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萬千心理.論溫尼科特12篇:理論發展和臨床革新

包郵 萬千心理.論溫尼科特12篇:理論發展和臨床革新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時間:2023-05-01
開本: 16開 頁數: 344
本類榜單:社會科學銷量榜
中 圖 價:¥81.0(7.5折) 定價  ¥10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萬千心理.論溫尼科特12篇:理論發展和臨床革新 版權信息

萬千心理.論溫尼科特12篇:理論發展和臨床革新 本書特色

溫尼科特的理論,比克萊茵的樂觀、明快,比比昂的溫暖、通俗。他是精神分析的詩人,也是詩人中的思想者。 讀溫尼科特,假自體會像寒冰一樣在太陽下融化,真自體悄然顯露。 此佛家所謂明心見性也。 ——曾奇峰 近年來在國內掀起了溫尼科特熱,這和新一代父母成長有關:他們成長于父母繁忙的年代,改革開放40年也是很多人背井離鄉、拋妻棄子、努力掙錢、改變命運的40年,缺少父母成長環境的新一代需要自己不重蹈覆轍,使自己變得像真正的父母一樣來面對自己的孩子,也試圖通過養育自己的孩子來療愈缺少愛的自己。溫尼科特當時在英國的流行也是出于類似的情景,即二戰后成長的新一代也是缺少關愛的一代。溫尼科特平實的語言和對母嬰關系的強調點燃了人們內心中尋找彼此的那團火:孩子需要父母,父母也需要孩子。這也是我們面臨的現狀——究竟怎么做,才能使父母和孩子各安其位?本書的出版,補充了很多之前溫尼科特作品中的材料,在精神分析被很多人詬病的今天,正如溫尼科特所說,“好吧,你們把潛意識意識化了”。 推廣溫尼科特的一些重要觀點,無疑對育兒、親子和家庭和諧有著正性的推動,也能對有創傷的家庭提供一種療愈的指導。 ——施琪嘉 《溫尼科特傳》讓我們了解溫尼科特其人,“溫尼科特心理治療經典譯叢”等書籍讓我們了解他的思想。而今,《論溫尼科特12篇》的出版,讓我們有機會從精神分析專業人員的角度,按照時間順序概覽溫尼科特整個職業生涯在理論與臨床方面的實踐和探索,來深入理解溫尼科特是怎樣發展出深刻影響世界的深邃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在動蕩巨變的時代進程中是如何演化的。這本書視野開闊,涵義深遠,對從業者有極大的啟迪和引領意義。 ——劉 丹 毫無疑問,溫尼科特是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精神分析學者之一。 甚至,如果單說育兒學方面的影響,這個“之一”都可以去掉了。 溫尼科特創造了很多廣為人知的概念和說法,而且哪怕是普通人也不難理解。不過溫尼科特總給人印象——他并未致力于創造一個理論體系,也因此他的書籍和文章傳播得有些松散隨意。 因此,《論溫尼科特12篇》能在中國出版,這實在是一大幸事,讓我們可以完整而系統地了解溫尼科特的思想。 ——武志紅 溫尼科特在臨床工作中對嬰兒早期的心理發展進行了精細的觀察,逐漸形成了自己具有影響力的概念,如抱持性環境、過渡性客體等,他的工作對客體關系理論有著重大的影響。抱持和分離都是母親的重要任務,母親要幫助孩子啟動分離的過程,而不是在心理上聯系過于緊密。他的觀點不僅對做母親,而且對做心理師都很重要。學習溫尼科特的理論,做足夠好的自己、足夠好的心理師。 ——楊鳳池 對于學習精神分析理論及實踐的人來說,溫尼科特的名字可能并不陌生,他的“抱持性環境”“過渡性客體”“足夠好的媽媽”等術語豐富了精神分析的寶藏,使人耳目一新。由于探究的層面不同,許多精神分析的理論較難讀懂,但溫尼科特的論著似有所不同,更有些民眾的視角、溫情的味道。本書用12篇章解讀了《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全集》的12卷論著,對于研究、理解和運用溫尼科特留下的寶貴遺產不失為一把鑰匙。讓我們拿起這把鑰匙走進溫尼科特。 ——洪 煒

