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生活中的心理效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566048
- 條形碼:9787552566048 ; 978-7-5525-660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活中的心理效應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用十余年時間,在浩瀚的心理現象中搜集整理了200個相關心理實驗,得出150多個觀點和啟示,立足于生活中的細節,從個人情感、日常行為、人際交往以及職場等方面解析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并通過一些精彩典型的案例深入淺出地分析一些常用的心理學理論。讓讀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之中窺探心理學的奧秘,達到有效調控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愉快地與人溝通等目的。相信在本書的啟迪下,讀者會從心理學視角看待工作、生活和家庭中的人和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給人啟發,令人受益。
生活中的心理效應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用淺顯的語言、有趣的心理實驗,按照一個心理效應,一個觀點,若干個心理實驗和配圖,一個啟示的方式展現。每一個心理效應,都是一個心理現象、一個心理規律。因此,正確認識、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的心理效應 目錄
成就效應
出其效應
從眾效應
挫折效應
地位效應
導向效應
分粥效應
德西效應
定勢效應
服從效應
觀眾效應
規定效應
過度理由效應
慣性效應
加強信號效應
精神激勵效應
競爭效應
懶螞蟻效應
名望效應
目標難度效應
內激勵效應
匿名效應
鱸魚效應
鳥籠效應
破窗效應
巧克力效應
青蛙效應
權威效應
社會情化效應
跳蚤效應
團隊效應
武器效應
習得恐懼效應
行為變化效應
正激勵效應
第二章 經營中的心理效應
飽眼效應
邊際效應
參照系效應
差別閾限效應
登門檻效應
短視厭惡損失效應
多米諾骨牌效應
二選一效應
凡勃倫效應
風險效應
貴即好效應
花生效應
環境效應
競爭效應
樂觀偏差效應
留面子效應
錨定效應
名人效應
破掃帚效應
囚徒效應
權衡效應
三分之一效應
完整性效應
希望效應
心理創富圖像效應
心理加減法效應
羊群效應
下半身效應
中杯效應
第三章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阿倫森效應
巴納姆效應
標簽效應
不完美效應
觸摸效應
蔡戈尼效應
成敗效應
成功概率效應
重疊效應
頓悟效應
多感官效應
對比效應
反饋效應
過度學習效應
概念效應
赫洛克效應
角色效應
禁果效應
近因效應
依戀心理效應
聯想效應
毛毛蟲效應
獼猴效應
名人效應
莫扎特效應
目標效應
逆反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
期待效應
任務難度效應
扇貝效應
說謊效應
貪睡者效應
習得性無助效應
延遲滿足效應
揠苗效應
厭惡效應
遺忘效應
預期效應
醞釀效應
*后通牒效應
坐向效應
座椅效應
第四章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貝勃效應
病毒效應
定勢效應
多看效應
觀念效應
黑暗效應
互惠效應
距離效應
空間效應
兩性空間效應
鄰近效應
名字效應
首因效應
體語效應
投射效應
外貌效應
微笑效應
喜好效應
瑕玉效應
異性效應
暈輪效應
增減效應
自我評價效應
第五章 身心健康方面的心理效應
安慰劑效應
暗示效應
被微笑效應
感覺剝奪效應
霍桑效應
嫉妒效應
恐懼效應
矛盾效應
美女效應
怒氣效應
偏時偏食效應
七八分飽效應
齊加尼克效應
身隨心違效應
神經緊張效應
生物鐘效應
現實效應
心理創傷效應
猩猩效應
異性效應
意念效應
后記
生活中的心理效應 節選
**章 管理中的心理效應 成就效應 【觀點】在相同條件下,人們對工作成就感的在乎程度往往會超過報酬本身。 【實驗】心理學家曾經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證實成就感對人的激勵作用。他雇了一名伐木工人,要他用斧頭背砍一根圓木。心理學家告訴伐木工人,干活時間不變,但報酬加倍,他唯一的要求是用斧頭背砍圓木。干了半天之后,伐木工人終于不干了,問及為什么?“我要看到木屑飛出來。”伐木工人說。 【啟示】成就效應說明:員工的工作目的不完全是為了報酬,他們往往會更在乎工作成就感。因此,管理者在調動員工積極性時,不只要用酬薪激勵,更要注重成就激勵。員工在做出成績并且得到領導的肯定時,往往比加薪更加喜悅,更加愿意做好工作。 出其效應 【觀點】一個人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容易接受別人突然讓其做一件并不困難的事。 【實驗】心理學家在地鐵車廂里做了這樣的實驗:讓一位實驗者,以站著的乘客身份,突然對坐著的乘客說:“請你把座位讓給我!”實驗結果為,受“突然襲擊”的乘客讓座率高達56%。讓另一位實驗者也以站著的乘客身份,悄悄地、緩和地對坐著的乘客說:“請你把座位讓給我!”實驗結果為,計座率僅為28%。 【啟示】出其效應說明:人們習慣于接受命令。對于一些難度不大的工作任務,管理者可以在對方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直接指派其完成,這樣就容易實現工作目標。 從眾效應 【觀點】當個體受到群體影響時,人們都有隨大流的傾向。 【實驗】195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為了了解人們在做出決策或行動時是否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曾在一所大學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前,大學生們被告知實驗的目的是測試人的視覺能力。在參與實驗的大學生來到實驗室之前,他先安排5個人在實驗室等候。當參加實驗的某個大學生來到實驗室看到已經有5個人坐在那里時,便自覺地坐到第六個位置上。實驗正式開始后,阿希拿出兩張畫:一張畫有一條線段,一張畫有三條不同長度的線段,前者的線段同后者中的一條線段等長。 在正常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錯誤概率小于1%。但是,當“托兒”紛紛故意做出錯誤的判斷時(這是實驗者的安排),參加實驗的人就顯得猶豫不決,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此判斷一共進行了18次,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先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緊接著事先安排好的5個人都故意做出錯誤的判斷。當聽到這5個人做出的判斷和自己不一樣時,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們開始猶豫不決,*終的結果是約76%的人做了從眾判斷,只有24%的人堅持了自己的判斷。 實驗后,實驗者訪問了從眾判斷的大學生,了解他們當時的想法。有的說:“開始我堅持,后來看著大家講的都與我不一樣,懷疑自己眼睛有問題,怕自己是錯的,所以也就隨大流了。”有的說:“開始我相信自己是對的,后來發現我一個人與別人不同,覺得奇怪,于是就從眾了。” 【啟示】從眾效應說明:人們對于那些沒有把握的事情,一般都會采取隨大流的做法。因此,管理者要利用隨大流的從眾效應,對于本單位出現的好人好事,要及時鼓勵并引導全體人員從眾。如果出現消極行為,要及時制止,否則,消極行為一旦被員工從眾,糾正起來難度就大了。 P1-4
生活中的心理效應 作者簡介
湯效禹,1955年10月生,碩士研究生,心理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先后出版專著九部,發表論文五十多篇。 湯效榮,1968年4月生,學士,現任固原市弘文中學教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固原市骨干教師,弘文中學學科帶頭人,主持編寫了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讀本》。有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尹衛鳳,1986年10月生,碩士研究生,銀川市二十一小湖畔分校教師,從事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參與學校《小學語文體驗式作文與研學實踐相融合》課題研究,有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