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費爾巴哈文集(第7卷):從人本學觀點論不死問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8079
- 條形碼:9787100208079 ; 978-7-100-20807-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費爾巴哈文集(第7卷):從人本學觀點論不死問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外國哲學、馬克思主義本書是對《論死與不死》更清晰和更成熟的總結,費爾巴哈在這本書里反駁了宗教天國說與輪回說,認為這是對生命價值的貶損,認為不應該屈服于宗教的“無限度的然而確實是幻想的生命”,駁斥了被幻想的、超自然主義的人格,肯定了現實的、活的人格,認為人應該選擇“有限度的現實的生命”;同時還駁斥了宗教的“犧牲”觀點,認為這是對人生命尊嚴的褻瀆,因為它不是宗教愛的精神的體現。在費爾巴哈看來,生命的價值是在宗教、政治甚至真理之上的。
費爾巴哈文集(第7卷):從人本學觀點論不死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論死與不死》更清晰和更成熟的總結,費爾巴哈在這本書里反駁了宗教天國說與輪回說,認為這是對生命價值的貶損,認為不應該屈服于宗教的“無限度的然而確實是幻想的生命”,駁斥了被幻想的、超自然主義的人格,肯定了現實的、活的人格,認為人應該選擇“有限度的現實的生命”;同時還駁斥了宗教的“犧牲”觀點,認為這是對人生命尊嚴的褻瀆,因為它不是宗教愛的精神的體現。在費爾巴哈看來,生命的價值是在宗教、政治甚至真理之上的。
費爾巴哈文集(第7卷):從人本學觀點論不死問題 目錄
一般的不死信仰
不死信仰之主觀必然性
批判的不死信仰
唯理主義的或非信仰的不死信仰
關于我的《論死與不死》
批判通常對不死觀念,特別是民間的和古代的不死觀念之解釋
備考和例證
引自李希登堡
費爾巴哈文集(第7卷):從人本學觀點論不死問題 節選
《費爾巴哈文集(第7卷):從人本學觀點論不死問題》: 再回過頭來說!如果說我的這本初著確實應當因為其否定性而受到非難,那么,這只是由于它并不是專門地用黑格爾派哲學的精神寫成的,而是一般地用思辨哲學的精神寫成的。可是,思辨哲學不是別的,不過是厭世哲學,不過是禁欲主義,不過是理論領域中的僧侶風度。思辨哲學之本質,是精神與肉體、超感性與感性、永恒與暫時之二元論,只不過,這種對立,在這里表現為思辨性與經驗性之理論上的對立。論到康德時,黑格爾驚呼道:“難道應當設想,哲學之所以應當要否認超感覺的本質具有真實性,只是因為這些本質缺少感性的空間方面的和時間方面的材料嗎?”①如果以為直觀之被給與的材料以及表象的復雜的內容,相對于思維對象和概念來說,是現實的東西,那么,對這樣一種見解加以拒絕,就不僅是進行哲學思維的條件,而且,也已經是宗教的前提;如果還是把感性的東西和個別的東西之倏忽即逝的和表面的顯現當成是真實的東西,那么,還談得上對哲學思維的需要和愛好嗎?好一個僧侶氣派的二元論!什么東西不是個別的東西呢?除了個別的東西以外,還有什么樣的東西呢?個別的人,就他是一個單純的個體而論,當然是無關緊要的;雖然成千上萬的人死了,但是,哲學家在自己的概念方面,國家在自己的政權方面,都一無喪失。多,就是無關緊要,并且,造成無關緊要;隨同量的遞減,價值、利益、戀愛程度,也都逐漸地消減。同樣損失一個孩子,有一雙孩子的人比有一打孩子的人更加來得傷心。巴伐利亞有四百萬人。在四百萬人中,幾百人、幾千人,算得什么呢?但是,如果我將我的減法加以擴大,對每一個單個的巴伐利亞人都加以概念否定,那么,怎樣呢?這樣一來,還會有巴伐利亞的國家嗎?可見,個別的東西之成為無關緊要,只是當有別的個別的東西來補償它的損失的時候。所以,只有假定隨同**個人的死整個人類都死盡死絕,假定沒有別的人來接替他,那么,死才是證明了感性的、個別的東西的不真實性。但是,因為不僅有人死去,而且也總是有新的人生出來,所以,每一個新誕生的嬰孩,都用他自己的哭聲來證明感性的東西的真實性和永存性。當然,對于思想家來說,這種無窮的繼續是很無聊的,因為,至少在他的思想中認為,永遠只是同樣的東西來替代同樣的東西;所以,他暴力地中斷這個無窮的系列,以概念的永恒性來代替生命的永恒性。然而,思想家沒有考慮到,這種在他的思想中認為是(或者說,對于他來說是)“惡的無限性”的,在現實中(或者說,對于別人來說),卻是很好的無限性;因為,只是由于有了這種無限性,他們才得以達到生存的歡樂。凡是在思想中認為是無聊的、不堪忍受的單調的東西,在現實中,就是一個用自己的殊異和新奇來吸引人的本質。所以,如果邏輯概念真的代替了“惡的”無限性而執掌世界的統治權,那么,世界就立刻要變成荒漠,在那里,我們遇不到有生殖欲和生殖力的人,所遇得到的,只是一些信仰上的或邏輯上的隱士,他們靜候著世界的沒落。邏輯概念是思想的貧乏對感性的取之不盡的財富之嫉妒;但是,這種嫉妒,卻像寓言中的狐貍一樣地聰明機智,把過錯完全推到對象身上,將“我不能夠”變成令人生厭的“我不喜歡”,因為得不到葡萄,就說這葡萄是不可以吃的,是壞了的。但是,正是那被邏輯概念除睥睨之外不屑一顧地掛于生命的葡萄架上的那些葡萄,卻包含有使人心歡欣、人眼歡躍的質料。當然,如果我們想科學地掌握某一樣事物,那么,我們就應當——在這一方面,邏輯概念是完全對的——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把伙多的東西回引到它們的統一性,對單個的東西——就其為偶然的東西而言——進行抽象,抽出其本質;但是,概念并不因此而成了一種自為的本質,并不因此而成了與感性的本質不同的真實的本質。把概念當成真實的本質,就無異于把手段當作目的,無異于用思想來代替事物,用形式來代替本質,用科學來代替真理,無異于顛倒自然的秩序。黑格爾說:“一個主要的誤解,就在于認為自然原則或那在自然發展中或在自我形成的個體的歷史中作為出發點的始端,是真實的東西和在概念里**性的東西。直觀和存在,雖然就本性而言是**性的東西,或者說,是概念的條件,但是,它們因而就不是那種自在自為地不受制約的東西,反之,在概念里,它們的現實性以及它們的作為起制約作用的現實的東西的映象,都自我揚棄了。” ……
費爾巴哈文集(第7卷):從人本學觀點論不死問題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1804-1872),德國著名哲學家,被視為德國古典哲學和馬克主義哲學之間的橋梁,其哲學深刻地影響了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瓦格納和尼采等幾代思想家,費爾巴哈哲學中的唯物主義更被看作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理論來源。 譯者簡介: 榮震華,著名翻譯家,在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多部譯著,包括《基督教的本質》《神學論文集 哲學的慰藉》《埃克哈特大師文集》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