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學術家園(精)/張立偉,王相偉主編 王曉寧執行主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61342
- 條形碼:9787101161342 ; 978-7-101-1613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術家園(精)/張立偉,王相偉主編 王曉寧執行主編 內容簡介
《學術家園》是《人民政協報》的品牌周刊,很好地體現了政協“學者云集,名家薈萃”的構成特點。今年是《人民政協報》創刊四十周年,報社對《學術家園》周刊歷年所刊發的學術價值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甄選,匯成此書,以為紀念。所選文章內容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涵蓋了文、史、哲、藝等各個領域。作者主要來自歷屆全國政協委員和民主黨派人士中的專家學者,如戴逸、吳小如、周汝昌、王蒙、李學勤、張豈之、傅璇琮、金開誠、葉秀山、袁行霈、徐萍芳、張立文、葛劍雄、葛兆光、鄭欣淼、陳來、莫礪鋒、傅道彬等。
學術家園(精)/張立偉,王相偉主編 王曉寧執行主編 目錄
序(二)
學史三疑
關于文學史的兩個話題
中國文明起源的考古學研究
延展中之中華人文精神
敞開思與思之路
加強社會史的研究
讀王國維先生《古史新證》
中國傳統文化的兩點重要精神
從“三徑”說到用典
學術史三型及其內涵
呼喚一部理想的近代文學史
和合文化與21世紀的展望
——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沖突和危機
曹寅詩考略
國學研究呼喚務實學風和創新思維
——從兩個實例談起
讀張風《淵明嗅菊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略論
魯迅讀書的辯證法
中國畫之美與中國藝術精神
感受不同音樂之美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故宮文物上的清代文化
現代大國應對文化經典進行生命還原
古典詩詞欣賞的四種類型
從時尚回歸傳統
——梅蘭芳中晚期的藝術人生
一情一景說唐詩
仁者清音
——昆曲小生表演藝術
非遺保護視野下的口頭傳統文化
眾妙之門
尋找身邊的手藝
談《北京:城與人》
書法創作中的漢字文化
紅樓夢是曹雪芹苦難童年的夢
水滸文化的“基因圖譜”
美育三義
學習哲學的意義
孔子思想與禮義之邦
文史旨趣家國情懷
生命哲學的人生智慧
——從尼采和莊子談起
楚文化與屈原
中國古代儒道釋的生態:養生·防疫觀
詩詞的力量
百年黨史上的幾個重要關頭
音樂與中國古代詩歌
半是風云半是風月
——宋詞與宋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東坡詞的優美世界
詩詞中的大美長江
創建新時代文化傳承的“精品學堂”
中國傳統文人畫的詩情
一種“創造性的新詩”
——《紅樓夢》鼓詞“子弟書”的流傳和創新
編后記
學術家園(精)/張立偉,王相偉主編 王曉寧執行主編 節選
《學術家園》: 傳弘揚。他感興趣的不是宋儒的學說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而偏愛小說野史之類的非正統部分。 魯迅后期*感興趣的是新興文藝理論、蘇俄文學作品和外國版畫。他曾托曹靖華先生在蘇聯購買藝術類和文學類書籍,范圍極廣。為了逃避國民黨當局的海關郵件檢查,曹先生先將這些書寄到比利時、法國,重新包裝,再寄到中國。這個辦法,曹先生稱之為“二仙傳道”。他又托女作家陳學昭在法國購買版畫書籍。陳學昭有一個法國外交部的記者證,買書可打八折。還托徐詩荃先生在德國買書,特別是版畫和用唯物史觀研究文學的書。當時柏林多舊書,價格便宜。徐先生懷著對魯迅的崇仰之情,用代購書籍的行動報答魯迅此前對他的“無涯之惠”。 讀書要有純正的學習目的,刻苦的學習精神,同時也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未來的文盲不再是大字不識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要領的人。魯迅是一位辯證法的大師,他同樣在用辯證法指導他的閱讀活動。我歸納了一下,魯迅讀書的辯證法至少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能夠辯證地處理“職業的讀書”與“興趣的讀書”的關系。 二、能夠辯證地處理讀“有字之書”與讀“無字之書”的關系。 三、能夠辯證地處理“博”與“專”的關系。 四、能夠辯證地處理“記憶”與“思索”的關系。 