萬千心理.論溫尼科特12篇:理論發展和臨床革新 內容簡介

2016年,在溫尼科特信托基金會的贊助下,英國有名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所有已出版和之前未出版的文章終于全部結集成冊,作為《唐納德·伍茲·溫尼科 特全集》(2016年,在溫尼科特信托基金會的贊助下,英國有名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所有已出版和之前未出版的文章終于全部結集成冊,作為《唐納德·伍 茲·溫尼科特全集》(共12卷,以下簡稱《全集》)出版,成為后繼者研究溫尼科特思想的黃金資料。本書中匯集的文章*初正是作為《全集》前11卷前言 而出版的,另加上一篇置于卷首的“《全集》概述”,共12篇綜述性文章。 每一篇文章涵蓋著溫尼科特生活的不同時期,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向讀者呈現溫尼科特在不同時期的理論發展與臨床革新,每篇文章開篇都有注明日期;文章 全部由國際有名的溫尼科特學者撰寫,選取當年溫尼科特擁有代表性的學術文章和史料為討論素材,對溫尼科特關于人類和精神分析實踐的理念進行了深入 的梳理和討論。可以說,這本書既是閱讀《全集》、全面把握溫尼科特思想的地圖,它們高屋建瓴地繪制了溫尼科特作品的紋理;又是理解溫尼科特乃至英 國獨立學派的思想發展的鑰匙,帶領讀者穿越歐洲上世紀的精神分析發展歷史,結合翔實的論文素材,呈現溫尼科特及其流派的主要學術成就在曲折中不斷 發展演進的過程。 愿讀者在這12場學術盛宴中與不同年月的溫尼科特相遇,帶著個人的好奇與幻想,觸碰那些充滿活力、質樸、真切又飽含矛盾張力的內容,在閱讀中感受文 字建構起的這份特別的“潛在空間”。共12卷,以下簡稱《全集》)出版,成為后繼者研究溫尼科特思想的黃金資料。本書中匯集的文章*初正是作為《全 集》前11卷前言而出版的,另加上一篇置于卷首的“《全集》概述”,共12篇綜述性文章。

萬千心理.論溫尼科特12篇:理論發展和臨床革新 目錄

第1篇 唐納德·W.溫尼科特的深遠影響:

