度顯然已經不行了。
土地兼并是中國古代王朝的通病,到了李隆基時期,伴隨人口的快速增長,國家早就沒有土地可以發了。第二,帝國的疆域已經擴展到草原的腹地,還能去哪兒找新的土地呢?第三,如果讓普通的步兵和游牧民族打仗,大概率打不贏。要打游牧民族,步兵根本不行,上去就是送死,唐朝真正需要的是比游牧民族更強悍的精銳騎兵。
唐太宗李世民剛掌權不久,突厥頡利可汗率領數十萬大軍一路攻殺至長安城下,李世民不得不親自出面議和才解決了這一危機。這充分說明,平時耕地、戰時出征的步兵可以平定內亂,但無法和游牧民族一較高下。當然,四年之后李世民一雪前恥,大敗突厥,俘虜并善待了頡利可汗,不過這是后話了。
既然府兵制已經無法滿足唐朝的需求,于是募兵制就成了唐朝的主流軍事制度。李隆基時期就開始征募職業士兵,國家發工資,給裝備、糧餉,短時間內就有了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但是很快李隆基就發現這樣玩不轉了。
士兵的工資政府還勉強能夠承受,*痛苦的是后勤補給。經過了南北朝的長期戰亂,北方生靈涂炭幾百年,唐朝的經濟重心已經移到江南了。這個時候的唐朝還是租庸調制度,收的是實物稅。從江南地區將糧食物資運送到邊陲很難,這樣的運輸難度根本不足以支撐唐朝的邊疆戰事。戰事不停,遲早會把帝國的經濟拖垮。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李隆基時期,唐朝面臨東北、漠北、西北、西南等方面的敵人,一共在全國設置了十個戰區。如何確保每個戰區的士兵都能得到補給和裝備呢?李隆基做出了決定:設置節度使統管當地的民政、財政和軍務。也就是說,節度使有了收稅的權力。一旦節度使有了收稅的權力,就離軍閥不遠了。
李隆基在位期間,邊鎮十節度使擁兵四十九萬,而中央禁軍不過十二萬,典型的外重內輕、強枝弱干。而且唐朝從一開始玩的就是以夷制夷那一套,邊防軍官很多都是胡人,這樣危險系數更大。
從理論上來說,唐朝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相互制約,并進行合理的調度和輪崗,這是沒有大問題的。然而,在安祿山的超級馬屁功夫下,再加上李隆基因年歲漸長導致的糊涂昏聵,讓安祿山擁有了近二十萬的強大兵力,*終釀成了大禍。
要知道,安祿山一個人任三鎮節度使,幾乎就是平盧、范陽、河東三大重要邊區的土皇帝。他對轄區內的各種人才、軍備簡直了如指掌,而且他的轄區已經深入河南腹地。畢竟陜西到洛陽咫尺之遙,其他邊區的節度使即使想過來救援也來不及。中央禁軍又如何是久經沙場的邊防軍的對手?
李隆基*終還是玩砸了!
安史之亂后,唐朝至少出現了三位雄主令唐朝出現中興之治。唐宣宗開啟宣宗之治,唐武宗開啟會昌中興,唐憲宗開啟元和中興。所有能開啟中興的唐朝皇帝首要的成績就是遏制了節度使的野心并削減他們的兵權。但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跳出與節度使博弈的輪回。好在江南一直平穩,為唐朝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稅賦,才能讓唐朝再續命一百五十年。
江南之所以能平穩,是因為其地處腹地,根本沒必要設置節度使。
唐朝是一個讓中華民族目眩神迷、讓后人無限崇拜的輝煌時代。唐朝的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精神更是超越了時代,永遠釋放著奪目的光彩。唐朝節度使的設置并不能說是一次完全的失敗,它也是雄心萬丈的傳奇王朝的不斷嘗試與實踐,以期完成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融合。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評判唐朝,因為我們早已突破了農耕文明的極限。我們對唐朝的敬意將超越時代,因為唐朝時國家的管理難度超越了任何一個朝代,而這個難度恰是源于唐朝的不懈追求。
王朝之癢 作者簡介
壞土豆,文化類自媒體創作者,“一個壞土豆”“壞土豆不哭”等創建者及執筆者。
壞土豆擅長從經濟學與各階層人性的獨特角度來分析歷史,用新穎的代入式筆法解讀王朝的興亡與歷史上的改革,厘清王朝背后的決策與故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