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赤幣:紅色錢袋子傳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80110
- 條形碼:9787500880110 ; 978-7-5008-801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赤幣:紅色錢袋子傳奇 本書特色
本書按照歷史分期講述了紅色錢幣的起源、作用、影響,角度新穎,跨越歷史時空,是一本講述紅色金融發展史的精品佳作,更是一本系統學習紅色金融史、黨史的上佳教材。
赤幣:紅色錢袋子傳奇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通俗的紅色金融貨幣史,屬于紅色物質文化史叢書的一部。本書嚴格按照歷史分期,劃分為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面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各時期的一篇篇文章,內容十分豐富。紅色錢幣,是新中國成立前紅色政權發行貨幣的統稱。全書以紅色錢幣為講述對象,著重介紹紅色錢幣的本身特征、發行背景、產生的重要作用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述故事,以喜聞樂見的圖文并茂的方式,讓讀者在一種潛移默化當中,接受一種紅色教育和正能量教育。 一個政權的建立和穩定,既要抓緊槍桿子,也要握緊錢袋子。二者緊密關聯,缺一不可。紅色錢幣的發行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鞏固了人民政權,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促進了紅色根據地的經濟繁榮,穩定了紅色根據地的貨幣金融,為中國共產黨人積累了金融工作寶貴經驗。紅色錢幣既是珍貴的革命文物,又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經濟戰線開展不屈斗爭的優選證明。
赤幣:紅色錢袋子傳奇 目錄
赤幣:紅色錢袋子傳奇 節選
首枚銀元的誕生: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工”字銀元 “工”字銀元【圖一、圖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鑄造的**枚銀元,由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發行,流通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因為它是用仿墨西哥鷹洋模版鑄造而成,上面鏨刻“工”字,有非常明顯的人工打制的痕跡,故稱“工”字銀元。 銀元直徑約 39 毫米,重約 27 克。正面圖案是墨西哥共和國國徽的造型,一只張著翅膀的雄鷹,佇立在一棵仙人掌上,嘴里叼著一條蛇,蛇尾與鷹翅相連;背面圖案是一頂自由軟帽,周圍放射出長短不一的32 道光柱。 井岡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距離國民黨統治的中心比較遠,湘贛兩省軍閥之間矛盾重重,對這個地區的控制力量比較薄弱。而且,這里的群眾基礎比較好,周圍地區有較為充足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便于部隊籌糧籌款。 1927 年 10 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后的秋收起義部隊到 達寧岡,先后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 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 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8 年 4 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起義農軍陸續轉移到井岡山地區,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5 月,選舉成立了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和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而后,在同國民黨軍隊的戰斗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日益鞏固和擴大。 當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處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四面包圍之中,物資奇缺,物價昂貴。紅四軍成立后,根據地內的現金非常缺乏,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換方式。現金的嚴重缺乏是困擾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的一個棘手問題。因為當時每個月至少需要1.5 萬元的伙食費 a,但資金來源只靠打土豪支持,軍民生活處于極度困苦之中。 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為了保障供給、發展生產、恢復商業,進一步打破湘贛兩省敵軍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滿足紅軍給養,想方設法解決根據地內部現金的缺乏問題。除繼續打土豪籌款、自力更生發展生產和組織物資交流等辦法取得貨幣外,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決定創辦造幣廠,鑄造自己的貨幣,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貨幣斗爭。 