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無名高地有了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41921
- 條形碼:9787517141921 ; 978-7-5171-419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名高地有了名 本書特色
把勝利的紅旗插上無名高地的主峰,用生命的交響換來人類永久的和平!自己的血,自己的性命,都不算什么,只求紅旗插上主峰,永遠不倒!一九五三年十月,老舍隨同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去到朝鮮。本書是一部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小說。本書人物性格鮮明,細節真實,語言詼諧輕松。
無名高地有了名 內容簡介
本書描寫的是抗美援朝時期“老禿山”戰斗的過程,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偉大的祖國軍人保衛祖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戰斗的光輝歷程。通過對這場戰斗的描寫,展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不畏艱難困苦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以及熱愛和平、擁護正義的祟高風尚,同時也歌頌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感情。
無名高地有了名 節選
1 短短的,只有二十八天的二月,還沒來得及表現什么,就那么匆忙地過去了。 進了三月的門兒,冬與春開始有些一時還勝負難分的斗爭:遠處高峰上的積雪雖然未見減少,近山山腳下的既像澗溪又像小河的驛谷川卻起了點變化:還凍著冰,可是每當晴明的晌午,河中就漾出水來,把冰上一冬的積塵與積雪沖洗開一些,顯出些顏色不同的溝溝道道來。春的小出擊部隊,仿佛是,已突破嚴冬的一處防線,得到一點勝利。 這條流動在亂山間,沒有什么名氣,也不大體面的小河,給我們的戰士帶來說不完的麻煩和困難。小河的一舉一動和任何變化都惹起戰士們的,特別是后勤部隊的密切注意。他們必須隨時動腦子想出應付的辦法來,而后冒著*大的危險,付出*大的體力勞動,忍受那常人絕不能忍受的痛苦,去執行那些自己想出來的辦法。 難怪運輸連的一位老班長常若桂,每每這么說:“這條該死的河就是咱們的‘絆馬索’!” 雖然這么叨嘮,每遇到較大的戰斗的時節,常班長可沒落過后,總是去要求*艱難的任務,爭取立功。是的,這位三十多歲,腰短胸寬,臉扁脖粗,像塊橫寬的石碑那么結實的老班長并非怕這條“絆馬索”,而是想早日消滅敵人,不再教敵人的炮火封鎖著咱們的運輸線。因此,每逢他在路上遇見電話員譚明超的時候,這一“老”一少必定說幾句關于驛谷川的事。 小譚才十八歲?礃幼樱⒉辉趺磯褜崳杭殫l身子,相當地高;窄長秀氣的臉還沒有長成熟;特別像孩子的地方是在嘴上,不在左就在右,嘴角上老破裂著一小塊,他常常用舌尖去舔一舔。看神氣,他可絕不像個孩子。每逢炮彈或敵機從他的頭上飛過,他總是傲慢地向上斜一斜眼,然后微笑一下——只有飽經世故的中年人才會這么微笑!袄献硬慌拢 彼睦飳ε趶椈驍硻C這么說。 跟常班長一樣,他永遠不肯落后,哪里的任務*艱難,他要求到哪里去,F在,雖然沒有大規模的戰斗,他的任務仍然是極艱苦的;他擔任驛谷川渡的查線接線工作。敵人的炮火日夜封鎖著這個渡口?罩械暮退锏碾娋隨時被炸斷,他得去檢查修理。他的瘦長的身子上已受過許多次傷。他不但知道電話是部隊的耳目,而且保證使這耳目永遠靈通。當他看到手上的、臂上的、腿肚子上的傷疤的時候,他會那么老練地一笑,心里說:現在雖然還不是英雄,這些傷疤卻是能做英雄的根據。他是青年團員。 他心中的模范人物是每戰必定立功的,在驛谷川東邊的前沿陣地守備了一百多天,在二月初撤到河西去的一營營長,賀重耘。 像沖破堅冰的春水,青春的生命力量與愿望是源源而來,不受阻扼的。譚明超切盼有那么一天,打個大仗,他給賀營長當電話員。想想看,和英雄營長坐在一處,替營長傳達一切命令,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抱著一部步行機,他不僅是部隊的耳目,而且是一位百戰百勝的英雄的喉舌!這有多么光榮!他的想象使他興奮得要跳起來歡呼! 一個青年怎可以沒有榮譽心,和由爭取榮譽而來的想象呢!譚明超真的遇見了他所敬仰的賀營長,當一營調到后面去調整的時候。他堅決地清楚地向營長說出他的心愿,說出他正在練習掌握步行機。 說完,他以為營長也許像敷衍孩子似的敷衍他兩句。營長是英雄,到過北京,見過毛主席! 哪知道,營長是那么誠懇、謙藹、親熱,不但注意地聽了他的話,而且詳細地問了他的姓名、年歲、哪里的人和他的工作,并且鼓勵他要在業務上努力學習。至于將來有沒有機會帶他到戰場去,營長不能馬上肯定,那要看作戰時節,兵力怎樣配合;團的通信連是有可能分配到營里去的!昂煤玫馗砂!我記住你的名字!” 出自英雄之口的這些熱情懇摯的鼓勵,使這青年敬禮的手好像長在了眉旁,再也放不下來。 營長走了兩步,又回頭笑著說:“我參軍的時候比你還小兩歲呢!” 這短短的一段情景中的每一個細節,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深深地印在這青年的心里,比任何圖畫的色彩都更鮮明,線條更細致。從這以后,每逢值班的時候,他不再用以前常進去的小隱蔽洞,而始終在河灘上,緊守著渡口的電話線。小洞子離渡口還有三十來米遠,他不愿跑來跑去,耽誤時間。干糧隨身帶著,渴了就嚼一塊冰——他納悶:為什么吃冰還壓不住胃火,嘴角依舊爛著那么一小塊兒呢!只在拾起不少炸斷的碎線的時候,他才跑回小洞,儲藏起來。他珍惜那些碎線,像戰士們珍惜子彈那樣。 P1-4
無名高地有了名 作者簡介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191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歷任北平市立十七小學校長,京師學務局北郊勸學所勸學員,天津南開中學教師,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山東齊魯大學、山東大學教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總務部主任。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后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華北人民行政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北京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文聯副主席。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其“人民藝術家”稱號。著有《四世同堂》《茶館》《龍須溝》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