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鄂豫邊區政權建設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39586
- 條形碼:9787520539586 ; 978-7-5205-395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鄂豫邊區政權建設史 內容簡介
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是一塊擁有9萬多平方公里,1300多萬人口,活躍在武漢外圍的橫跨鄂、豫、皖、湘、贛五省的抗戰基地。邊區政權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指引之下,在日頑偽軍夾擊的險惡環境中建立起來的,經歷了一個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草創到規范,從國共合作政權到中共領導的有各階層參與的“三三制”政權的發展過程,展現了鄂豫邊區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做抗戰中流砥柱的光輝歷程。
鄂豫邊區政權建設史 目錄
總序
序
前言
**章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鄂豫邊地區的形勢
**節 武漢淪陷及國民黨地方政權系統的崩潰
第二節 鄂豫邊區抗日游擊戰爭的準備與發動共產黨組織的恢復與重建
一、中共湖北省委的恢復與重建
二、 “三大戰略支點”的形成
三、各地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動
第二章 各地國共合作政權的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開辟
**節 信羅邊、安應根據地的初創
一、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的召開與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挺進武漢外圍
二、信(陽)羅(山)邊、安(陸)應(山)抗日根據地的創立
第二節 國共合作政權的紛紛建立
一、鄂豫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的成立
二、信陽、應山、漢川、英山等地方政府的改造
第三節 抗日十人團及其活動
一、抗日十人團的產生
二、抗十團具有半軍事、半政權性質
第四節 抗日游擊根據地粗具規模
一、養馬畈會議
二、各地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開創
第三章 豫鄂邊區抗日政權的初步統一
**節 建立統一的黨和軍隊組織
一、組建新的豫鄂邊區黨委
二、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建軍
第二節 豫鄂邊區憲政促進總會成立
第三節 各地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與民選運動的開展
第四節 豫鄂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成立
第五節 根據地各項建設的展開
一、頒布規章條例,繼續推行憲政
二、抗戰動員與擁軍支前
三、加強財經工作
四、逐步發展生產與局部改善人民生活
五、初步開展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
第四章 豫鄂邊區抗日民主政權的統一與根據地建設事業的發展
**節 豫鄂邊區行政公署的成立
一、新四軍第五師建軍
二、第二次軍政代表大會的召開與邊區行政公署的成立
三、頒行各項法令
四、健全辦事機構
五、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各級地方政府
第二節 邊區渡過嚴重經濟困難
第三節 《豫鄂邊區施政綱領》的頒布
第四節 根據地的發展建設
一、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二、發展副業、手工業、工業生產
三、統制對外貿易