五、能夠辯證地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琳瑯滿目的“讀書” 先講“職業的讀書”與“興趣的讀書”和辯證地處理讀“有字之書”與讀“無字之書”的關系。 1927年7月16日,魯迅到廣州知用中學講演,題為《讀書雜談》。他把讀書分為兩種。一種叫“職業的讀書”。這種讀書有很強的功利性,比如學生為考試而讀書,教師為備課而讀書,這類讀書相當于木匠磨斧頭,裁縫穿針線。如果讀書人對所讀的書沒有興趣,那就成了一件很無奈、很被動的事情。人生苦短,再把有限的生命耗在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上,那真的是相當痛苦。 “嗜好的讀書”則全然不同,因為出于自愿,全不勉強,沒有鮮明的功利性,目的是找樂子,比如老年人退休之后聚在一起搓麻將,目的不在輸贏,更不下賭注,全為調劑生活。 古代就有人分別提倡功利的讀書和非功利的讀書。相傳宋真宗趙恒寫的《勸學詩》說得*露骨: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種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位皇帝對年輕的男人們說,你想家中糧食滿倉嗎?你想家居雕梁畫棟嗎?你想妻子貌若天仙嗎?你想出門前呼后擁嗎?那么,請你埋頭苦讀儒家的六部典籍:《禮記》、《樂經》、《書經》、《詩經》、《易經》、《春秋》。 不過古代也有人提倡“嗜好的閱讀”。比如明代有一位泰州學派的思想家叫王艮,他寫過一首《樂學歌》: 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 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 “嗚呼!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這位思想家能以快樂的心情去讀書,又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求到快樂。他把“讀書”與“快樂”融成了一體。這給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也是可以改變的。比如我原先不喜歡吃苦瓜,不喜歡吃洋蔥,后來在電視上看了《養生堂》的節目,知道苦瓜、洋蔥有多種食物療效,也就開始吃了,并且越來越吃出了味道。學生厭學,如果教師能正確引導,也能使他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這樣精神上就主動了。 讀“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魯迅把人生教材分為“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有字之書”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他在《南腔北調集》的《經驗》一文中說:“古人所傳授下來的經驗,有些實在是極可寶貴的,因為它曾經費去許多犧牲,而留給后人很大的益處。”“無字之書”指的是生活和實踐。魯迅重視書本而不迷信和盲從書本。他在談到后期政治態度的轉變時說:“即如我自己,何嘗懂什么經濟學或看了什么宣傳文字,《資本論》不但未嘗寓目,連手碰也沒有過。然而啟示我的是事實,而且并非外國的事實,倒是中國的事實,中國的非‘匪區’的事實,這有什么法子呢?”(1933年11月15日致姚克)將生活體驗與書本經驗相結合,這也就是作家王蒙所說的“讀書與人生互相發現,互相證明,互相補充”。 任何時代的任何書籍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需要我們閱讀時采取一種辨析的態度。比如,要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不能不讀以“文直”“事核”“不虛美,不隱惡”著稱的《史記》。但當代考古成果證實,《史記·高祖本紀》中關于項羽“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的記載純屬子虛烏有。要了解中華民族的醫學瑰寶,不能不閱讀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但這部中國古代藥書的登峰造極之作中,也有內容的失誤、引文的錯訛。書中對于有些語源的考證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比如,“琥珀”,原系敘利亞語或波斯語的音譯,而李時珍卻解釋為“虎死則精魄人地化為石”。文化經典尚且如此,更遑論其他著作。“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基于這個道理。 ……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