    《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全集》概述

    萊斯利·考德威爾 ????海倫·泰勒·羅賓遜


第2篇 從兒科到精神分析,1911—1938

    肯·羅賓遜


第3篇 “由二合一,而一生二”:早期情緒發展,1939―1945

    克里斯托弗·里夫斯


第4篇 轉向不同的客體、另外的空間以及全新的整合,1946—1951

    文森佐·博納米尼奧  保羅·法博茲


第5篇 慢讀溫尼科特,1952—1955

    多米尼克·斯卡爾弗內


第6篇 抵達他的巔峰,1955—1959

    詹妮弗·約翰斯???? 馬庫斯·約翰斯


第7篇 健康:從依賴到獨立,1960―1963

    安吉拉·喬伊斯


第8篇 心理發展中的客體在場與缺席,1964—1966

    安娜·費魯塔


第9篇 嬰兒與母親、病人與分析師之間的交流:鞏固的歲月,1967―1968

    安·霍恩


第10篇 存在、創造性和潛在空間,1969—1971

    阿恩·耶姆斯泰特


第11篇 期望與給予:溫尼科特《治療性咨詢》中溝通的挑戰

    馬爾科·阿爾梅利尼


第12篇 溫尼科特與生命為首

    史蒂文·格羅爾克


展開全部

萬千心理.論溫尼科特12篇:理論發展和臨床革新 節選

第8篇 心理發展中的客體在場與缺席,1964—1966 “我的*新構想” 溫尼科特思想中的重要主題,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國際上;無論是在精神分析領域,還是在社會和醫學背景下,都是廣為人知并備受贊賞的,而這個時期的作品多收錄在第7卷中。然而,在他生命中的這個成熟階段,他沒有就此坐享其成,卻更自在、更熱情地投身于探索那些他認為被誤解或輕視的想法,以及加深他對心理生活早期階段的心智工作的理解。 第7卷的特點是主題豐富多彩,以辯證的、甚至常常是辯論性地來處理各種議題,并將新的研究大膽地擴展到心智更原始的領域:“我的*新構想(My latest brain-child)”——也就是他的*新發現。在大論戰時期(1942—1944),溫尼科特害怕他會被同化進入沖突中的某個立場,因而失去自己的特異性,他更喜歡聆聽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中的辯論,然后寫信表達自己的觀點。然而,在他的成熟期,他更自由和公開地面對精神分析辯論中的爭議,并以清晰和詳細的方式構建自己的新思想。 雖然要引導讀者進入一種復雜的思維方式并不容易,這種思維方式不斷地從個人走向大眾,從正常走向病理,從碎片元素的整合走向新的創造性結構,我選擇了這三個主要領域來進行評論:理論著作、技術著作,以及體現溫尼科特的個性、其才能和局限性的著作。 理論維度:“發展是我的研究重點” 溫尼科特一直認為,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可以繼續發展,可以在理解心智功能方面拓展新的領域。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他研究了未整合狀態下心靈崩潰的情況,這種崩潰源于環境無法抱持和支持自我意識的連續性;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幼兒或精神病和邊緣患者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溫尼科特在他的論文“瘋狂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adness)”(CW 7:2:18)(于1965年提交給英國精神分析協會)的開頭寫道:“35年的精神分析實踐不免留下它的印記。對我來說,我的理論體系已經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在我的頭腦中得到了整合,我一直在努力地闡明這些變化。我發現的東西,往往已經被弗洛伊德本人、其他精神分析學家,抑或詩人和哲學家發現并更好地闡述過了。但這并不妨礙我繼續寫下我*新的構想(公眾需要時即可閱讀)。” 他認為自己在那個時期的科學工作與個體的心理出生(psychic birth)這個議題有關:“我正努力接近出生的日子”[“新生兒和他的母親(The Neonate and His Mother)”(CW 7:1:4)]。他*重要的新興趣之一就是*原始的痛苦(primitive agonies)。在寫給兒科醫生的文章“新生兒和他的母親”一文中,他談到了未整合的感覺,想象醫生在進行莫羅反射/驚跳反射測試時,新生兒垂下頭時的想法:“突然發生了兩件可怕的事情:我持續存在的連續性(the continuity of my going on being)(這是我目前個人整合的全部)被打破了,而且它的中斷是因為我不得不被分成了兩部分:感覺身體和頭部分離了。”