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家庭教育:好想送給媽媽的親子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450479
- 條形碼:9787505450479 ; 978-7-5054-5047-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庭教育:好想送給媽媽的親子心理學 本書特色
1.“媽媽的潛意識,決定孩子的未來” 養育子女的并非是媽媽本人,而是媽媽的潛意識,媽媽的潛意識,決定孩子的一生。 作者提出了“媽媽的味道”和“媽媽的有色眼鏡”兩個概念,并表示這兩個密鑰對孩子起到直接且深遠的影響。前者認為,媽媽對待孩子的想法與心態決定了滲透孩子的味道,即如果媽媽用愛與寵溺的眼光看待孩子,那么孩子身上的味道也會是愛意滿滿的味道,反之亦然。“有色眼鏡”的概念則是覺得,雖然媽媽們自認為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嚴格的計劃與打算,但大部分情況下,她們會不知不覺中往孩子身上投射另一個人,進而戴著有色眼鏡對待孩子。 2.專業作者的硬核寫作 作者本身具有專業的背景,30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和心理咨詢經驗,大量案例的支撐,讓作者的主張與觀點具有非常可靠的科學依據和說服力。因此,這兩本書并不是讀者站在書店的某個角落,隨便翻翻就能一口氣讀下來的“口水書”。而是一本既能提供理論,也能有方法論和數據支撐專業心理書。 3.理論+數據+案例+自測+實踐 書中有理論、有數據、有案例、有場景、有自測環節,有實踐方法,是媽媽們隨時都可以根據不同情況翻閱的枕邊書、“百寶箱”。
家庭教育:好想送給媽媽的親子心理學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媽媽在養育子女時所具有的各種情緒和心理機制,即焦慮、內疚、自卑、傷害、擔心、懷疑、憤怒等對平時孩子的影響,尤其是深入挖掘未察覺的媽媽潛意識,幫助媽媽察覺并處理自己的核心情感,對孩子產生更好的影響。尤其擔心會出錯還是落后于別人的焦慮,連感冒都怪我,感到抱歉的負罪感,只遇到隔壁媽媽開始的比較和自卑,職場媽媽的苦衷和傷痛,全職媽媽的角色變化,深入處理養育孩子產生的自然生氣和憤怒等主要情緒及其影響力。
家庭教育:好想送給媽媽的親子心理學 目錄
**章 媽媽的潛意識
尋找教養子女的“密碼”
對待孩子的兩種心態
媽媽的潛意識中藏著兩個“密碼”
觀察媽媽的潛意識
媽媽未察覺的想法
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通過心理劇了解媽媽的心理
投射:媽媽心理學的核心
了解自己的內心:“作為觀察者的我”
如果我的孩子出現了問題,該怎么辦?
“藏”在孩子身體里的那個人
性格內向是低自尊的表現嗎?
氣質是上天饋贈的“生存技巧”
孩子聽到的不是嘴上的話,而是心底的話
氣質是自發性的
性格內向和外向的標準
別人不了解的我
用“1度法則”拯救孩子
文句完成法
第二章 媽媽的“超我”
我是一個怎樣的媽媽
我的心里“住”著三個人
三個“我”之間的沖突,令媽媽痛苦不堪
超我媽媽的特征
追求完美的媽媽:“你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
嚴厲的媽媽:“做錯事就要被懲罰。”
媽媽的蔑視會摧毀孩子的靈魂
愛面子的媽媽:“別人會怎么看?”
……
第三章 媽媽的欲望
第四章 媽媽的愧疚感
第五章 媽媽的焦慮
第六章 媽媽的心理創傷
家庭教育:好想送給媽媽的親子心理學 節選
我成為精神科醫生已有三十年之久,在診室里遇到過無數患者,也聽過他們的各種人生故事。在這之中,不乏因教養子女而苦惱的媽媽們,她們總讓我覺得惋惜。 前來咨詢的媽媽們在傾訴完教養孩子的煩惱后,通常會問:“難道不是我的錯嗎?”大部分媽媽覺得是因為自己做錯了,孩子才會出現問題。但是,她們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她們既沒有對孩子放任不管,更沒有虐待過孩子,卻僅憑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得出“都是我的錯”的結論。“可能是因為我沒有親手帶大孩子?”“是不是沒做好胎教?”“我是不是不應該堅持上班?”“是我的性格有問題嗎?”……媽媽們自己找出的這些原因,真的是問題的根源嗎?她們為了孩子的成長盡心盡力,為什么反而讓孩子“病”了? 其實,一切都是因為媽媽的潛意識。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觀察媽媽的愛,會發現里面隱藏著媽媽的焦慮、欲望、愧疚以及自卑。這些陰暗的潛意識被裹在名為“母愛”的包裝紙里送給孩子,孩子就這樣毫不知情地吞下“毒藥”。 是媽媽的潛意識在教養孩子。這些看不見的潛意識操縱著媽媽的行為,對教養孩子有決定性影響。