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文明思辨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9289
- 條形碼:9787568089289 ; 978-7-5680-892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明思辨錄 本書特色
本項目策劃于2021年4月。20世紀80年代以降,馮天瑜先生于文化史研究領域開啟風氣,貢獻殊偉,曾撰著文化通史、文化斷代史多種,影響深遠。多年來,馮先生覃思研精,筆耕不輟,于文化史研究理論問題、方法學問題以及眾多前沿問題多有深入研討,長篇短論,均有獨到創見,并其以解答“何謂文明”這一重要理論問題。今次將歷年來馮先生有關論作進行系統分類結集,并首次收入近年新作二十余篇,具體包括盛世危言、文化生態、制度考辨、學人剪影、學思回眸六部分,涉及歷史文化語義學、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制度文化的古今沿革、文化生態的現實危機等諸多領域,所收錄文章代表作者多年來在該領域的篳路藍縷和深沉思索,其中多篇為馮先生在“庚子大疫”期間對當下文明與生態問題的憂思和探討。
文明思辨錄 內容簡介
本項目是文化史學家馮天瑜先生數十年來秉持史實基礎通古今之變的史學研究大境界,撫今追昔,關注當下,前瞻中國社會,觀照文明生態,專精覃思人類文化之元問題“何為文明”的近期新系統性學理性的代表性成果。涉及馮先生在歷史文化語義學、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制度文化的古今沿革、文化生態的現實危機等領域眾多前沿問題的深沉思索和深入研究,長篇短論創見深刻獨到,是一部資深學者關切理論與現實的文化憂思錄。馮天瑜先生數十年來致力于中國文化史研究,并長期思辨“何謂文明”這一人類文化之“元問題”。近年來,馮先生更為側重于“制度文化”與“生態文化”這兩個領域的研究探索,本項目除了編纂整理馮先生早年有關文化史、文化關鍵詞及治學方法論的研究論著之外,亦側重關注“制度文化”與“生態文化”的理論與現實問題,能夠代表他近年來的近期新成果和深入思考。
文明思辨錄 目錄
·一、中國3
·二、中華民族7
·三、人文13
·四、文化·文明16
·五、前文明·諸文明·世界文明23
·六、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24
·七、文化力·文化史30
·八、學術48
·九、智慧與智力54
·十、“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馮天瑜祖慰對話59
第二章盛世危言73
·一、文明進展:一柄善惡并舉、苦樂同行的雙刃劍75
·二、文明病初診斷76
·三、東方智慧與文明病療治80
·四、對東亞智慧現世意義應持平允態度85
·五、剪不斷,理還亂
——從梁啟超對中華文明兩極評斷說開去88
·六、張之洞《勸學篇》的文明觀94
·七、“中國世紀”說應當緩議98
第三章文化生態107
·一、疫中意外發現109
·二、抗疫之際議“生態”110
·三、“上醫醫國”與“商賈救亡”112
·四、古今中外三位商人的啟示119
·五、“采風”與“詩諫”124
·六、自然與人文雙優的長江文明130
·七、長江文明館獻辭145
·八、中華文化的地域分野148
目錄文明思辨錄第四章學海探航157
·一、義理、考據、辭章159
·二、考古與多重證據164
·三、辨偽與證真168
·四、古今與中西170
·五、回復與前進172
·六、由詞通道174
·七、臨文必敬論古必恕181
·八、愛國主義的文野之辨——魏源《海國圖志》讀后182
·九、民主理念內在根源考辨
——以《明夷待訪錄》為例186
·十、帝制時期的中國并非“封建社會”192
·十一、周制與秦制:傳統中國的兩種政制類型193
·十二、與李慎之、唐德剛、谷川道雄三先生議“封建”203
第五章學人剪影213
·一、近世鄂東人文興盛原因探略215
·二、楚國以為寶——王葆心先生的方志學貢獻218
·三、徐行可先生捐藏祭221
·四、張舜徽先生二三事223
·五、永遠的老水手——詩人曾卓祭225
·六、呼喚“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
的湯一介先生227
·七、送密老遠行229
·八、白水田護書231
·九、仁智楷范:朱祖延先生233
·十、盡瘁辛亥首義史的賀覺非先生234
·十一、張正明先生與楚文化研究239
第六章學思回眸241
·一、從泛覽群籍到攻讀經典:庭教記略243
·二、隨慈母“住讀”省圖書館八年追思246
·三、高中憶舊253
·四、20世紀70年代心路歷程256
·五、“看家書”266
·六、“預流”與“不入流”267
·七、“一慢、二快、三慢”270
·八、未成文的家訓271
文明思辨錄 節選
歷史學研究工作,不僅應局限于搜集史料、還原史實這類技術性工作。昔人有史意、史識、史學、史法諸說,立足于史實基礎而“通古今之變”,得出方法論乃至于規律性的啟示,是史學研究的大境界,馮天瑜先生數十年來的文化史研究在這些方面有杰出貢獻,并撫今追昔,關注當下,并于當下出發,對中國社會進行前瞻,此當其“文明思辨”之宗旨。 《文明思辨錄》一書近四十萬言,分關鍵詞、盛世危言、文化生態、學海探航、學人剪影、學思回眸六部分,涉及領域有歷史文化語義學、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制度文化的古今沿革、文化生態的現實危機等諸多領域,所收錄文章,代表作者多年來在該領域的篳路藍縷和深沉思索。2013年作者出版的《中國文化生成史》“結語”部分,馮天瑜先生列出了十項問題,謂之“文化前瞻”,包括中國富強和民主尚在進行時、“中國世紀”應當緩議、逾越“中等收入陷阱”、超克人口-資源失衡瓶頸、躋身“核心創新國”、懲貪治腐、打破利益固化藩籬、防止族群撕裂、提升民國精神、開展文明對話等。這些問題都是他晚年一再強調的學術切入點。應該說,《文明思辨錄》的主題線索,正是延續這十項問題而來,是近十年來作者不斷研精覃思的*新成果。 如著中有關“制度文化”的探討,馮天瑜認為,“周制與秦制”是中國古代史上長期互滲、互動的兩種國家制度,儒家和法家的學說是這兩種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而且“三千年周制與兩千多年秦制未成明日黃花,若干變異著的要素仍與吾輩共生同行。” 此前,作者曾在《“封建”考論》(2006)《中國文化生成史》(2013)等著作中已略涉此題,本書中收錄的有關文章,論述更為系統,并超越了學術界某些“非此即彼”的認識局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啟示意義。
文明思辨錄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中華文化史》、《中華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札記》、《“封建”考論》、《辛亥首義史》、《張之洞評傳》、《中國文化生成史》等,結集《馮天瑜文存》(20卷)陸。于《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中國近代史》等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曾獲中國圖書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作者獎、湯用彤學術獎、出版政府獎等。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