令人驚訝的是,在這篇文章中,溫尼科特還提到了一個邊緣患者的分析性治療,這個患者需要長期退行至依賴,他也對這個患者進行了同樣的測試。“我讓她做個測試——垂下頭,看看驚跳反射是否會出現。我當然知道會發生什么。患者隨即遭受了非常嚴重的精神痛苦。她情感發展的延續性中斷,陷入了一種未整合的狀態。”對溫尼科特來說,對這個患者的分析性治療“給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觀察嬰兒狀態,出現在成人身上的嬰兒狀態”。 在“崩潰的恐懼(Fear of Breakdown)”一文中,他從理論上描述了一系列極大的痛苦(他堅持認為那不僅僅是焦慮),當孩子的自我組織過于脆弱而無法面對那些痛苦時,這些痛苦會打斷存在的連續性(continuity of being)。這些極大的痛苦被經受過去了,卻沒有留下情感上的體驗或記憶。在他看來,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在分析設置中重新體驗瘋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分析師這方嘗試獲取理智或追求邏輯,都會摧毀患者重回瘋狂的唯一途徑,患者只能通過體驗恢復,而無法通過記憶恢復。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師必須能夠忍受整節分析,甚至是分析的某一個階段,無法用邏輯來描述移情”[“瘋狂心理學”(CW 7:2:18)]。 接下來,我想引用以下這兩篇文章——“新生兒和他的母親”和“瘋狂心理學”,而不是更著名的“崩潰的恐懼”,來舉例論述溫尼科特在這個階段的思想。他跟兒科醫生講邊緣患者,也和精神分析師探討新生兒發展的早期階段,這個階段要早于他們有能力從心理上體驗自己的階段。這樣的階段對精神分析治療來說可能是陌生的,精神分析是一種“談話療法”,它面對這個問題的方式顯然是反直覺的。溫尼科特正在尋找一種理論上的、能夠闡明的方式,來澄清一些重要的概念,首先,是心-身連續的概念,即心-身實質上是個統一性、連續體,“心理學是生理學的漸進延伸”(“新生兒和他的母親”)。他對個體發展統一性的深刻信念,促使他使用非技術術語,這些術語足以敏銳地把握他想要處理的心理成長現象的動力和關系屬性。每一次思想結晶形成新的術語,他都要竭力避免術語可能會帶來的障礙[“我故意使用‘崩潰’這個術語,因為它相當模糊,而且它可能意味著各種各樣的東西”(“崩潰的恐懼”)]。他的目的既是把自己與將疾病客觀化并且不關注整個病人的醫學話語區分開來,又是理解那些阻礙心靈朝向自體逐步整合的方向成長的現象的特異性。正是這一點可以在精神分析中找到治療方法:“發展是我的研究重點”[“這種女性主義(This Feminism)”(CW 7:1:14)]。 在這些作品中,溫尼科特強調發展維度是一個結構性元素。在他看來,正常和病態之間的區別不僅在于防御機制的質量,也在于是否有適當的資源支持兒童的自我,以面對壓倒性的體驗。母親的心智會為孩子提供這樣的資源,母親需要準備好完全認同她孩子的需要。但溫尼科特也指出,母親完全采擇孩子的視角的這種能力是暫時性的,在孩子出生頭幾個月,母親的這種能力是必要的,之后孩子開始走向相對依賴,*終走向獨立。關于青春期,溫尼科特認為,對時間維度的認識是任何治療干預的基礎:“青春期是通過情感發展而成為成年人的階段……我曾在其他地方提到過青春期的憂郁,在這段時間里,任何問題都無法立即得到解決”[“從一個青少年的心理治療訪談得出的推論(Deductions Drawn from a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iew with an Adolescent)”(CW 7:1:5)]。 至于精神病,溫尼科特認為它是一種對原始痛苦的防御:“一切學習(以及進食)的基礎是空虛。但是,如果一開始沒有體驗過空虛,那么它就會變成一種令人恐懼、但又不得不追尋的狀態”(“崩潰的恐懼”)。因而,分析可以成為一種患者重新獲得活力的適當的治療方法,在精神分析師的幫助下,患者重新體驗那些崩潰的情緒狀態,這些狀態需要一個允許絕對依賴的環境,才能在心理上重新體驗它們。 溫尼科特在研究“剛出生的一段時期”時,他關注到了另一個議題——在研究人類主體可觀的動力和發展的統一性時,正常和病理狀態之間是具有連續性的。溫尼科特對這一事實印象深刻,當他還是劍橋大學的一名年輕學生時,他了解到了達爾文的工作。達爾文是一位對自組織個體和環境之間的持續交流很感興趣的科學家,他的研究對象是處于持續發展狀態中的生命世界。溫尼科特在這一階段的獨創性思想,在于他以富于啟發性和激進的方式描述了兒童非整合狀態的形成,以及從*早期形成心理-情緒和心靈-身體相互整合的可能性,這是通過孩子與一個允許他探索試驗的環境的互動,通過他自己的全能感,與此同時,感到毫無保留地扎根于他的個人生活經驗之中而實現的。對溫尼科特來說,母親的作用是為孩子提供一個情感環境,讓他在原初自戀階段,強烈地體驗到一種個體的全能感;這不是對失敗的彌補性或安慰性補償。