1928 年 5 月下旬,因為遷居到井岡山的廣東龍川縣銀匠謝榮珍、謝火龍(又名謝榮光)兄弟在湘州村創辦花邊廠(舊時銀元邊緣鑄有花紋,因此俗稱“花邊”),有鑄造銀元的經驗,王佐向毛澤東和朱德推薦他們二人,并請來謝火龍、謝阿秋、謝阿五等人當師傅,借用上井村農民鄒甲貴的民房創辦了造幣廠。這是工農紅軍的**家造幣廠,因其位于上井村,故稱上井造幣廠。此外,為防止敵人進攻、保護造幣廠安全,還先后在大井的鐵坑、茨坪和金獅面的紅軍洞等地設 立了粗坯車間和沖壓車間等。王佐是紅軍造幣廠的主要負責人,謝火龍負責造幣廠具體事宜。造幣廠的設備工具非常簡陋,主要有鐵錘、鐵鉗、風箱、火爐等,造幣的原料是打土豪和戰場上繳獲的大量首飾和銀質器具等。 鑄造銀元需要用模版,但當時造幣廠沒有制作模版的設備和技術,經過反復論證,*終決定以墨西哥鷹洋為模版。清中晚期到民國年間,在中國流通的外國銀元中,墨西哥鷹洋相對較多,在中國南部和中部地區,鷹洋使用尤為廣泛。仿鑄鷹洋,百姓易于接受,便于流通。 因為上井造幣廠條件有限,設備簡單落后,*初鑄造出來的銀元粗糙不堪,品相很差,聲音也不響亮。后來經過反復試驗,造幣廠不斷改進銀液提煉技術和壓模工藝,終于鑄造出質量較好的銀元。 由于條件和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只能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壓模工藝亦采用*原始的方法。在平地上設立一塊大石墩,石墩上部中間位置銼一凹口,內放銀元背面的模子(模子上面放置銀餅)。大石墩兩側往高處砌墻,兩墻空間處吊放一塊重約三四百斤的大青石(即沖壓石),其下端正中位置銼一凸面安放銀元正面的模子。實際操作時,先將大青石往上絞起,掌模工立即放好銀餅,然后一聲口號,大青石急速落下,向下沖壓,銀餅完成壓模,一枚銀幣就造好了。在整個壓模過程中,需要總體配合,動作要快,否則沖壓石的力度會受到影響,造成花紋模糊等現象。由于鑄造技術原始、笨重,銀元產量很低,每天只能鑄造六七十枚 a。 銀元鑄造完成后,由專門的紅軍戰士押運至茨坪街,那里有專門加蓋“工”字的地方。為什么加蓋“工”字?一是因為當時根據地內反動派和地方軍閥留下來的很多形形色色的低成色銀元,包括仿制的袁大頭、清代龍洋、外國銀元等,多種多樣,五花八門。而且,當時這一帶銀元造假泛濫,為了區別這些劣質銀元,根據地造幣廠鑄造出來的銀元,就要加蓋“工”字。二是加蓋“工”字,是銀元檢驗合格的標志,表示對加工過程中不合格品已檢查剔除。三是禁止銀元外流。 四是保證紅軍幣的信用,消除群眾對上井造幣廠鑄造出的粗糙銀元的使用顧慮。五是因為“工”字代表工農兵蘇維埃政權,而且筆畫少、好寫,所以就把“工”字加蓋在銀元上面。此外,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規定,除上井造幣廠制造的銀元加蓋“工”字外,在戰場上繳獲的以及打土豪獲得的銀元,只要是在井岡山根據地流通,必須要鑿上“工”字,以明確“工”字銀元是根據地內紅色政權統一流通的貨幣。“工”字的加蓋方法,一說是鋼印戳記,另一說是一筆一筆鑿 刻上去的。據現在所能見到的“工”字銀元,似乎這兩種方法都存在。 “工”字銀元加蓋完成之后,統一交付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財政部和紅四軍軍需處負責管理。財政部和軍需處將銀元以 50 枚為一筒,用油紙包卷好 b,按規定和需求,發放給紅軍各級部隊、后方各工廠、機關、事業單位及地方各級政府。為解決銀料的不足,紅四軍要求紅軍戰士攻打城鎮處理土豪財產時,要格外注意收集銀器,回來須保存好,以備造幣廠使用。湘贛邊 上井紅軍造幣廠 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非常重視銀元的鑄造,毛澤東指示:花邊(銀元)不要摻假,一定要純銀的,重量也不能少于重七錢二分。因成色好、重量足,“工”字銀元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當地群眾把“工”字銀元稱為“土版”,把沒有戳記“工”字的銀元稱為“死版”。“土版”銀元的購買力很高,在井岡山地區可以購買到五斤豬肉,而“死版”銀元在白區只能買到三斤豬肉。另外,為提高“土版”銀元的信用,在寧岡大隴公營商店,規定凡使用上井造幣廠鑄造的銀元購買物品,一律優先供應,并在價格上給以優待 a。 1929 年 1 月底,湘贛兩省敵軍集中兵力,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三次“會剿”,上井造幣廠廠房被敵人全部燒毀,造幣設備也被敵人破壞,造幣廠隨之停止了生產。 上井造幣廠的建立,是中華蘇維埃政權在金融領域的一次成功探索,為以后湘贛革命根據地造幣廠和中央蘇區造幣廠的建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工”字銀元的發行流通,大大緩解了當時封鎖對根據地造成的經濟困難,幫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民渡過了那段艱難的歲 月,并且擴大了紅軍和紅色政權的政治影響,為以后根據地內金融機構的建立、區域性根據地貨幣的發行提供了參考,在紅色政權的貨幣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肮ぁ弊帚y元只流通了半年多時間,因此能夠留存至今的實物極為珍貴。
赤幣:紅色錢袋子傳奇 作者簡介
王紀潔,女,考古學碩士,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錢幣》雜志編委,中國錢幣學會學術委員,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主要學術領域:錢幣學與貨幣史、紅色金融與紅色貨幣、錢幣文化與錢幣鑒定。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曾獲得中國錢幣學會“金泉獎”。學術著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貨幣卷》是國家出版基金“十二五”國家重點規劃出版項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