四、減租減息
五、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六、建立醫療衛生體系
七、健全司法機構,確立司法原則,厲行廉潔政治
八、大力發展地方軍和民兵
第五章 強化政權與根據地的大發展
**節 加強統一領導
一、蔣家樓子會議
二、強化政權
三、軍事建設計劃的完成
第二節 擁政愛民和擁軍優抗
一、擁政愛民
二、擁軍優抗
第三節 根據地的大發展
一、粉碎日偽軍的“掃蕩”“清鄉”,打破頑軍的“清剿”計劃
二、發展襄南根據地,恢復襄西根據地
三、開辟贛北根據地
四、創建石公華根據地
第四節 根據地建設的全面加強
一、大生產運動
二、普遍推行減租減息
三、加強貿易統制,發展合作事業
四、實行合理負擔
五、加強法制建設
六、精兵簡政
七、大力發展國民教育事業
第六章 鄂豫皖湘贛邊區行署成立,奪取抗日戰爭的*后勝利
**節 邊區政權建設工作的完善
一、邊區整風運動
二、各地臨時參議會的建立
三、邊區政權工作會議
四、農救會代表大會的召開
五、第二屆臨時參議會的召開
第二節 鄂豫皖湘贛邊區行署的成立
一、開辟豫中、豫南根據地
二、創建鄂皖邊、贛北游擊根據地
三、發展襄河根據地
四、成立鄂豫皖湘贛行署
第三節 第三五九旅南下與湘鄂贛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第四節 為爭取抗戰的*后勝利而奮斗
一、克服財政經濟困難
二、徹底推行減租減息
三、加強各項經濟建設
四、收復白兆山、四望山根據地
五、迎接抗日戰爭的*后勝利
結束語
附錄一 鄂豫邊區的縣級政府是如何行使政權職能的
——以抗戰后期的黃安縣政府為例
一、堅決貫徹上級政策法令
二、注重依法行政
三、結合本地情況,制定切實尚用的行政措施
四、以說理協調的方式推行政務
五、以實績考核政績
附錄二 鄂豫邊區政權建設大事記
附錄三 鄂豫邊區政權組織序列
附錄四 日軍在鄂暴行錄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鄂豫邊區政權建設史 節選
1943年,面對敗局已定的戰爭形勢,陷在中國戰場上的日本法西斯勢力仍在作*后的頑抗,它除了加強對國民黨集團的軍事逼降、政治誘降之外,還加緊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清鄉”,企圖鞏固其占領區,集中兵力,以求在中國大陸與盟軍一決勝負。 1943年初,日軍在對國民黨第五戰區發動大別山戰役的同時,也對鄂豫邊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春季“掃蕩”。 自4月始,日軍對京應、安應、天漢等地進行夏季“掃蕩”,為其即將進攻湘北、鄂西做準備。 在春、夏兩季“掃蕩”“清鄉”被粉碎之后,6月至9月,日軍對邊區又實施了秋季“掃蕩”。時國民黨軍隊降兵如云,降將如林,日軍將之編為偽軍,并將原偽第十一師、第十二師、第二十九師升格為正規軍,充實裝備,作為其“掃蕩”“清鄉”的機動力量。同時,日軍還于9月9日在武漢設立偽湖北省政府“清鄉”事務局,專管諸如組織偽政權、編組偽保甲、清查戶口、招募偽軍等事宜。鄂豫邊區面臨著殘酷、嚴峻的斗爭形勢。 對此,鄂豫邊區黨委、行署和第五師先后發布指示、布告和命令,號召邊區黨政軍民積極行動起來,團結對敵,戰勝困難,粉碎敵人的“掃蕩”“清鄉”。6月下旬,陂安南等地首先成立反“清鄉”委員會,召開各階層座談會和群眾游行集會,舉行民眾宣誓活動,宣誓不給敵人帶路,不給敵人送糧,協助新四軍作戰,掩護地方工作人員。許多開明士紳保證,不泄露軍事秘密,不使用敵偽鈔票,不組織偽維持會。邊區的基層黨組織和政權還發動群眾破壞敵人必經的公路、橋梁,拆毀可以資敵的寨墻、碉堡,收藏糧食,堅壁清野,加強區鄉游擊隊、武工隊和民兵基干隊、自衛隊的力量,增設崗哨,進行反奸、鋤奸工作。 針對敵偽分區“掃蕩”的特點,邊區抗日武裝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打擊敵人。主力部隊運動至外線,相機側擊、尾擊敵人;地方武裝和民兵基干隊、自衛隊則留守原地,依靠群眾,襲擾敵人;各接敵邊沿區鄉則普遍組織武裝工作隊,深入敵據點及其附近地區,解救被抓的群眾,奪回被敵人搶掠的物資,使敵人處于四面受困的境地。經過三個多月的浴血抗戰,邊區黨政軍民攜手粉碎了敵偽的秋季“掃蕩”。 