他說,“一開始,嬰兒的自我既軟弱又強大”[“在精神分析中遇到退行時設置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the Setting in Meeting Regression in Psychoanalysis)”(CW 7:1:9)]。對個人全能體驗的積極評價,是溫尼科特對精神病和邊緣患者治療*重要的貢獻之一。這是整合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有可能體驗到有些屬于他的東西,不必投射到客體身上,丟掉它,從自身剝奪它,或毀滅自己。整合過程從出生就開始了,甚至當孩子仍然處于完全依賴狀態時——它們是原初認同中的自戀元素。它們的對立面是整合的失敗,或失整合。 溫尼科特明確區分了退縮(withdrawal)和退行(regression)的心理狀態[“為精神分析研討會準備的個案筆記:退縮、退行、男性認同(Case Notes for a Psychoanalytic Seminar: Withdrawal, Regression, Male Identification)”(CW 7:2:19)]。在退縮狀態中,預期環境是迫害性的,(嬰兒)尋求一種病態的獨立;然而,在退行狀態中,如果母親適應孩子的需要,主體將體驗到積極的依賴,作為通向獨立的途徑。在溫尼科特專門針對孤獨癥的研究工作中[“孤獨癥(Autism)”(CW 7:3:8)],他強調“談論一種叫孤獨癥的疾病是非常做作的”。對他來說,孤獨癥不能被輕視,也不能被歸為其他疾病之一;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種普遍現象的極端表現——與他人的關系困難,無法忍受不止一個人在同一環境中呼吸。他說,“所有這些中*困難的,就是簡單的共存(除非它自然發生):兩個人在一起呼吸,什么都不做,因為做點什么就不是一種休息的狀態了”。就是在母子關系中,以及在分析性治療中,溫尼科特發現了恢復人格整合能力的工具,即,通過給另一個人提供心理空間,對他的存在感興趣,而不僅僅關注他的行為或動作。 這一整合過程得以發展的原因是“平凡而奉獻的母親”,溫尼科特在其早期作品中充分闡述了這一概念。在這些作品中很明顯的一方面是,對于如何表述母親所表現出來的心靈成長功能,他還沒有找到滿意的呈現方式。這個功能允許孩子擁有個人體驗,并開始“零零碎碎”地整合他自己的身份認同,能說出“我是(誰)”: 我們可以給這些東西起個名字。“整合”一詞涵蓋了主要內容。所有這些零零碎碎的活動和感覺(是它們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個特殊的嬰兒)有時可以形成凝聚狀態,從而有了一些整合的時刻,使嬰兒成為一個整體、一個統一體,當然他依然處于高度依賴狀態。我們說,母親自我的支持作用促進了嬰兒的自我組織。*終,嬰兒能夠維護他或她自己的個體性,甚至感到一種身份認同感。[“平凡而奉獻的母親”(CW 7:3:3)] 溫尼科特從理論上很關注這一領域,他在必要之處明確了平凡而奉獻的母親在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方面的作用:“像母親的替代者或保姆一樣思考”[“促進兒童思維發展(New Light on Children’s Thinking)”(CW 7:2:1)]。母親、父親和家庭,作為通常情況下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的人,他們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凡的。他沒有批評母親或家庭,而是盡力支持她們。然而,當一種理論被提出時,它的含義經常會被扭曲,被與整個社會有關的問題轉化為它的對立面: 如果我們的社會遲遲不愿承認這種依賴——它是每個人發展初始階段的歷史性事實——就必然會阻礙自在的狀態和完全的健康,這個阻礙源于恐懼。如果沒有真正認識到母親的作用,那么一定會有一種對于依賴的模糊恐懼。這種恐懼有時表現為對一般女性的恐懼或對某個特定女性的恐懼,有時則表現為不那么容易被識別的形式,(這些形式中)總是包含著被支配的恐懼(的成分)。[《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的導論(CW 7:1:17)] 失整合和解離 在這一時期,溫尼科特關注的一方面是深化他對整合功能的理解,整合功能是心理發展的一個轉折點,需要照顧者的幫助來促進整合的過程,使嬰兒能把碎片化的主觀體驗結合在一起,從而成為一個可以說出“我是(I am)”的獨特的個體。另一方面,他還特別關注心身問題和邊緣性病理所特有的解離現象,以及精神病患者在分析中表現出來的失整合狀態。一些相當常見的疾病,包括軀體表現(“脖子抽筋可能是由嚴重失整合的威脅所致”)都呈現出一種分裂,溫尼科特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并且,他認為心身疾病就是整合的反面[“心身疾病的積極與消極面(Psycho??Somatic Illness in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CW 7:1:6)]。