雖然很多媽媽并不了解自己的潛意識,但她們本能地知道自己的心理狀態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然而,了解自己的內心并不容易,了解潛意識更難。 了解自己所有的心理狀態是不可能的,也沒必要。更何況,在了解自己潛意識的前提下教養孩子的父母幾乎不存在。許多媽媽們就算對心理學一竅不通、對潛意識沒有任何概念,也能好好地將孩子養育成人。既然不了解潛意識也能將孩子養大,為什么要將媽媽的潛意識作為本書的主題?原因只有一個:媽媽必須看清自己給孩子的愛是“藥”還是“毒”。 這本書能與讀者見面,背后其實有一個故事。大約十年前,我在光州的一家咨詢教育機構以深層心理為主題講授精神分析理論,內容主要圍繞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展開。因為理論很復雜,不太好理解,課前我做了很多準備。課程結束后,許多學員認為課程對他們深入了解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通過這次經歷,我認識到,原本只用于診療的精神分析理論其實也可以為普通大眾帶來很大的啟發。之后,我開始思考:將精神分析理論這一看似抽象的學科概念大眾化不是更好嗎?于是,我策劃了面向大眾的精神分析課程,一共有八個課時,內容包括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以及潛意識等精神分析領域的核心概念。就這樣,我獨自進行策劃,并且以地區居民為研究對象,講授了三年的精神分析課程。 聽課的學員中有不少媽媽。她們在聽完課程后,告訴我課程內容對教養孩子有很大的幫助。聽到這樣的反饋,一個想法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可以開設一些專門針對媽媽的精神分析課程。因此,我選出有助于教養子女的理論,以“媽媽心理學”為主題,開設一系列課程。課程的反響比預期中好。媽媽們紛紛表示已經明白如何教養孩子、如何當一個好媽媽。其中 一位媽媽還邀請我去她的孩子就讀的小學,為家長們授課。或許是反響不錯,這所學校又將我推薦給另一所學校,于是我去了好幾所學校為家長授課。在某次課后聚會時,有位家長認真地建議我將課程內容編成書出版,我當場答應了。約定過了六年,這本書才終于問世。 承諾要出書,卻用各種借口一再拖延,關鍵原因就是我的懶惰。每次覺得該動筆了,就會寫幾頁,然后便不管了。如此反復,時間一久,漸漸淡忘了自己的初心。 大約兩年前,我同時遇見三位因子女而苦惱的媽媽——因討厭孩子而痛苦不已的媽媽、擔心自己童年的創傷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的媽媽、因孩子太內向而到處咨詢的媽媽。見到這幾位令人惋惜的媽媽時,我的腦海中再次出現這樣的想法:問題的根源不是孩子,而是媽媽。 這三位媽媽的共同問題是,她們并不了解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況。與她們交談后,我再次決定要寫完這本書。三位媽媽同時出現,似乎在斥責我的懶惰和拖延。我非常希望有人在讀完我的書后可以獲得幫助,哪怕只有一個也好。(書中詳細介紹了這三位媽媽的故事。) 媽媽愛孩子,但母愛有時很危險。給予孩子母愛時,以為是一劑“良藥”,對孩來說卻可能是“毒藥”。即使孩子說太苦了,抗拒服“藥”,媽媽卻以良藥苦口為由強迫孩子咽下。時間一久,“毒素”不斷在孩子體內積聚,就會讓孩子“生病”。媽媽卻陷入迷茫,不知自己做錯了什么。 其實,在考慮為孩子做什么之前,首先應該考慮不該做什么。媽媽的自我反省是必要的。本書不討論如何教養孩子的方法論,只講述媽媽對孩子及自己本身應該具備的態度,這遠比方法論重要。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正確的態度,只要父母的態度足夠堅定,孩子在面對誘惑時就能不為所動。 本書嘗試用簡單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觀察媽媽的潛意識,因為審視潛意識是自我省察的核心。了解潛意識不需要太多知識,只要懂一些原理即可。因此,書中只羅列了精神分析理論中媽媽必須了解的要點。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媽媽了解自身潛意識的指南。 焦慮的媽媽,焦慮的孩子,焦慮的世界……在這個焦慮的時代,更需要“媽媽的哲學”。充分了解自己的媽媽才能確立自己的教養哲學。衷心希望每位媽媽都能用堅定的教養哲學將孩子養育成才。為保護隱私,我對書中的案例略有刪改或潤色。感謝提點我、給我幫助的媽媽們。
家庭教育:好想送給媽媽的親子心理學 作者簡介
尹宇相,畢業于韓國中央大學醫學系,醫學博士,具有30年從醫經驗的精神科醫生。以“媽媽心理學”為主題長期開設一系列課程,幫助許多媽媽解決了親子之間的問題。同時,作為出色的心理劇專家,幫助1000多名患者通過心理劇得到了心靈的慰藉,并多次以特邀嘉賓的身份出演韓國電視臺的相關節目。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