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4:走向藝術史的“藝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070991
- 條形碼:9787533070991 ; 978-7-5330-7099-1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4:走向藝術史的“藝術” 本書特色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希望通過一年出一本輯刊的方式,持續性地研究作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紐帶的“一帶一路”,展現人類文明互融共生的歷史真相;也希望讀者感悟到人類平等交往、和平發展、共同進步的重要性,為在新時代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人類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做出努力。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4:走向藝術史的“藝術” 內容簡介
"本叢書是學術前沿專業圖書,在人類文化命運共同體的主旨下的世界“總體史”的強調,近期新提出的更接近本質的藝術史研究方法。東西方之間文化、藝術自古以來不是孤立而是一種雙向選擇、雙向回授的影響關系,既有縱向流傳,也有橫向交流——貿易往來、宗教傳播、民族遷徙、工藝提升、審美情感等互融,都左右著文化變遷和藝術走向。而現有的美術史研究和美術理論叢書都沿襲了以前記錄式的歷史書寫方式,各國之間的美術史是孤立研究的。“藝術史研究進入總體史研究的必要性在于需要還原對象的真實”,因為對象本身是跨文化、跨學科的,所以我們的研究方法也要“跨越”單一領域的局限。 本書為《跨文化美術史年鑒》的第四輯,如果說前三輯代表著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 創立伊始的“1.0”版本,那么本專輯就代表著升級換代的“2.0”版本。從“1.0”到“2.0”版本的躍升,并非如產品那樣是技術和功能方面的升級換代,而是跨文化美術史研究本身方法論意義上的一次自覺和調整。本書所探討的“方法論”,是針對藝術史從業者而言的一種“方向感”,即只有“當他們走在路上,走上一個三岔路口或者更復雜的街心花園,卻不知道該往哪兒走的時候”,才會產生的“一個方法論的意識”——這樣一類方法論的訴求,實際上“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走路”,更好地解決實際的問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此,我們首先需要暫時跳脫自己的直接經驗,進入前人或同行的“方法論視野”;然后,本書將新設“世界之于中國”“東方之于西方”兩大欄目,加上“大書小書”和“現場”欄目,以總共十九篇原創性研究,探索走向方法論意義上的“藝術史的‘藝術’的道路”。"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4:走向藝術史的“藝術” 目錄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4:走向藝術史的“藝術” 作者簡介
李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人文學院院長,文藝復興藝術史研究學者和跨文化藝術史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第八屆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巴黎大學、法國國家遺產學院、哈佛大學藝術史系高訪學者,哈佛大學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院,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出版專著《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2020)、《可視的藝術史:從教堂到博物館》(2016)、《穿越理論與歷史:李軍自選集》(2012)、《出生前的躊躇:卡夫卡新解》(2011)、《希臘藝術與希臘精神》(2003)、《家的寓言:當代文藝的身份與性別》(1996)等;譯著《拉斐爾的異象靈見》(2014)、《宗教藝術論》(1992)等;合著《八日談——我們能摸準藝術的脈搏嗎?》(2020);主編《跨文化美術史年鑒1:一個故事的兩種講法》(2019)、《跨文化美術史年鑒2:“歐羅巴”的誕生》(2020)、《跨文化美術史年鑒3:古史的形象》(2022)、《眼睛與心靈:藝術史新視野譯叢》(2013)等;擔任大型國際展覽“在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館;同名圖錄,商務印書館,2018)、“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2018,中國國家博物館;同名圖錄,北京時代華文出版社,2018)的總策展人。論文和著作獲第七屆、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015)、一等獎(2020),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21),第二十九屆“金牛杯”美術圖書獎金獎(2021)。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