他認為,將某些疾病歸類為心身疾病,只表明某些患者試圖讓醫生遠離他們的情感。在這些案例中,他警告分析師,不要過早做出可能會被患者認為是誘惑性干預的詮釋,“這將會導致放棄對心身的關注,陷入理智化的共謀”。在治療心身癥狀的患者時,溫尼科特也強調分析是一種與夢類似的真實體驗,這種體驗使患者能夠“活現”特定的情緒,而不僅僅是敘述它們。分析師的干預必須源于真正的情感參與。如果它們停留在解釋性評論的層面上,那么它們只是加強了身和心之間的解離,只是附和了患者理智化的部分。 這種與整合過程有關的思路發展,使他意識到嚴重解離通常與他所說的男性和女性元素的分裂有關。他的文章“在男性和女性身上發現的分裂出的男性和女性元素(The Split??Off Male and Female Elements to Be Found in Men and Women)”(CW 7:3:2)中有一個男性病人的案例,溫尼科特對他說“我在聽一個女孩說話”,這個例子太出名了,就不詳細引用了,我提這個重點在于溫尼科特在這兩年的文章中所體現出的思想的延續性,因為他覺得有必要更深入一些,從而理解構成心理現實基礎的元素,以及形成他自己的精神分析方法。“我需要經歷一次深刻的個人經歷,才能達到我覺得我現在已經達到的理解。”分析是一種必須由分析師共享的情感體驗。如果分析師愿意共享這樣的體驗并“航行到深水中”,那么自體被解離的部分就可以重新聚合,就像男性和女性元素分裂的那個案例一樣。這里啟發式的一面關系到女性元素的本質,溫尼科特將其定義為存在感的基礎:“[孩子]需要的是乳房其所是,而非乳房其所做”(p. 328)。“對純粹蒸餾而未受污染的女性元素的研究將我們引向‘存在’,而這形成了自我發現和存在感的唯一基礎,然后是發展內在的能力,成為一個容器,有能力利用投射和內攝機制,并以投射和內攝的方式與世界連接”(p. 329)。 溫尼科特的這項工作導向了關于原始認同和解離機制的研究新視角,當一些作者越來越多地開始探討嚴重病理、原始心理狀態和非語言溝通的問題時,他們也在研究溫尼科特所帶來的這一議題。在心理層面的存在感的形成過程中,攻擊性作為“個體能量的兩大主要來源之一”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在“攻擊性的根源(Roots of Aggression)”一文(CW 7:1:18)中,溫尼科特指出,在個人情感發展的框架內,攻擊性的維度對于同時獲得自我意識和現實意識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他觀察到,在發展之初,孩子會同時產生愛和恨,并接納這種矛盾。然而,在這個早期階段,“創造和毀滅似乎都是通過魔法發生的”。溫尼科特探討了兒童的思維功能,他注意到,當兒童閉上眼睛,他可能會體驗那種魔法創造和毀滅的全能感:“在嬰兒式的魔法中,世界可以因閉上眼睛而湮滅,再一睜眼、有新的需要時,就創造了新的世界”(p. 134)。魔法創造與毀滅之間的這種擺蕩,與孩子眼中的“我”客體轉變為“非我”客體的時刻之間的交替相對應;也就是說,從主觀現象到被客觀感知的轉變。溫尼科特強調了這種攻擊性的維度在建立身份認同和存在感方面所具有的價值。他對這種行為的任何評估都不感興趣;相反,他堅持認為,嬰兒對攻擊性的體驗是情感發展的一個基本步驟。通過他天生的攻擊性,嬰兒意識到自己是強大的,但不是破壞性的,正是因為“非我”客體在他“踢出去”的世界中存活了下來。 在對情感發展階段的詳細分析中,我們可以充分理解溫尼科特的精神自由,他對細節的達爾文式的興趣,以及他與孩子或患者維持關系的能力,他會帶著情感去觀察和參與正在發生的事,將之作為一個體驗性的事件: 如果允許嬰兒有時間逐步經歷成熟過程,那么它就會變得具有破壞性,會憎恨,會踢,會尖叫,而不是用魔法毀滅世界。這樣一來,實際的攻擊性行為就被視為一種成就。與魔法的破壞性相比,攻擊性的想法和行為具有積極的價值,當我們牢記個人情感發展的整個過程,尤其是早期階段時,仇恨就成為文明的標志。 還是在“攻擊性的根源”一文中,溫尼科特做了一個有趣的評論,這個評論先于后來的比昂學派關于白日夢的想法,因為他看到,在夜間的夢中,一種體驗實際發生了,它允許主體在自我防御休息的狀態下以一種創造性和探索性的方式運作: 在這里,我必須把做夢和白日夢區分清楚。我指的并不是醒著的生活中一連串的幻想。與白日夢相反,做夢的本質是做夢者處于睡眠狀態,并且可以被喚醒。夢也許會被遺忘,但曾經夢過,就有意義。(在孩子醒著的時候,也有真實的夢,但那是另一回事。) 溫尼科特認為,夢是攻擊性行為的另一種選擇:在夢中,攻擊性和暴力都被體驗,伴隨著身體的興奮,這是一種真實的體驗,而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練習。“如果這個夢包含太多的破壞性,或者對神圣的客體有太嚴重的威脅,或者出現混亂,那么孩子就會尖叫著醒來。”溫尼科特認為夢的活動作為一種體驗,會讓做夢者能夠觸碰那些不能被表征的東西(因為做夢時疲軟的自我防御),這早于比昂關于夢的功能的理論——夢可以將尚未表征的β元素轉化為α元素,然后成為做夢者心理生活的一部分。

