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崤函遺珍品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116477
- 條形碼:9787571116477 ; 978-7-5711-1647-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崤函遺珍品鑒 本書特色
★16開布面精裝,大象出版社出版
★精選20件(套)三門峽地區不同歷史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精品文物,平均單件(套)文物的研究成果達1.6萬字
★全書兼顧學術性和科普性,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對人民普及文物知識,了解文物的實用價值以及古人的生活有一定的助益
★對較全面地了解三門峽的歷史及其文物品類、特色等起到很好的引導和點睛作用
本書系近些年三門峽地區出土的重點文物的介紹,集中遴選*具代表性的文物,文物分別是月牙紋彩陶罐、彩陶缽、彩陶盆、紅陶鬻、饕餮紋銅觚、“追夷”簋、“國子碩父”鬲、蟠虺紋銅扁壺、彩繪跽坐陶俑、鳳鳥紋瓷壺、博山銅熏爐、綠釉陶鴟鶚、三彩執壺等,就文物發現情況、形狀、用途、制作工藝、價值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和研究,對人民普及文物知識,了解文物的實用價值以及古人的生活有一定的助益,這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具體表現,對于人們熱愛這塊土地和尊重歷史文物有一定的價值。
文博界知名專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總工程師、中國文物報社原總編輯曹兵武評價該書時說:“這本《崤函遺珍品鑒》的編輯和出版,是三門峽市博物館館藏珍品的又一次呈現,相信可以對大家比較全面地了解三門峽的歷史及其文物品類、特色等起到很好的引導和點睛作用。”
崤函遺珍品鑒 內容簡介
本書近些年三門峽地區出土的重點文物的介紹,集中遴選20件*具代表性的文物,這20件文物分別是月牙紋彩陶罐、彩陶缽、彩陶盆、紅陶鬶、饕餮紋銅觚、“追夷”、“國子碩父”鬲、蟠虺紋銅扁壺、彩繪陶俑、鳳鳥紋瓷壺、博山銅熏爐、綠油陶鵜、三彩執壺、真子飛霜鏡、白釉瓷碾、虢州澄泥龜硯、鎮住地纏枝花卉紋瓷梅瓶、“長安脾地寄寄老人”款澄泥黑陶器等,就文物發現情況、形狀、用途、制作工藝、價值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和研究,對人民普及文物知識,了解文物的實用價值以及古人的生活有一定的助益,這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具體表現,對于人們熱愛這塊土地和尊重歷史文物有一定的價值。
崤函遺珍品鑒崤函遺珍品鑒 前言
《崤函遺珍品鑒》的編 輯和出版,是家鄉的三門峽 市博物館館藏珍品的又一次 呈現,相信可以對大家比較 全面地了解三門峽的歷史及 其文物品類、特色等起到很 好的引導和點睛作用。 近年來我國的博物館事 業發展很快,全國博物館總 數已經超過6000家,平均 約2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已經達到世界中位水平。博 物館每年舉辦展覽超過3萬 次,2019年觀眾數量已達 12億人次,兩者均居世界前 列。這說明改革開放和經濟 的快速發展,不僅為博物館 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經費和物 質支撐,公眾對博物館展覽 和傳播教育這樣的精神文化 產品的需求也邁上了新的臺 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過程中,一個通過博物館 真切、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鄉 土國情,傳承優秀的歷史文 化遺產,從中汲取歷史科學 審美養分的中國式文藝復興 正漸漸到來,并成為古老的 中華文明從傳統走向現代的 強有力的支撐點。 