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的未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8677
- 條形碼:9787547618677 ; 978-7-5476-186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的未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本書是對未來的教育的暢想,人類社會共同面臨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而教育是有效應對不確定性的應急合力之一。未來教育既是未來社會整體性發展的推進動力,也是未來社會實現自我修復的強有力手段。未來的社會將會是教育的社會、學習的社會、成長的社會。未來教育更加強調教育作為個體發展的基本權利,而社會和國家將不斷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以此增進社會公平,并推動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
教育的未來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于未來教育發展的思考。教育的未來,是超越制度化的發展,具有開放和包容的基調,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力支撐。未來將更加強調技術在教育發展的推動作用,由此,教育空間、教學手段、教育機會和教育內容等,都將產生革新性變化。終身學習,將貫穿未來個體一生的發展,也是未來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重要理念。面對世界的不斷變化,面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教育將繼續秉承人文主義的發展觀念,共同聚焦人類可持續性未來。
教育的未來 目錄
總序 001
自序 001
●**篇 未來的學習型社會
一、 終身化的學習型社會
二、 網絡化的學習型社會
三、 數字化的學習型社會
●第二篇 未來的教育理念
一、 共同利益為主導
二、 技術創新為思路
三、 主體發展為目的
●第三篇 未來的教育類型
一、 學校教育:以提高學習者的智商(IQ)為目的
二、 家庭教育:以提高學習者的情商(EQ)為目的
三、 社會教育:以提高國民的德商(MQ)為目的
四、 自我教育:以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為目的
●第四篇 未來的教育模式
一、 技術時代的混合學習
二、 教育世界的項目學習
三、 生命歷程的終身學習
●第五篇 未來的教育技術
一、 未來教育技術的具體運用
二、 未來教育技術的實踐空間
三、 未來教育技術的發展方向
●第六篇 邁向教育的未來
一、 超越制度化教育形態
二、 開放與包容作為基調
三、 未來教育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后記
教育的未來 節選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其中指出,“雖然一個人正在不斷地接受教育,但他越來越不成為對象,而越來越成為主體了”,認為教育需要“把重點放在教育與學習過程的‘自學’原則上”。這也標志著終身教育向終身學習的轉變。盡管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內涵都不同程度地強調了個體學習歷程的終身性,與生命歷程始終相伴,但終身學習的明確提出,強調了學習者的能動性,強調了社會和政府機構在終身學習中的義務和責任,也就是說需要為學習者提供優質公平的終身學習資源。終身學習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它的提出為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為建立終身學習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 終身化的學習型社會的特征 學習型社會體現了學習的泛在性和便利性,是學習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學習的社會。學習型社會是未來教育的社會圖景,是教育與社會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表現。學習型社會是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提供學習機會和資源的體系。具體而言,終身化的學習型社會主要有以下特征: (1) 學習時間具有終身化。學習時間貫穿學習者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過程。 (2) 學習內容具有全面性。學習內容既包括知識與技能的獲得,也包括態度、情感、心理、精神的發展以及個人作為社會公民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 (3) 學習組織和機構具有開放性。既包括各級各類正規教育,也包括非正規和非正式環境下的各種教育和學習活動。學習應當被視作人人參與社會發展的一項普遍性基本權利,國家和政府應通過各種制度來保障教育和學習向所有人平等供給。 (4) 學習目的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己任。人的全面發展*根本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體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等多方面的發展。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種種學習機會,實現個體的全面有序的發展。 終身化的學習型社會強調學習無處不在,強調學習能夠成為社會的基本服務品類,也強調了學習的公平性。也就是說,無論學習者的社會背景是什么,他們均能得到優質和高效的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來發展自我。 (三) 終身化的學習型社會的發展策略 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培育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以滿足所有兒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學習需要,從而培養其適應終身化學習型社會的基礎。推動基礎教育達到足夠的覆蓋面和相應質量要求。讀、寫、算等技能是保障學生的閱讀水平和信息技術使用水平的基礎,需要通過基礎教育教導給學生。截至2022年,全世界依然有近13%的成年人不具備基本識字能力,縱使他們能夠獲得正規的基礎教育,也由于學校教育不完整和教育質量低下,造成基本技能習得不完善。故而基礎教育的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學習內容依舊需要被關注。
教育的未來 作者簡介
胡嘯天,現任上海海關學院繼續教育部講師,丹麥羅斯基勒大學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后。研究興趣主要為工作相關的終身學習研究,關注成人在工作組織和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活動、社區與老年教育、(城市)學習空間設計研究,研究取向主要為質性研究方法,包括心理-社會分析、生活歷史法、客體闡釋法等。目前的研究話題為終身學習基本理論研究、干部教育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成為綠主婦: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與技術》《時間·空間·技術:終身學習理論框架的發展探析》《重新理解成人學習:社會、技術與成人學習者》等多篇,出版專著《日常生活中的工作與學習:中國女性自由職業者學習與認同研究》(Learning and Working in Everyday Life: A Study of Chinese Self-Employed Women Instructors’ Learning and Identity)。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