萬千心理.論溫尼科特12篇:理論發展和臨床革新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阿邁勒·特雷徹·卡貝什(Amal Treacher Kabesh,1954—2022) 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學和社會政策學院的副教授,也是《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全集》的執行編輯和本書主編。長期以來,她一直致力于通過精神分析和文化相關理論的結合來理解身份認同(特別是性別認同和種族認同),并在這些方面發表了大量文章。 主譯者簡介 胡君滔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精神分析取向;系統接受中挪、中英、中歐等精神分析項目訓練;擔任上述項目口譯及筆譯,參與數百萬字的精神分析文獻及著作翻譯。 主審校者簡介 王 倩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秘書長、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精神分析師;《國際精神分析雜志中國年卷》(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China Annual)主編,《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在中國》(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雜志副主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合基地主任;現任外交部干部司心理保障項目負責人。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西人体大胆77777视频 | 韩国理论片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肉体暴力强伦轩在线播放 | 香蕉6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a级大胆欧美人体大胆666 | 男女真人一级毛片做暖爱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电影 | a影院 | 精品极品三级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片成人免费视频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麻豆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不卡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四虎 | 日本人成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 琪琪色原网站在线观看 | 99热官网 | 欧美亚色图 |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片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一区二区 |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 | 一级做a爱片久久毛片 |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大全 | 国产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xxx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激情高清版免费视频 |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 | 午夜网站免费版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只有精品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日本黄色片免费 | 免费一级毛片能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