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費爾巴哈文集(第10卷):未來哲學原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8062
- 條形碼:9787100208062 ; 978-7-100-20806-2
- 裝幀:10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費爾巴哈文集(第10卷):未來哲學原理 內容簡介
本書分兩個部分,**部分是對近代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在這部分,費爾巴哈認為近代哲學始于新教,完成于黑格爾,近代哲學是一個將上帝實化和人化的過程,黑格爾將上帝(絕對精神)設想為一個活動過程,就是對近代哲學的一個復寫。第二部分闡述了新的哲學,即人本學唯物主義。在這部分,費爾巴哈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能思維的感性實體,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以人為基礎的,此外,人的本質只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因此,要建立一種愛人的哲學,或者愛人的宗教,就是建立一種新的哲學,這種新哲學必須從人出發,必須以人本學為基礎。
費爾巴哈文集(第10卷):未來哲學原理 節選
《未來哲學原理》: 那個“干涉到思維自身以外”的東西的思維——思維以外的東西即是存在——就是超越自己的自然界限的思維。思維干涉到它的對立,意思就是說:思維對不屬于思維而屬于存在的東西有所要求。但是屬于存在的是個體性和個別性,屬于思維的則是普遍性。所以思維對個別性有所要求,就是將普遍的否定,將感性的基本形式即個別性,當作思維的一個環節。于是“抽象的”思維或處在存在以外的概念,就變成了“具體的”概念。 但是人是怎樣使思維干涉到屬于存在的東西呢?是通過神學。在上帝之中,存在與實體或概念,個別性與普遍性和存在形式,是直接相結合的。“具體概念”乃是轉化為概念的上帝。但是人是怎樣從抽象思維達到“具體的”或絕對的思維呢?人是怎樣從形而上學達到神學呢?歷史本身在從古代異教哲學過渡到所謂新柏拉圖派哲學的時候,曾經對于這個問題作出了答復;因為新柏拉圖派哲學與古代哲學的不同,只在于新柏拉圖派是神學,而古代哲學則只是哲學。古代哲學以理性、理念為它的原則,但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并沒有將理念當成包含一切的東西。”古代哲學承認在思維以外有某種東西存在——有某種未上升為思維的殘余存在。這種在思維以外存在的東西,就是物質,就是實在的基質,理性是以物質為它的界限的。在古代哲學中思維與存在還是有區別的。在古代哲學看來,思維、精神、理念還不是包含一切的東西,就是說,還不是唯一的、獨立的、絕對的實在。古代哲學家還是世間的哲人,是生理學家,政治家,動物學家,簡言之,都是一些人本學家;他們并不是神學家,至多只是部分的神學家——當然正因為如此,所以也只是部分的人本學家,因而是有限制的、有缺點的人本學家。相反地,在新柏拉圖派看來,物質、整個物質世界、實在世界便是不實在的、不真實的。祖國、家庭、一般社會關系和財產,古代逍遙派哲學還將它算作人的幸福,但是在新柏拉圖派的人們看來,則是毫無價值的。新柏拉圖派甚至還以為死比肉體的生存還要好些,他們并不將肉體算作人的實體,他們認為只有脫離一切物體的、外在的事物的靈魂才有幸福。但是,如果人除了自身以外別無其他事物,那么人要在自身以內尋找和找到一切,就要拿想象的、理智的世界來替代實在的世界——實在世界中的一切雖然在想象世界中都有,但是只是抽象的、想象的。在新柏拉圖派哲學中,連物質也存在于非物質的世界中,但是新柏拉圖派的物質只是一種理想的、思想中的、想象的物質。如果人在自身以外沒有任何實體,那么人就能在思想中構成一個實體,這個實體是一個思想實體,卻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實際實體的特性,是一個非感性的實體,卻同時也是一個感性的實體,是一個理論對象,卻同時也是一個實踐對象。這個實體就是上帝,就是新柏拉圖派的*高的善。人只有在實體中才能得到滿足。因此人用一個理想的實體來彌補實際實體的缺乏,就是說,人用自己的觀念和思想來替代被拋棄了的或失掉了的現實界中的實體——在人看來,觀念不再是觀念,而是對象自身,影像不再是影像,而是事物自身,思想、理念乃是實在。正是因為人不再將自己當作主體來對待作為自己的客體的現實世界,所以他的觀念在他的眼中就變成了客體,變成了實體,變成了精靈,變成了神靈。人愈是抽象,愈以否定的態度對待實際的感性事物,對待抽象的東西就正好愈有感情。上帝,太一——這個從一切繁多性和多樣性亦即感性中抽象出來的*高的對象和實體,是通過直接存在而被認識的。無論是卑下的物質或崇高的太一,都是通過“不知”和無知而被認識的。這就是說,僅僅在思維中的,抽象的、非感性的、超感性的實體,同時也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感性的實體。 ……
費爾巴哈文集(第10卷):未來哲學原理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1804-1872),德國著名哲學家,被視為德國古典哲學和馬克主義哲學之間的橋梁,其哲學深刻地影響了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瓦格納和尼采等幾代思想家,費爾巴哈哲學中的唯物主義更被看作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理論來源。 洪謙,當代中國著名哲學家,博士師從歐洲著名哲學家石里克,是維也納學派唯一中國成員。洪謙先生早年在東南大學求學,1934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講師、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英國牛津新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等。在商務印書館出版《論邏輯經驗主義》《維也納學派哲學》等著作和《感覺的分析》《邏輯經驗主義》等譯著。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