在日軍對鄂豫邊區發動春季“掃蕩”時,胡宗南部的第三十九軍、桂軍的**七四師等,也分別侵入黃岡、羅(山)禮(山)邊和鄂南等地,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內燒殺擄掠。邊區軍民經過一個月的自衛作戰,擊退了頑軍對羅禮邊的進攻,保衛了大小悟山指揮陣地。 5月,日軍進犯湘西、鄂西,駐守在大別山區的第五戰區國民黨軍隊卻奉令大舉進攻鄂豫邊區。第五師一方面襲擊敵偽,另一方面呼吁國民黨第五、第六戰區“團結對敵,搶救湘北、鄂西”,但國民黨頑固派置若罔聞,仍一意孤行,兵戈相向。第五師站在自衛的立場上,利用國民黨軍隊的矛盾,爭取中間勢力,孤立和打擊頑固勢力。5月中旬,侵入邊區的川軍**二七師第三九九團被第五師擊潰后,第五師將所繳獲的人槍悉數送還,**二七師自此不再向安應地區進攻。5月底,頑軍第九十二軍暫五十一師侵入陂安南,襲擊我醫務所,殺害我傷病員。6月2日,第五師集結第十三旅的主力,勇猛追擊,將敵逐出了根據地。6月13日,第十三旅等部乘勝東進,在浠水白石山地區給前來“進剿”的鄂東挺進軍第十七縱隊以殲滅性的打擊。6月30日,頑軍第三十九軍大部和一個保安團、兩個游擊縱隊,勾結偽第十一師李寶璉部,在三架敵機的掩護下,夾擊第十三旅的主力于巴河東岸。第十三旅識破偽頑的陰謀,以避實就虛之法,留下地方武裝就地堅持,與敵周旋,而主力跳出圈外,全身西返,迫使敵偽頑合擊第五師的詭計徹底破產。 1943年5月共產國際宣布解散,國民黨借此大做文章,叫囂“解散共產黨”“取消陜北特區”,封鎖陜甘寧邊區的幾十萬國民黨軍隊蠢蠢欲動,準備“閃擊”延安,第三次反共高潮愈演愈烈。 在鄂豫邊區,國民黨第五戰區也于8月發起連續軍事“進剿”行動。鄂豫邊區軍民一方面召開動員大會,致電中共中央,表示誓死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另一方面做好自衛準備,決心以實際行動支援陜甘寧邊區,打退國民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6月,鄂東頑軍侵入黃岡、岡麻根據地后,大搞恐怖活動,肆意燒殺劫掠,僅黃岡一地就殘殺群眾300余人,根據地陷入腥風血雨之中。對此,第四軍分區軍民根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衛原則,以部分兵力配合地方武裝和民兵堅持當地斗爭,主力則北上宿松、太湖、岳西、英(山)羅(田)邊,南下陽(新)大(冶),致使頑軍在根據地內處處遭襲,后方亦受到第四軍分區的威脅,被迫陸續撤退。正如李宗仁在8月20日致電李品仙所言:“自剿匪以來兩個月,不惟多無結果,反使‘共匪’流竄我軍防地,似此情勢,言之實堪痛心! 在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軍民的強烈抗議和堅決斗爭之下,在國內進步力量和國際輿論的壓力之下,蔣介石在9月召開的國民黨五屆十一中全會上,終于收斂了他處心積慮要“消滅共產黨”的企圖,向中外表明了“中共問題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問題”的觀點,停止了第三次反共高潮。鄂豫邊區的軍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制止這次反共高潮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同時也保衛了根據地的民主政權。
鄂豫邊區政權建設史 作者簡介
張軍,湖北經濟學院教授,兼任湖北省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及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出版有《鄂豫邊區政權建設史》《荊楚紅流》《蔣介石五大主力興亡實錄》《民國那些大師》《陳誠:1940-1943》《陳納德及其飛虎隊在華抗戰紀實》《血戰大武漢》《變法與治吏》《革命烈士詩抄》等著作20余部! 堈乜。泄埠笔∥h史研究室組織史資料編研處處長、一級調研員。長期從事湖北革命史、黨史人物研究。撰寫和參與撰寫的著作有《中國共產黨湖北歷史》(第二卷)及《李先念傳》《李先念與共和國元勛們》《鄂豫邊區政權建設史》等;主編和參與主編的著作有《李先念年譜》《鄂豫邊區新四軍人物志》《任質斌在中原八年》《中共湖北抗戰口述史料叢書》等。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