三門峽的文博事業也迎 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不僅三 門峽市博物館近年不斷對基 本陳列進行優化,大力舉辦 各種臨時性展覽,還開展了 一系列深合國情民意的宣教 、出版、傳播等業務活動。 同時,借中國考古學誕生百 年大慶之機,對澠池縣的仰 韶文化博物館進行升級改造 ,在靈寶西坡、北陽平等遺 址進行仰韶文化考古成果大 型現場展示,尤其是配合廟 底溝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廟底 溝博物館,集全國之力推出 “花開中國”大型展覽,全面 系統地展示仰韶文化尤其是 以廟底溝遺址發現和命名的 其鼎盛階段廟底溝時期的文 化成就及其在早期華夏族群 、文化和文明形成過程中奠 基者的角色與地位,成功人 選2022年全國博物館陳列 展覽十大精品,再加上之前 依托西周時期虢國考古發現 建設的早已蜚聲海內外的虢 國博物館,三門峽已經形成 了一批獨具特色并躋身于國 家級博物館強館和優秀展陳 之列的文博工作品牌。 博物館是現代國家、地 方或者城市的記憶器官,起 著激活歷史資源、激發可持 續發展動能的重要作用,是 重要性與日俱增的公共文化 設施。作為一個中等的地級 城市,三門峽的博物館與文 博工作成績輝煌奪目。不過 ,在這樣的背景和形勢下, 也特別需要認真思考一下三 門峽的博物館事業進一步發 展、博物館及其展陳體系優 化完善、乘勢邁上新時代新 臺階等重大問題。借助重大 考古新發現等的遺址博物館 、特色博物館固然可以在較 短時間內躍居同行前列,吸 引眾多關注,但在現有體制 機制之下,綜合館的藏品體 系和展覽等業務能力也勢必 受到一定的局限,后續如何 持續吸引觀眾尤其是外來游 客等問題也值得注意。因此 ,系統調查和分析區域內的 文博資源,謀劃和完善博物 館及其展陳體系建設,逐步 形成體現三門峽的總體形象 品牌和文博工作的集群效應 ,對內系統支撐公民素質教 育和文化、社會建設,對外 吸引游客,產生旅游、宣傳 等經濟效益,既需要突出特 色館和特色展陳,也需要著 力打造區域性的綜合館、窗 口館;既需要加強國有館建 設,也需要扶持民辦館來拾 遺補闕;既需要充分挖掘歷 史文化資源及其底蘊,大力 發展和完善歷史、民俗類博 物館,也需要關注自然環境 和科技類、專題類博物館及 其陳列展示的建設,并不斷 優化文博工作體制機制,強 化文博人才培養儲備和效益 發揮等基礎工作。 三門峽位于黃土高原與 黃河中下游平原過渡地帶, 中國歷史上的西安與洛陽兩 京之間以及黃河大拐彎的樞 紐部位,地理區位優勢明顯 ,文化與自然遺產資源得天 獨厚。博物館體系和具體的 博物館都應該充分考慮自己 的合理定位,在發揮優勢、 突出特色的前提下,逐步形 成三門峽博物館事業的整體 品牌效應和具體的示范窗口 ,尤其是應該打造好涵蓋區 域性的自然、人文、歷史、 民俗等方面內容的中心館、 龍頭館,并成為發揮城市會 客廳作用的綜合性、引導性 窗口。為此,應該系統規劃 全域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資 源、館合體系定位,謀劃新 發展格局,完善館際交流合 作機制,以點線面結合的方 式,以文化和自然遺產為載 體,共同講好三門峽故事, 講好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化 、中華文明發展壯大的故事 以及其中的三門峽貢獻和三 門峽力量、三門峽精神,充 分挖掘博物館潛力,開展鄉 土鄉情教育,促進旅游和經 濟發展,以及公共文化建設 ,涵養公眾素質,提升可持 續發展能力。 希望更多更好的介紹三 門峽文物古跡和文博工作成 果的作品能夠面世,期待三 門峽的博物館和文博事業更 上一層樓。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 總工程師 中國文物報社原總編輯 曹兵武 2022年9月
崤函遺珍品鑒 目錄
彩陶缽/賈鵬
彩陶盆/狄欣怡
紅陶鬻/崔曉楠
饕餮紋銅觚/李幸蔚
“追夷”簋/崔松林
“國子碩父”鬲/田雙印
蟠虺紋銅扁壺/張峰
彩繪跽坐陶俑/張峰
鳳鳥紋瓷壺/崔松林
博山銅熏爐/劉恒
綠釉陶鴟鶚/賈鵬
三彩執壺/齊暉
真子飛霜鏡/狄欣怡
白釉瓷碾/葛慶賢
虢州澄泥龜硯/郭婷
珍珠地纏枝花卉紋瓷梅瓶/崔松林
“長安脾地寄寄老人”款澄泥黑陶器/李書謙
鈞釉荷葉蓋瓷罐/賈麗
銅俑/賈鵬
崤函遺珍品鑒 節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